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夜奏惊变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深夜,一道奏折被送到乾清宫。一盏茶的功夫之后,数个传令太监从乾清宫大门走出来,朝着不同的方向离去,消失在皇城的夜色当中。


    朱棣则是带着王彦等人行色匆匆的去往御书房,朱棣身后还跟着送折子来的赵王朱高燧。


    半个时辰之内,太孙朱瞻基,汉王朱高煦,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胡广,金幼孜陆陆续续来到御书房,最后一个到的是重回内阁的新任礼部尚书解缙。


    这几位进御书房的时候,都从朱棣脸上看到了“老子不高兴”这五个字,朝着朱棣行礼之后便悄悄坐下了。


    不管是谁,刚坐下,便马上有小太监送上一杯浓茶,茶杯里的茶叶数量都够平时泡一壶的。


    呦,这是怎么了,这么浓的茶,皇上这是要在御书房彻夜议政,决战到天亮了?


    所有人到齐之后,朱棣一个眼神递给王彦,王彦将那道折子拿给所有人传阅。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宁王朱权,竟然跑到了朵颜三卫那里!


    宁王失踪的事儿,内阁大臣们已经知道了,就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失踪。


    “赵王,你给大家把情况说一说。”朱棣板着脸,冲着朱高燧说道。


    朱高燧站起来,朝着朱棣先行礼,然后环顾御书房内坐着的众人。


    “宁王失踪,皇上命我彻查宁王下落,我往北边派了十几个锦衣卫,可这些人一个都没有回来。”朱高燧脸色同样不是很好看,“若是只有一两个人没回来,那也就算了。关键我派去十几个人,这些人就像消失了一样!”


    众人细细品味朱高燧的话,大概明白他想说的意思了。


    一定是这些人查到了什么,然后……回不来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朱高燧冷哼一声,“所以,我又往北边继续加派人手,终于,有侥幸逃回来的几个兄弟带回了消息,他们在朵颜三卫那里看到了宁王!”


    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曾经是朱棣麾下骑兵部队的主力。当年朱棣为了拉拢朵颜三卫,将大宁拨给他们的部族暂居,允许他们在那里放牧,又从朵颜三卫里挑选出三千精锐作为燕军前锋。这三千人,可以说是这个时代轻骑兵的天花板,为朱棣打败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登基后,将大宁卫内迁,这也导致暂居大宁的朵颜三卫部族失去了大明兵力的保护,直接暴露在草原其他部族的威胁之下。人家总是要活命、要生存的嘛。于是,朵颜三卫部族开始依附于鞑靼和瓦剌,并且小规模的参与了鞑靼和瓦剌主导的一些军事行动。朱棣二次北征草原、在忽兰忽失温大破瓦剌主力的时候,就曾经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朵颜三卫的族人尸体。


    紧接着,在朱棣的授意之下,朱高燧又将在南昌宁王府发现密道的事儿讲了出来。根据他的调查,宁王朱权应该是经常以“闭关”的名义躲在王府内,然后通过密道悄悄离开王府,离开南昌。至于他离开南昌之后都去过哪里,这个不知道,但肯定去过朵颜三卫这里。即便不是直接去草原,那也肯定在其他地方悄悄和朵颜三卫的人见过面。


    甚至,不排除有朵颜三卫的人通过密道潜入宁王府过。


    所以,在宁王朱权刺杀纪纲的事情暴露以后,他才会选择逃到朵颜三卫那里。


    “刺杀纪纲?”杨士奇等人瞪大了眼睛,因为这件事之前一直仅限朱棣、朱高炽、朱高燧等少数人知道,就连朱瞻基也没有听说过。难道,宁王就是因为这个事才跑到朵颜三卫那里的?


    于是,朱高燧又把去年高墙司有人试图刺杀朱文圭的事儿也讲了出来,一直讲到纪纲追查这件事,被宁王派人伏击后侥幸逃生,又讲到刘勉在高墙司设伏擒获了来灭口纪纲的宁王手下,最后回到刚才,讲自己奉旨去南昌逮捕宁王却扑了空的事儿。


    杨士奇等人快速在心里把所有事捋了一遍,作为其中部分事经历者的朱瞻基则是在想另一个问题。


    那次在高墙司要杀朱文圭的是宁王?那把原先高墙守备太监石英给灭口的人,也大概是宁王咯。


    他干嘛要杀朱文圭?朱文圭不过是一个废人而已,他对朱权有什么威胁?


    “朕的这位十七弟啊,呵呵……”朱棣冷笑了几声,“朕也一直是思来想去,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直到老三把所有事情都查的差不多了,朕才恍然大悟……”


    原本站在御书房中间给诸位讲述事情来龙去脉的朱高燧,听见朱棣开始说话了,便规规矩矩的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坐下,顺便喝了口浓茶润润嗓子。


    此刻,朱棣的眸子扫视众人:“你们猜猜,宁王为什么要这么做?”


    众人都低头不语。


    “呵呵……”朱棣无奈的摇着头,很是感慨,“当年,朕自北平起兵时,曾向宁王许诺,事成之后,中分天下。”朱棣一边说,一边轻轻用手指敲击着自己面前的御案,“朕把他移封到南昌之后,他就开始对朕心生不满。朕曾经怀疑过他,他还给朕上了一道奏本,自请裁撤护卫……”


    “如今,他和朵颜三卫勾搭在了一起,呵呵……怕是要借草原部族之力,来和朕讨债来了……”


    杨士奇反应了过来,起身拱手道:“皇上,此事非同小可。朵颜三卫虽已依附鞑靼,但其部族仍散居大宁故地,若宁王真能说动他们起兵……”


    朱棣点点头,示意杨士奇坐下。他自己则是站起来走到众人中间,边走边说。


    “朕继位之初,宁夏的何福数次击溃瓦剌侵扰,宋晟在甘肃也多次挫败了蒙古人对河西走廊的侵扰。”


    “永乐七年,朕派丘福领兵北伐,结果丘福轻敌冒进吃了败仗,自己也死在了胪朐河。不得已,朕只能自己亲征。”


    “永乐八年,朕第一次亲征,在斡难河大破鞑靼主力,又在忽兰忽失温击溃了阿鲁台部。”


    “去年,朕第二次亲征,还是在忽兰忽失温,大破瓦剌主力,只是可惜让马哈木跑了。”


    “看来,朕这两次亲征,还是没把他们打疼了,打怕了!”


    朱棣猛然站住,环顾众人,最后目光停留在朱高煦身上。


    “汉王,今年朕已经答应太子爷不对草原用兵了,可朕也不能让草原上那些部族太嚣张了!你去准备一下,许你节制宣府、大同等地兵马,驻北京的三千营,也归你调遣,你替朕去草原上跑跑马,巡狩边塞!这个……小规模巡边,不视为对草原用兵,朕跟太子那儿也说的过去。”


    朱高煦神情激动,站起来拱手行礼:“儿臣遵旨!”


    朱棣伸手把朱高煦的手按下:“太孙马上大婚了,大婚以后你再去。怎么说也是你大侄子,你总得喝杯喜酒吧。还有,只许你大军出塞一百五十里,以震慑草原各部族为主,同时排除游骑,勘测好地形,规划好路线。等明年,朕要再次亲征!”


    然后,朱棣看向杨士奇和黄淮等人:“内阁记住了,去跟夏元吉打好招呼,明年记得给朕留够了打仗的钱。到时候,朕问你们要钱,你们要是拿不出来,你们该卖房子就卖房子,该卖地就卖地,想办法给朕筹钱去!”


    杨士奇一脸苦笑:“皇上,这个……您还是亲自去和户部的夏尚书说一声吧。”


    朱棣一怔,随即笑了笑:“朕怕前脚跟他说,后脚他就自己收拾行李搬回诏狱去了。朕不管,反正朕把这事儿交代给你了!老三……”朱棣看向朱高燧,“跟北镇抚司说一声,不许夏元吉进北镇抚司大门一步。他要是敢去,就……就……放狗咬他!”


    然后,朱棣又看向朱瞻基:“太孙,现在你是监国,这些事你也要参与进来。说说你的看法。”


    朱瞻基起身行礼,沉吟片刻后说道:“皇上,孙儿以为,宁王之事非同小可。朵颜三卫久居塞外,熟悉边关地形,若与鞑靼、瓦剌勾结,恐成心腹大患。宁王熟知我大明军情,若是宁王和朵颜三卫也有所勾连……所以,二叔出塞震慑确有必要,但孙儿建议同时继续派锦衣卫密探潜入朵颜三卫,一则查清宁王叔祖具体动向,二则离间其与蒙古各部关系。只不过这次派人去的时候,要更加小心。比如,改派其他路线……”


    朱棣闻言眼前一亮,捋须点头:“老三,听到太孙刚才说的话了么?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


    朱高燧抱拳:“遵旨!”不过他又犹豫了一下,“皇上,宁王叔毕竟身份特殊,他现在还是我大明的亲王,若查实他确实和朵颜三卫勾连在一起,那……儿子该如何处置?”


    御书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悄悄投向朱棣。


    朱棣沉默良久:“如果他真的和朵颜三卫勾连在一起……杨士奇,拟旨,削去朱权宁王爵位,废为庶人。这道旨意先拟好,等赵王的人从北边回来。倘若查实宁王和朵颜三卫之间的勾连……”


    杨士奇拱手:“臣明白了。到时候,这道旨意就可以生效了。”


    “还有!”朱棣指着杨士奇,语气冰冷,“命各地官府严查宁王党羽,但有勾结者,以谋逆论处。这个现在去查,一刻不得拖延。”


    众人噤若寒蝉,不敢说话。


    朱棣环视一周,语气稍缓:“诸位,太孙大婚在即,朝廷还要对贵州用兵,所以,宁王之事,暂不外传,以免惊动朝野。内阁再拟一道旨,命边关各镇加强戒备,就说……就说是为防瓦剌报复去年之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