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汉王奉命巡边,张辅平定西南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太孙大婚当天,孙婉茹、胡善祥、张莹(英国公张辅小女儿)也正式行册封礼,以太孙侧妃的身份入住重华宫。只不过她们三人是侧妃,不能出现在整个大婚的仪式当中,这也是为了避免僭越。


    毕竟,太孙妃,那是“娶”回来的。太孙侧妃,那是“纳”回来的。


    很多人也是大婚前才知道英国公的小女儿也成为太孙侧妃之一,如此一来,英国公已经在连续三代皇帝(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的后宫里有高阶妃嫔了——毕竟现在太孙侧妃,将来太孙登基之后,最起码也是个贵妃。


    而当今皇上朱棣后宫里的张贵妃,那隐约已经成为后宫诸妃第一人了呀!


    ……


    永乐十三年九月五日,朝廷先后颁下两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命汉王朱高煦总领宣化、大同等地兵马,并调北京三千营随行,巡视边塞,整饬防务。凡边关将领,悉听节制。军机要务,可便宜行事。


    第二道诏书,命英国公张辅为总兵官,安远侯柳升为副,领兵三万,出兵贵州,彻底平定贵州土司之乱。而且,诏书中特别强调了要“兵贵神速”。


    说真的,英国公张辅加安远侯柳升这种梦幻组合,用三万精锐去贵州那巴掌大地方平叛……用于谦的话来说,皇上真是看得起那些土司。


    实际上,朱棣这么安排还是为了自己的大孙子。出兵贵州、平定土司之乱、彻底改土归流是太孙朱瞻基一力促成的,朱棣不想这件事出任何意外。所以,堪称永乐朝第一名将的英国公张辅,被朱棣专门召回来领兵出征。


    这差不多就相当于……嗯,打个也许不是很恰当的比方,三国时期,刘备派关羽为主将、黄忠为副将,领精兵数万,去讨伐盘踞在武陵郡的五溪蛮首领沙摩柯。


    沙摩柯:“那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二爷?那个在定军山一刀劈了夏侯渊的黄忠?我踏马犯是天条了吗?”


    张辅出发前,朱棣单独召见他,问他是否知道“兵贵神速”这四个字的含义。


    张辅回答:“皇上所谓的兵贵神速,是要臣以雷霆之势荡平叛乱,不使战事迁延,以免夜长梦多。”


    朱棣摆摆手:“不不不,朕的意思是说,你行军速度快点,免得你还没到贵州,那些土司就投降了。到时候,咱们再想下手收拾他们,就有点……有点怪不好意思的。”


    说完这些话,朱棣又看着张辅:“你英国公挂帅,安远侯为副将,除了贵州卫所的两万人,还有神机营和五军营的一万人,用太孙的话来说……嗯……你等会儿,朕想一想太孙当时是怎么说的……”


    朱棣丢下愣在那里的张辅,自己低着头开始回想。


    “对了!”朱棣一抬头,“朕想起来了,太孙的原话,叫‘这种主帅和副将的组合,加上京营的精锐,这是什么含金量啊’。嘶……朕觉得这话说的挺有意思的,就转述给你听。”


    张辅闻言,嘴角微扬,显然朱瞻基不动声色拍了他这位“永乐朝第一名将加老丈人”的马屁,而且拍的很受用。


    只见张辅拱手道:“太孙殿下妙语。臣等定当不负圣恩,速战速决。”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忽然话锋一转:“对了,你那个小女儿张莹,昨日太孙妃特意来跟朕说,想请几位侧妃一同赏菊。太孙妃贤淑,待几位妹妹很是亲厚。所以,你女儿在宫里不会受委屈的,你大可放宽心。”


    张辅顿时心头一暖,毕竟送到宫里的是最小的女儿,掌上明珠。于是恭敬的回答道:“太孙妃贤德,是臣女的福分。”


    “是啊!”朱棣捋须笑道,“所以朕想着,你早些凯旋,也好让太孙多些时间陪陪她们。年轻人嘛,总该多相处。朕估算了下时间,你这一路上连行军带打仗,最快也要腊月前才能报捷,然后明年正月差不多就能凯旋。到时候,朕让太孙带着你女儿设宴为你庆功!”


    朱棣话里有话,张辅也不难听出来他的意思。


    这一仗打好了,不仅是为朝廷,也为你张家女儿将来在后宫的体面。你之前已经得到了朱棣这位皇帝的信任,现在差不多也得到了朱高炽这位太子爷、未来第二代皇帝的信任。能否得到太孙殿下、未来第三代皇帝的信任,那就看你这场仗打的漂亮不漂亮了。


    太孙要彻底解决贵州土司隐患,所以……张辅啊,你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辅会意,郑重道:“臣明白。定在腊月初献捷,让太孙殿下和诸位娘娘过个好年!”


    从乾清宫退出来后,张辅立刻召集众将议事,所有人都发现张辅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还以为是张辅家的子侄一辈。


    军帐内,张辅指着舆图:“此番出征,当分三路进兵。安远侯率五千精骑出铜仁,本帅亲率中军取贵阳,另遣偏师扼守播州要道。”


    然后,张辅转身面对众将:“记住,此战不仅要胜,更要胜得漂亮。凡负隅顽抗者,务必荡平巢穴,以儆效尤!”


    三日后,大军正式誓师出征。


    张辅特意调来三百辆改良的轻便炮车,将神机营的火炮拆卸运输。


    又传命于沿途驿站备足粮草,确保大军日行六十里。


    行至湖广境内,贵州思南宣慰使田琛和思州宣慰使田宗鼎果然遣使请降了。张辅冷笑:"早不降晚不降,偏等大军开拔才降?"当即下令将使者羁押,继续挥师西进。


    张辅冷笑:“早不降晚不降,朝廷三令五申让他们这些土司罢兵的时候不降,偏要等我大军开拔才降?哼,此乃诈降!”


    然后,当着满脸诧异的众将军面,当即下令将使者羁押,继续挥师西进。


    副将柳升很纳闷,可也只能遵从张辅将令。


    十月初,明军抵达贵阳城下。


    张辅亲临阵前,望着城头飘扬的土司旗帜,对柳升道:“看见没有?口口声声说要投降,结果还是这副样子!这就是在试探朝廷的决心!安远侯,我就说他们投降是假的吧!”


    柳升:“……”


    张辅大手一挥,神机营三十门火炮齐发,顷刻间便将城门轰得粉碎。当日,贵阳城破。


    此后半月,张辅分兵扫荡贵州各寨。凡归顺者厚赏,顽抗者尽诛。


    至腊月初,贵州全境平定,张辅立即上表报捷,并附上详细的改土归流方略。


    ……


    时间往后退,回到永乐十三年九月五日当天,也就是朝廷先后颁下两道诏书、命令汉王朱高煦巡边和命令英国公张辅平定贵州的那一天。


    朱棣给朱高煦的这份诏书里,很明确的表达了一个意思。


    简单的来说呢,就是北方边境,发生任何事儿,只要跟军队,那这件事就是汉王说了算。当然了,这件事是不是和军队有关,那也是汉王说了算。


    有文官上奏,说什么汉王此行权柄过重,非祖宗成法,还说什么太祖皇帝定的规矩,兵权分散,五府共议。现在汉王一个人管着整个北疆的军队,万一有点啥事,他直接拍板,连朝廷都不用问,这不乱套了吗?


    折子送到监国太子朱高炽那里朱高炽把那文官叫到御书房问话。


    朱高炽问他,假设你家是你当家,出了事儿了,你自己不方便出门,你儿子太年轻不能出门,你家老爷子年龄大了也不方便出门,你找你亲兄弟替你去平事儿,这事儿可不可行?


    那文官说,可行啊,亲兄弟之间,肯定是要相互帮助的啊。


    朱高炽又追问,说你就不担心你的兄弟会谋夺你的家产吗?


    文官一愣,反应过来朱高炽话里有话,只能支支吾吾的回答,说什么微臣家中兄弟和睦,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后,这名文官被朱高炽训了半个时辰。


    ……


    朱瞻基亲自送朱高煦出征,在临别时,朱高煦屏退众人,和朱瞻基说起了悄悄话。


    两人的随从牵着马留在原地等候,朱瞻基和朱高煦两人并肩往远处走去,边走边聊天。


    “大侄子,皇上让你来送我,是不是安排你跟二叔有话要交代。”朱高煦开口问道,“我估计是口谕,你就直接念给二叔听吧。”


    到底是亲父子,朱高煦这些年也算对朱棣很了解了。


    朱瞻基默默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卷轴来,递给朱高煦。


    “有诏书?”朱高煦一愣,接了过来,打开卷轴看了一眼,似乎有些疑惑,“老爷子亲笔?”


    朱瞻基点点头:“爷爷亲笔写的,亲自用了印玺。”


    这个卷轴是一道密诏,密诏里写的清清楚楚,若是巡边的时候发现宁王朱权的身影,格杀勿论。


    这是朱棣第一次对自己的亲兄弟下达这样的必杀令。而现在的宁王,虽然朝廷知道他大概率是叛逃草原,勾结瓦剌了,可朝廷还没有明确下旨革除他的王爵。


    他还是大明的亲王,起码名义上是这样的。


    “唉……”朱高煦叹着气,把卷轴交还给了朱瞻基,犹豫了许久才继续说道,“其实……他给我一道口谕就行了,没必要写密诏。”


    朱瞻基没有伸手接过卷轴,只是低头笑了笑:“爷爷说的真准,你肯定不会接这份密诏,但你会执行密诏里的命令。”


    “他就不怕……”朱高煦欲言又止,毕竟这话说出来就是大逆不道。


    许久,朱高煦叹了口气:“老爷子就不怕这密诏落到旁人手里?白纸黑字写着要杀亲王,还是自己的兄弟,传出去朝野震动不说,那些藩王叔伯们……”


    随后,朱高煦抬头看向朱瞻基:“我不用密诏,只要老爷子给个准话,我一定能找到朱权,我会亲手杀了他。以后有什么罪名,我来担着就是了!”


    这段时间,锦衣卫又挖出不少东西来,其中就包括当年在老三朱高燧身边“鼓动”朱高燧酒后失言的那两个幕僚的事儿——他们也是宁王的人,看准了老三没脑子又喜欢喝酒的特性,然后就想在老三和皇上之间制造一些间隙。


    只不过他们高估了老三了,老三不光没有管住自己嘴、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脑子,也压根没有……造反的脑子。所以,朱棣当时只是把那两个幕僚剁成肉泥,算是给老三一个警告,也捎带着警告了一下当时还没有明确表态的朱高煦。


    所以呢,一想起这事儿来,朱高煦也觉得朱权这家伙是真该死呀。他能说出“我一定能找到朱权,我会亲手杀了他”这样的话,也不足为奇了。


    听到朱高煦表态说“不用密诏”也要杀朱权的时候,朱瞻基也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将来百官闹腾起来,就说擅杀亲王的是我朱高煦,和皇上没有半点关系。


    朱瞻基默默叹气:“二叔,爷爷让我转告你,没有哪个父亲,是不疼自己孩子的。”


    这句话,不轻不重的戳在了朱高煦的心口。


    “二叔,爷爷让我告诉你,这道密诏,你接于不接,在你,反正他已经写好了一道正式的诏书,而传诏的人,会永远跟在你的军队身后。在你正式领兵出塞的前一日,传诏的人会将这道诏书在你的三军面前正式宣读。”


    “爷爷还说了,他们兄弟之间的事儿,哪能让你这个小辈来担骂名呢?”


    风卷着枯叶掠过校场,朱高煦看着手中没送出去的密诏,喉结滚动。然后,他扯开了衣领,将密诏塞进贴身的牛皮护甲里,然后咧嘴一笑,露出满嘴白牙来。


    “大侄子,回去告诉老爷子,北疆的雪,来年化冻时,一定带着血色的!”朱高煦转身走向自己的战马,走了几步又站住了,一回头,“让皇上保重身体。还有……让你爹也保重身体,别他娘又被那些文官给气倒了!”


    走了又没几步,朱高煦再次站住,还没开口呢,就被朱瞻基打断。


    “二叔,我知道,三叔我会照顾好的。”朱瞻基笑着说道。


    朱高煦一怔,随即一笑,看着朱瞻基。


    “走了!”


    朱瞻基站在原地,目送汉王朱高煦翻身上马,玄铁马鞭指天划出厉啸,随行的骑兵应声开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