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永乐朝打工人实录(三)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瞻基的话音落下,杨士奇便一步跨出队列。


    “臣附议。就如同如医者开方,当直指病症,何须先写三千字医理?”


    李忱还有点不太甘心:“殿下,杨大人,这奏章礼仪关乎朝廷体统……”


    “体统?”队列中的黄淮冷笑一声,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奏折来,“这是洪武八年诚意伯刘基的《时务十八策》,全文不足千字,被太祖高皇帝赞为‘字字珠玑’啊!”又掏出另一本来拿在手里,“这个,是方孝孺给建文君写的《治国疏》,三万七千字,结果如何?”


    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了。如果这两道奏折是朱瞻基拿出来的,那是一回事儿;从内阁黄淮这里拿出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再加上杨士奇刚才附议,大臣们也算看明白了。


    永乐一朝的内阁,名义上是皇上的内阁,但由于皇上放权给太子朱高炽,皇上的内阁就潜移默化的变成了太子的内阁。所有入阁的大臣不是东宫属官出身,就是蒙太子提拔,与太子走的非常近。


    所以,与其说朱高炽用了朱棣的班底,还不如说朱棣一直在蹭朱高炽的班底。因此,太子病重期间,内阁稳稳当当的维持了国家的运转,这事儿已经够触碰朱棣底线的了,朱棣在回京之后也只能是“冷处理”——全世界都看出来皇上不高兴了,可皇上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


    现在,这个班底开始旗帜鲜明的支持太孙殿下施政了。今儿这事情,摆明了就是太孙殿下和内阁通过气儿了啊。


    ……


    黄淮拿出刘伯温和方孝孺的两道奏折来做对比,一时间也让李忱有些哑口无言。这个时候,朱瞻基又走到大殿正当中,对着诸位大臣语重心长的说道:“诸位,当年诸葛武侯的《出师表》,也不过七百余字罢了。唐朝的时候,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也不足千言。难道,古人就不懂体统吗?”


    朱瞻基突然看向默不作声的夏元吉:“夏尚书,问您个事儿。”


    夏元吉一怔,拱手行礼:“殿下请说。”


    朱瞻基低着头稍微一琢磨,然后抬头说道:“您在户部,每月要批多少粮饷的奏章?若每份都能少看一千字无用之言……”


    夏元吉明白朱瞻基的意思,脱口而出:“老臣至少能多活五年!”


    朱瞻基哈哈大笑:“哈哈哈,看来,夏尚书面对这些长篇大论,也是不厌其烦啊……”然后,朱瞻基收敛笑容,转身回到御台之上,面朝众臣。


    “把人带上来!”


    咦?今儿还有别的剧情?大臣们朝着门外一看,锦衣卫押着一个众人都没见过的人走进大殿。


    “这位大人,是东阿县的知县,他本身就没资格给朝廷直接上折子的,但是他的东阿县遭了灾,闹蝗虫了。所以,他就写了一道折子,按制度本该先经济南府核验,但因蝗情紧急,插上红翎,走了八百里加急通道,直送御前。”


    所谓的“红翎”,也就是红翎急脚递,是大明最高等级的官方加急文书传递系统,一般用于军事急报、重大灾异和皇室要务。


    “这道折子,直接送到皇上那里之后,皇上还说,这个知县干的不错,遭了灾,第一时间就报上来了,很好,还要奖赏他。”朱瞻基继续说着,只不过语气听着不是那么友善,“结果,打开折子,皇上只看了一眼,就让锦衣卫去东阿拿人了。诸位,知道为什么吗?”


    朱瞻基留下一个停顿,让大臣们有点思考的时间。


    趁着这个功夫,朱瞻基朝着一旁伺候的太监使个眼色,太监把早就准备好的东西拿了上来。


    大臣们还在窃窃私语,突然听到御台之上传来朱瞻基的声音,一抬头,看见朱瞻基手里捧着一份三本装订在一起的折子——不对,这么厚?这踏马根本就是一本书啊。


    朱瞻基将奏册拿起,双手打开,面朝御台下方让众人看清楚:“东阿县这份蝗灾奏报,竟用了三册青绫本装订在一起。第一册,五千字,自夸政绩。次册,四千字,请求褒奖。直到第三册末页才见‘飞蝗过境’四字小注!”


    朱瞻基将奏册重重合上,清脆的声响在大殿内回荡。


    “东阿知县,你可知罪!”


    那知县扑通跪地,脑门抵着奉天殿地面上的金砖:“殿下明鉴啊!微臣……微臣只是按惯例.……”


    “惯例?好好好……”朱瞻基将奏册递给身旁太监,“来,给满朝文武念一下这‘惯例’。”


    太监展开第一册,尖细的嗓音念道:“自永乐十二年臣莅任以来,夙夜匪懈……”


    这才念了个开头,就连反对奏折改革的李忱都皱起了眉头,这分明是篇骈四俪六的赋文,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


    太监又念了一会儿,朱瞻基实在听不下去了。


    “够了。”朱瞻基抬手制止,又看向台下,“东阿知县,你可知为何要拿你?”


    知县浑身发抖:“微臣……微臣不该滥用红翎……”


    “错!”朱瞻基一指东阿知县,“你的东阿县遭了灾,你用红翎是应该的!我问你,你写这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书,用了多久?”


    东阿知县用颤抖的声音回答:“三……三天……”


    朱瞻基双手叉腰,仰天笑了几声,然后低下头来,眼睛死死盯着东阿知县:“好啊,三天,你花三天时间写这三册废话,用红翎加急送了七天,等你这‘锦绣文章’送到应天的时候……”朱瞻基咬着牙,从牙缝里挤出声音来,“……东阿县的庄稼,早就被啃光了……”


    “微臣……微臣有罪啊……”东阿知县一个头磕在地上,除了翻来覆去说自己有罪,也没别的词儿了。


    朱瞻基懒得搭理他,挥挥手让人把他带下去了。


    大殿里难得安静了一会儿。


    朱瞻基坐在椅子上,看向众人:“诸位可知道,为何这样的奏章会成为……惯例?”他刻意停顿了一下,在说“惯例”的时候,加了重音。


    大殿鸦雀无声。杨士奇若有所思,黄淮则盯着那三册奏本冷笑。


    “哼,因为啊……”朱瞻基拉长了音调,“吏部的《考功条例》里明文规定……”


    吏部尚书蹇义默默低下了头。


    “……奏章凡三千言以上者,着有司优先核验……”朱瞻基一边说,一边也注意到了蹇义的小动作,微微一笑,“蹇大人,我说的对不对?”


    吏部侍郎郭琏站了出来:“殿下,这是为防止……”


    “住口!”一旁蹇义突然呵斥道,“错了,就是错了,改了就是了,为何还要狡辩?”


    郭琏愣住了:“大人,这……”


    朱瞻基看着这一幕,显然,蹇义也是在向他表态了。不过,该说的话,朱瞻基还是要说的。


    “郭侍郎,你是想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官员偷懒,对不对?”朱瞻基的声音继续从御台上传来,“结果呢?现在的地方官为了考绩,写这折子,动辄千言万言的,好像写的字儿越多,升官速度越快。去年陕西旱灾,延安府给皇上的奏章里边,居然用两千字描写知府梦见青龙!你们说,可笑不可笑?”


    “更可笑的是……”朱瞻基又指了指东阿知县写的那本‘巨著’,“东阿知县写的三册奏本,也不全是他自己写的,里边有很大一部分啊,是他从济南府学的两名学官那里买来的。”


    “这两个代笔的学官啊,一个叫李迪普,一个叫李塞柯。”


    “我得公平公正的评价一下啊,这文章写的确实好,都快比上当年解缙写的《太平十策》了。”


    被突然点名的解缙低着头,走出队列:“殿下,臣那时年轻……”


    朱瞻基突然说到解缙,本身就是顺嘴一提,解缙自己走出队列这行为,也让朱瞻基有点意外。他笑着挥挥手:“行了,站回去,我又没说要罚你,我还等着你给我操办大婚呢。哎呀,万一不小心得罪了你解大人,回头你悄悄给我大婚里使绊子,我跟谁哭去?”


    这话明显是玩笑话了,大臣们也被朱瞻基逗乐了,解缙低着头跟着笑了一会儿,便回到队列里站着了。


    “诸位,就拿东阿县这个事儿来举例,东阿县的蝗虫已经飞到兖州了,就因为这所谓的惯例,朝廷要晚多少天才能知道灾情,晚多少天才能开始赈灾。这些天里,要饿死多少百姓?”


    李忱惭愧的低下头,犹豫片刻,干脆走出队列跪下:“臣……愚钝!臣有罪!”


    朱瞻基知道,这个李忱就是那种死脑筋,也称不上罪,所以他也不会为了这个事儿治罪于他,淡定的摆摆手:“起来起来,没人要治罪于你,咱们都是在讨论问题,你们是朝廷的官员,本来就需要你们提出各种意见。至于意见对错,是否采纳,那是我的事情。”


    朱瞻基看似无心的话,黄淮听在耳朵里,也觉得是在点他。


    你们只负责提建议,我来决策——殿下这是在暗示内阁权柄过重了么?


    ……


    “翰林院!以内阁拟定的《奏章简明格式》为蓝本,重拟《奏章体例》,以诸葛武侯《出师表》为范本。”朱瞻基继续说道,“过复杂了,不行。过简单了,也不行。一定要把该说的话说明白了,该写的数字写清楚了。但是,不该写的、不用写的那些话,就不要浪费笔墨了。”


    李忱突然又站了出来:“殿下,臣建议,凡奏章中有‘伏惟’、‘圣鉴’等虚词超十处者,着通政司退回重写!”


    朱瞻基眼前一亮,这李忱,真上道啊,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个李忱是他今天安排的托呢!


    殿中响起轻微的笑声。连严肃的夏元吉都嘴角微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