第140章 永乐朝打工人实录(二)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瞻基派人把那些折子和那张纸送来的时候,文渊阁里只有胡广一个人在,其他阁臣都在乾清宫。


    小太监们把那些被朱瞻基挑出来的折子放在文渊阁内的桌子上,领头的那个小太监双手捧着朱瞻基写的那张纸递到胡广面前。


    “胡大人,这是太孙殿下让奴婢们送来的。”


    胡广接过那张纸,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了许久,然后一抬眼:“太孙殿下还说了什么?”


    小太监恭敬的回答:“殿下说,请诸位大人看过这些折子便明白了。”


    胡广点点头,挥手示意小太监退下。待殿内只剩他一人时,他把这些被挑出来的折子挨个翻看了一遍。


    “有趣……”胡广喃喃自语,“太孙殿下,这是要改祖宗规矩啊!”


    作为永乐一朝的重臣,胡广对官场上那点弯弯绕可以说是看的非常透彻了。为什么那些递给皇上的折子,都要写的繁复冗长?


    那层层叠叠的华丽辞藻,不仅仅是礼仪所需,更重要的是官员们自保的手段。折子里把事情说的越模糊,那官员身上的责任就越轻。写的越复杂,那就是给自己留余地了,日后差事出了岔子,也能给自己留点回旋的余地。


    胡广还记得他刚入阁的时候,有个和他沾亲带故的晚辈在工部任职,递了一份请求修河堤的折子。那折子写的就很简单,就是说说哪有水患了,请朝廷拨钱修河堤。


    然后胡广把那个晚辈叫过来,手把手的教他怎么写折子。


    首先,按你原来那写法,是够简单明了的,可是写的这么明白,万一修完又决堤了,皇上翻旧账,第一个砍的就是你


    然后,你得写,某处水患,那叫“天行有常,非人力可全御”,也就说,水患纯粹是天意,就是老天爷发脾气了。


    同时,要暗示河堤是前元时期修建的,工程质量差,把水患的责任给也前元那会儿也分一点。


    最后,记得写一句“若蒙恩准”,意思就是这事儿是皇上命拍板的,出事儿了别问我。


    终于,在胡广的“指导”下,这份折子写了洋洋洒洒几百字,却把最关键的信息都藏在了层层修饰之中。


    后来这份折子递上去,皇上果然准了,河堤修好后也平安无事,那个晚辈还因此得了嘉奖。


    想到这里,胡广也是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些年来,朝中上下早已习惯了这种文风,仿佛不这样写折子,就显不出为官的本事似的。就连胡广自己,其实也是……唉,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


    所以,前几天皇上派人来给内阁传话,说以后让大臣们写折子的时候简单一点,也只有一部人听话了。大部分人还是我行我素,反正大家都这样写嘛。


    胡广又何尝不知,这位年轻的太孙殿下要改的,不仅仅是折子里的文风,更是要改掉满朝文武那揣摩上意、相互推诿责任的臭习惯、烂毛病。


    换句话说,太孙殿下,这是在教这些已经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官的“国家栋梁”们,该如何当他太孙手底下的官。能学会了固然好,学不会的话……呵呵,不换思想就换人,太孙殿下可不是那种好说话的人。


    “胡大人,这是看什么呢,这么出神?”


    胡广的思绪被这一声呼唤声拉回了现实,一抬头,看见是黄淮和杨士奇回来了。


    胡广把朱瞻基写的那张纸拿出来,又朝着旁边案几上那一摞折子努努嘴。黄淮接过那张纸,杨士奇则是走到桌边翻看那些折子。


    两人看完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惊讶和深思。


    黄淮沉思许久,他很敏锐的意识到一个问题。内阁的存在是为了作为皇权的延伸,而不是官僚系统在朝堂上的代言人。先前内阁在皇上北巡、太子病重期间维持国家运转,让朱棣看到了内阁对皇权潜在的威胁,现在不就是内阁向皇上、向太孙殿下表态的一个大好机会么。


    太孙殿下此举,并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有的放矢啊。


    于是,黄淮轻轻放下了那张纸,目光转向胡广,沉声说道:“太孙殿下此举,看起来只不过是关于奏章篇幅的长度而已,实际上……是为了整顿朝纲啊!我等身为阁臣,理应率先垂范。”


    杨士奇既是内阁成员,又是朱瞻基的老师,他也出言附和:“不错。这些冗长繁复的奏章,呵呵……”杨士奇伸手指着刚才他翻看里的那些被朱瞻基“退”回来的折子,缓缓说道,“……不仅耗费时间,更易滋生推诿之风。太孙殿下欲改此弊,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胡广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二位所言极是。不过……二位大人,此事牵涉甚广,若是贸然推行,恐引起朝臣反弹。我们得想个稳妥的法子,为皇上、为太孙殿下解忧啊。”


    三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


    第二天早朝,朱棣没来,由朱瞻基主持朝会。


    朱瞻基将内阁拟定的《奏章简明格式》当庭颁布,满朝文武一片哗然之声。


    之前内阁和大家通气,说折子写的短一点,大家有人听了,有人没听。现在看来,太孙殿下这是要来真的?


    礼部右侍郎李忱率先出列:“殿下,奏章体例乃太祖高皇帝所定,若擅自更改,恐有违祖制啊!”


    实际上,大臣们上折子比拼字数的坏毛病,在洪武朝的时候就有了。当年鼎鼎大名的茹太素,给洪武爷上了一道一万七千字的折子,洪武爷懒得看,就让人念给自己听。好家伙,念了六千多字,洪武爷愣是没听出来茹太素到底要干啥,于是把茹太素打了一顿。


    打归打,人家大臣上了折子,皇帝该听还得听啊。第二天,洪武爷让人继续念折子,这次念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才终于开始进入正题。也就是说,这道折子,一万七千字,前边的一万六千五百字都是铺垫的废话,真正有用的文字就最后那五百个。


    打这事儿开始,洪武爷下令规范奏章格式,要求官员言简意赅。


    结果,到了永乐朝,这股苗头又开始冒出来了。


    主要是因为朱棣藩王夺位,需要文官集团的支持,因此对士大夫较为宽容,允许更详细的奏议,以显示自己“广开言路”。


    而且,朱棣喜欢宏大叙事,文官为迎合上意,奏疏往往辞藻华丽、篇幅冗长。


    最关键的,是朱棣自己不用看这些折子呀。


    你别说写一万七千字了,你就算写十七万字又如何?朱棣只要问一句“太子爷,给我看看折子里说了什么事儿”就可以了啊。


    咱就不说别人,就说解缙,他当年给朱棣写过一道《太平十策》,提出了一些治理国家的建议。


    朱棣对这份《太平十策》的评价是什么?嗯,文辞极尽华丽,写的真好。然后呢?没然后了呗。


    ……


    看到礼部有人站出来,朱瞻基给了解缙一个眼神,解缙低着头不敢与朱瞻基对视。


    解缙,你可是本太孙的人啊。怎么,本太孙要做事情,你的礼部有人要唱反调?


    朱棣说的真没错,解缙啊,真的是要才学有才学,要城府有才学,要脑子有才学。


    看来解缙这个礼部尚书,还是没有把礼部完全掌控啊。


    至于李忱,朱瞻基也是不慌不忙的应对。他让人提前准备好了两个木箱抬出来,放在奉天殿正当中。


    巧了,上回朱棣从鸡鸣寺回来,上朝的时候也是抬了个这样的箱子,也是放在奉天殿正当中。当时那个箱子里全是朝堂之上各位大臣们的“黑材料”,朱棣拿着这些黑材料给诏狱里送进去不少人呢。


    大臣们看着两个箱子被放在那里,心里又开始嘀咕,合着这也是你们老朱家的遗传是吧?老皇上整了一个木箱子,就把内阁大臣送进去一半儿,还撸掉一个左都御史,革了一位国公的差事。太孙殿下今儿这是整了两个木箱子,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孙出于爷而更孙子。


    “把箱子打开。”朱瞻基坐的稳稳当当,“李大人请看,这两个箱子,是我命人从通政司取来的折子。”


    他一边说,一边走下御台,走到那两个箱子跟前,随手拿起两份,先举起其中一份来:“这份,是工部请修黄河堤坝的折子,全文两千三百字。”


    又举起另一份:“这个是户部请求调拨赈灾粮的,一千八百字。”


    殿中文武面面相觑,不知太孙何意。


    只见朱瞻基命人展开这两份折子的誊抄本,当着众人的面,朱瞻基用朱笔在工部折子上划出关键内容,然后将誊抄本传阅诸位大臣。


    “诸位请看,这份工部的折子,真正要说的内容,不过就是‘开封段河堤需银五万两,工期三个月’这十八个字而已。”


    朱瞻基又在户部那份折子的誊抄本中划出一行字:“户部这份折子,所求的,也仅仅是‘请拨山东粮仓粟米二十万石赈河南灾’,十六个字而已。”


    两千三百个字的奏折,关键内容就十八个字。


    一千八百个字的奏折,关键内容就十六个字。


    朱瞻基笑着把这两组数字对比念了出来,然后静静的看着大臣们的反应。


    “都不说话是吧?好,我来说。”朱瞻基挥挥手,有小太监捧着一个托盘走到御台上,托盘上摆着两道折子。


    朱瞻基拿起其中一道折子,打开,念给众人听:“工部奏:开封府黄河大堤年久失修,拟请拨银五万两,征民夫三千,限期三月完工。”然后,他合上折子,看向众人,“这是我让通政司按内阁拟定的《奏章简明格式》要求重写的。”


    紧接着,朱瞻基拿起另一道折子来,也是念给众人听。


    “户部奏:山东今岁丰收,请调粟米二十万石赈济河南灾民。”


    朱瞻基将两道折子都念完了,然后站在御台边缘,背着手,扫视众人。


    “诸位大人不妨算一下,旧式奏章平均每份要耗费抄写员两个时辰(按制度,所有奏章需由通政司誊录副本,正本送御前批红,副本留部备查),通政司官员半个时辰,内阁诸位至少一个时辰。而新式奏章,抄写不过盏茶时,批阅只需半炷香。”


    眼看大臣们都低着头开始掰指头算数了,朱瞻基又继续说道:“去年全国奏章十二万份,若按新旧格式的时间差计算,足足浪费了二百九十万个时辰!相当于三百三十名官员整年什么都不干,光看废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