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行吧,这个就叫朱祁镇吧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棣是真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因为“镇”字也暗合他这位永乐皇帝戎马一生的帝王气魄。尽管朱瞻基这位孩子亲爹已经表态了,朱棣也妥协了,选择了“朱祁钧”这个名字——可朱棣还是觉得“朱祁镇”这个名字更好。


    所以,当朱瞻基告诉朱棣侧妃孙婉茹也怀孕了之后……


    “好!好!好!”情绪激动的朱棣连说了三个好字,“大孙啊,你这真的是双喜临门啊!”


    朱棣拍案大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个时候,朱瞻基不会傻到扰老爷子的兴,说什么“万一生下来的都是女孩怎么办”之类的话。


    朱高炽也很高兴,然后故作愁眉状:“这孩子,不声不响搞这么大惊喜,我都没有给孙氏的孩子准备好名字呢。”


    “不用准备了!”朱棣大手一手,“侧妃的孩子就叫朱祁镇……呃,大孙啊,你这的侧妃的孩子,几个月了?和太孙妃的孩子比起来,哪个月份大一点?”


    朱瞻基琢磨了一下:“怜儿的孩子一个多月,婉茹的孩子可能要大一些……”


    “哦,是这样啊……”朱棣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摆摆手,“那就是侧妃的孩子先出生。嗨,不管了,你这侧妃腹中的孩子,和太孙妃腹中的孩子相比,不管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这不重要!”朱棣眯着眼睛,盯着朱瞻基继续说道,“太孙妃的孩子叫朱祁钧,那你侧妃的孩子,就叫朱祁镇吧。”


    朱瞻基一怔,老爷子干嘛一定要给孩子起这个倒霉名字呀,自己的儿子里头非得有个叫朱祁镇的吗?


    不过,他转念一想,就算是孙婉茹生下个男孩,即便是这个男孩也叫朱祁镇,可这个朱祁镇的出生比历史上那个留学生的出生要早了十多年,应该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朱瞻基厌恶“朱祁镇”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厌恶那个历史上的叫门天子,“朱祁镇”这三个字本身是无罪的。


    历史上的明英宗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而现在孙婉茹腹中的孩子出生时间是永乐十四年。也就是说,这个永乐版本的“朱祁镇”,他的受孕时间、基因组合,甚至父母身体状况,与历史完全不同,本质上是另一个独立个体。


    再者,历史上的朱祁镇是作为皇后的嫡子被抚养长大的,是要继承大统的。


    而永乐版本的“朱祁镇”,将来只是藩王身份,与皇位无缘,自然不会有“留学生”的荒唐经历。


    说白了,两个版本的“朱祁镇”,只有名字相同,但在出生时间、血统继承顺位、成长环境、政治地位上均已天差地别。


    现在孙婉茹腹中的孩子,即便是个男孩,即便也叫朱祁镇,那只不过是一个同名的新角色,而非那个导致大明由盛转衰的“留学生皇帝”。


    所以吧,眼看老爷子对“镇”字儿这么念念不忘,朱瞻基也不好再坚持反对。毕竟,老爷子难得这么高兴,而且孙婉茹腹中的孩子即便叫“朱祁镇”,也绝不会成为历史上那个昏聩无能的“叫门天子”。


    于是,朱瞻基深吸一口气,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拱手道:“既然爷爷如此喜欢‘镇’字,那孙儿便依爷爷的意思,若婉茹诞下男婴,便取名‘朱祁镇’。爷爷,您觉得怎么样?”


    朱棣点点头,看向朱高炽:“这事儿你记得去找解缙通个气。太孙妃的孩子,就叫朱祁钧;太孙侧妃孙氏的孩子,就叫朱祁镇。”


    朱棣之所以让朱高炽找解缙,是因为皇子皇孙起名属于宗室事务。而礼部负责国家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祭祀活动,给皇子皇孙起名这种事宗室事务,也是要归于国家大事的。


    说白了,朱棣作为孩子的曾爷爷、朱高炽作为孩子的爷爷,他们可以在起名上“提建议”,然后最终是要拿到礼部那里确认的。而礼部要确认的,就是确保新名字不与历代皇帝、先贤、重要典籍中的忌讳字冲突。


    放在现代社会,就像现代给孩子上户口要找派出所一样——孩子家长可以在起名字的时候,天马行空,发挥各种想象力,可最后这名字能不能用,还得看派出所的审批。这个名字,必须符合祖制、礼法、政治需要,而礼部就是专门管这事的“皇室户口管理局”。


    然后,朱棣又看向朱瞻基:“你现在有一个太孙妃,三个太孙侧妃。太孙妃和孙侧妃已经有了身孕,剩下那两个侧妃呢?什么时候给爷爷再报喜呀?”


    胡善祥和张莹的肚子还没动静,老爷子这是还惦记着呢。


    朱瞻基这会儿正好坐在床边儿,还拉着张怜儿的手说着悄悄话呢。听见朱棣这么问,他的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尴尬。思索片刻之后,朱瞻基轻咳一声,正色道:“爷爷放心,孙儿……孙儿努力便是了。”


    张怜儿捂着嘴偷笑,低声对朱瞻基说:“努力?你打算怎么努力呀?”


    声音是低,可房间里的其他人也听见了。


    朱棣闻言哈哈大笑,指着朱瞻基道:“小子,听见了没有?太孙妃都发话了,你可得加把劲儿!既然现在太孙妃和孙侧妃都有了身孕,那接下来几个月……”朱棣一挑眉,“……就让胡氏和张辅家那姑娘多伺候着点。”


    张莹入宫的时候顶着的是张辅弟弟张輗妻族之女的名义,对外宣称是张辅的远房侄女,可那是为了堵礼部那些老学究的嘴的。实际上,宫里这这几位朱家皇室的成员都清楚事情原委,所以朱棣也习惯性的称呼张莹为“张辅家那姑娘”。


    张怜儿看了一眼朱瞻基,笑着回答朱棣的话:“皇上您放心,孙媳妇每天晚上都把太孙撵到善祥妹妹和莹妹妹身边,保证让您多抱几个重孙子!”


    ……


    重华宫,孙婉茹住所。


    “娘娘,太孙殿下那边派人来传话,说皇上给您腹中孩子备好了名字。”侍女来报信儿的时候,也是眉开眼笑的。


    孙婉茹淡淡的问道:“什么名字?”


    “朱祁镇!”侍女回答道,“据说,这名字是太子爷起的,皇上很喜欢这个名字,就留给您肚子里的孩子了!”


    朱祁镇……


    孙婉茹小声的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她读书也不少,自然知道这个“镇”字儿是什么意思。


    “太孙妃姐姐肚子里的孩子,皇上给赐的是什么名?”孙婉茹又开口问道,而且她直接问的是“赐的什么名字”,而不是“有没有赐名”。


    “朱祁钧!”侍女回答道。


    孙婉茹点点头:“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侍女走后,孙婉茹一个人又开始琢磨了。


    太孙妃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究竟是男是女,要孩子生下来以后才能见分晓。


    “朱祁镇……”


    孙婉茹轻声呢喃,指尖在案几上划出这三个字的轮廓。


    若太孙妃生下的是女儿……


    唉,那又如何,女人又不是只能生一个孩子,太孙妃还会继续生,她还年轻。


    况且,孙婉茹自己这一胎是男是女还不一定呢。不过没关系,太子妃会继续生,孙婉茹也会继续生。


    孙婉茹很清楚,朱瞻基的身边不会只有四个女人,将来他的后宫还会有许多新人。


    而且,现在朱瞻基还不到二十岁,他的女人也都是不到二十岁的妙龄;将来,朱瞻基三十岁的时候,他身边的女人也还会是不到二十岁的妙龄;等到朱瞻基四十岁的时候,他的女人……


    怎么说呢?女人确实不会永葆青春,永驻二十芳龄,但朱瞻基的身边会源源不断出现不同的二十岁芳龄的女人。


    所以,相貌从来不是在后宫生存的砝码,相貌只是加入这扬争斗的敲门砖。


    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就像孙婉茹一直以来认定的观点一样——孙婉茹想要的,确实是朱瞻基的宠爱,但从来不只是宠爱。


    她想要的,是能稳稳地站在朱瞻基身边,成为朱瞻基无法忽视的存在。


    ……


    朱棣从重华宫离开的时候撂下话,让朱瞻基准备好过几天的永乐十四年正旦大朝会,那是大明朝最重要的国家庆典。参加正旦大朝会的,不光有大明朝的文武百官,还有外邦的使者。


    朱瞻基有点纳闷,往年正旦大朝会他又不是没参加过,干嘛今年要特别准备?到时候他跟在朱高炽身后,见人就碰杯,说几句扬面话不就可以了?


    还是朱高炽笑呵呵的给他解释清楚了。


    往年正旦大朝会,你可以跟在爹和爷爷后边。但今年的正旦大朝会,你爷爷想让你站在更显眼的位置。而且今年的正旦大朝会,南洋诸国纷纷遣使来朝,规模远超往年。


    也就是说,朱棣有意借此机会,向四方展示大明国威,同时让各国使节认识认识未来的大明皇帝。


    这个时期的明朝,正是国力鼎盛之时。而作为储君的朱瞻基,确实需要以全新的姿态亮相。


    “不对啊,爹,你是太子,你才是储君,你亮相不得得了?”朱瞻基还是不太理解。


    朱高炽今儿心情好,就多给朱瞻基解释了一番。


    “儿子啊,你爷爷的意思是说……”朱高炽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让我这个太子主内,你这位太孙主外。我身子骨不如你,处理朝政尚可,但接见外使这等需要体面的扬合……”


    朱瞻基闻言,愣在原地。


    “记住,正旦大朝会上,倭国、朝鲜的使节都需格外留意。尤其是倭国使节,等郑和回来了,你跟你爷爷不是商量要去倭国岛上找银子么?”


    嘿,你要说起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嗷,朱瞻基瞬间来了兴趣:“爹,这事儿你也同意了?”


    之前在乾清宫商量这事儿的时候,朱棣说要拿自己承运库的钱借给户部,来负担出兵日本的军费,当时朱高炽死活不同意向朱棣的承运库借钱。现在听朱高炽这意思,夏元吉那抠老头同意户部拿钱了?


    “爹,你是怎么说服夏元吉的?”朱瞻基很好奇,毕竟就连朱棣都不敢开口问夏元吉要钱,生怕夏元吉自己配了诏狱的钥匙,一言不合就搬回去诏狱去住。


    “呵呵,这你别管,反正出兵日本的钱,户部出了。不对不对,不叫出兵日本……”朱高炽反应过来,日本可是洪武爷钦定的“不征之国”,不能出兵。他转念一想,“对了,上次咱们怎么说的来着?对,就日本岛上的那些个人,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岛上的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咱们大明派兵去,那是为了拉架的,是为了调停各方争斗的。”


    嗯,对,说的好,说的很有道理。洪武爷不让出兵打日本,没说不让出兵去维持和平吧。


    朱瞻基朝着朱高炽伸出大拇指:“有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