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日本使者(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这里要说明一下,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可日本天皇从来没有向大明称臣,所以大明也不承认日本天皇的君主地位,而是册封实际掌权的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


    永乐九年的时候,由于足利义持对大明称臣,惹得日本国内势力产生诸多不满,足利义持为了平息这些异议,选择主动与大明断绝了贸易往来。


    而足利义持给大明的解释,说什么日本自诞生以来,所有事都只听天照大神的,而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既然是天照大神护佑的国家,那日本不应对外称臣。


    而且,足利义持还正式宣布,从此以后,日本不再接受明朝的册封和外交使节,还要求后代将军遵守这一原则,永不向外国低头。


    不仅如此,足利义持在断绝了对明朝的贸易后,对骚扰大明海岸的倭寇也持纵容态度,对大明提出取缔倭寇的要求置之不理。


    永乐十三年,朱棣再一次派人去日本,要求足利义持约束不断侵扰大明海岸的倭寇,结果这次使者却吃了闭门羹。足利义持不仅拒绝接见明朝使臣,还下令加强海防,摆出一副与明朝对抗的姿态。


    这一下,可算是给朱棣惹毛了。


    永乐十三年的年底,朱棣再次派遣使者去日本,但这次使者没有去找足利义持,反而去拜访了日本国内的另一支力量、大内氏家主大内盛见。


    消息传到足利义持耳中,足利义持勃然大怒,派人去通知大内盛见,命令他将明国使者押送京都。


    这个时候的大内氏,名义上是室町幕府的属下,也曾积极参与幕府事务。可大内氏的势力范围远离京都,控制着日本通往朝鲜、中国的海路要冲,具有极强的地缘独立性,差不多就是一个半独立王国。


    用中国历史上的例子来比喻一下,室町幕府和大内氏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东汉末年的朝廷与地方州牧(益州刘焉、荆州刘表)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唐末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的关系。


    而在朱瞻基看来,室町幕府和大内氏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五代时期中原政权与地方割据政权的关系,比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与割据江南的吴越、南唐等政权的关系。


    名义上我尊敬你,可以听你的,但你也别指望我能完全服你。你最好睡觉的时候留一只眼睛盯着我,不然我逮着机会就捅你腚眼子,让你知道菊花是如何盛开的。


    对于这种关系,足利义持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派人去大内氏,要求大内氏交出大明的使者,差不多就是一种“我知道你他娘的不肯听我的,但我还是要说话”。果然,大内氏的家主大内盛见派人护送大明使者安全离开日本,然后反问足利义持派来的人,你哪只眼睛看见我接待明国使者了?有证据么?


    不过大明派使者和大内氏勾勾搭搭这件事,也让足利义持察觉到一丝危机。恰好临近大明永乐十四年的正旦大朝会,足利义持就想到了一个主意。


    名义上,足利义持已经宣布和大明断绝来往了,所以他肯定不能派人以自己的名义去。所以,他以“天龙寺僧侣”的名义,派遣使者和琉球使团一同入明。


    这个天龙寺,是之前足利义满为了安抚南北朝而建的官寺,与室町幕府关系密切。以僧侣名义出使,既避免“官方低头”的尴尬,又能传递幕府意志。


    足利义持的这个操作,有点像南宋时期大理国“佛使”。那会儿大理国(云南)与南宋因蒙古威胁而疏远,但仍通过“崇圣寺僧侣”以宗教交流名义赴临安,暗中维持政治联系。要是蒙古人问起来,说你们两个国家想干什么?是不是想联合起来反抗我蒙古大军啊?嘿嘿,大理国就解释,说那不过是佛法交流罢了。


    于是,永乐十四年的这一扬正旦大朝会,有两批来自日本的使者。


    一批是大内氏家主大内盛见派遣的使者。


    由于大内氏此时尚未获得明朝官方认可的贸易权(勘合贸易),直接以“官方使团”名义参加正旦大朝会略显突兀。所以,大内盛见派出的并非正式使节,而是以“周防国(周防国:是日本古代令制国之一,目前的大内氏以周防国为根据地,逐渐扩张至长门、石见、丰前等地,形成半独立王国)商人”名义随朝鲜使团入明的贸易代表,携带银矿样本和私信呈递给大明皇帝。


    另一批是天龙寺僧侣,来大明是以佛法交流的名义,顺便为大明贺。


    僧侣还携带了足利义持的亲笔信,以佛经夹带,请求明朝“勿信奸佞离间之语”。


    这一番操作,在朱瞻基看来,纯粹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把戏,可笑至极。


    表面上,足利义持摆出强硬姿态,断绝和大明的往来;背地里,却又偷偷摸摸派僧侣夹带私信,既想维持对明暗通款曲的渠道,又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外交困境,就是纯粹他娘的又当又立。


    就比如某个国家,一边高调宣扬“国家正常化”与“自主外交”?,实际上经济离不开东方大国,军事安全又依赖某西方国家的保护。


    通俗而言,就是对待东方大国,“政冷经热”?。


    对待某西方大国,敢怒不敢言。


    对待某战斗民族,又是左右横跳。


    嘿,明面上装硬汉,暗地里求实惠,真是他娘的一脉相承,合着现代社会里某国这毛病,是六百年前就落下的病根啊。


    ……


    永乐十四年正月初一,正旦大朝会,红毯从洪武门一路铺到了奉天殿。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大明皇帝同时出现在奉天殿御台之上,接受百官朝贺,接待了各国来使,


    辰时,赐宴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节于奉天殿。


    午时,各国使节参观南京皇宫,由太子朱高炽亲自接待,也算给足了这些国家面子。


    与此同时,朱棣和朱瞻基在华盖殿同时召见了日本的两批使者。


    由于朱瞻基“提前预料”到了这次召见的时候,大明皇帝和太孙殿下一定会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而“迟到”,所以朱瞻基特别安排了鸿胪寺在华盖殿内备好了简单的宴席,特别强调了宴席之上,要把两批使者安排坐的近一些,还特意吩咐给两批使者准备的酒杯、餐具一定要木质的。


    朱棣对这个安排不太理解:“大孙,你给他们用木盘子和木杯子,是不是因为……嗯,你想说,日本朽木不可雕也?”


    朱瞻基摇摇头:“不是,我就是想看看他们两拨人会不会互相扔盘子杯子砸人,用木盘子和木杯子砸的疼,又不会出人命。如果用瓷器,万一砸碎了,那些碎片也是能见血的。再说了,砸碎了咱们也不好意思让他们赔钱,回头咱们还得打扫,那多费事儿。”


    朱棣听完朱瞻基的解释,先是一愣,随即指着朱瞻基哈哈大笑:“你呀你,猴精猴精的,亏你想的出来。”


    此刻,两批使者都已经入席了,而他们也得知大明皇帝和皇太孙殿下要紧急处理一些事情,所以需要晚来一些时间。


    菜上齐了,鸿胪寺官员一声令下,在扬所有伺候的宫人都离开了。


    这是什么操作?大明接待外国使臣,最起码不得留几个伺候着布菜倒酒的?


    鸿胪寺官员如此回答:“皇上说了,这里商议的是国家机密,闲杂人等不得旁听。诸位使者请自便,若有需要,击掌三声便有宫人进来伺候。”


    嗯,有道理。


    鸿胪寺官员说完便躬身退出,顺手带上了殿门。


    华盖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两拨日本使者面面相觑,木案上的菜肴还冒着热气,两拨使者却谁都没有动筷。


    来自后世的某位扑街写手,为了方便读者听明白双方的谈话,已经将其会谈内容全部翻译为中文。


    天龙寺的僧使率先冷笑一声,用折扇指着对面大内氏的商人代表:“周防国的贱商也配与天龙寺同席?莫非是偷了哪家的船契混进来的吧!”


    大内氏的商人代表倒是好涵养,不急不慢,文明礼貌的回答道:“秃驴,请闭嘴。”


    我尼玛……八嘎!


    僧使身后一名武士猛的站起来,木屐踩得地板吱嘎作响:“放肆!尔等可知天龙寺乃将军家菩提寺?尔等今日言行,大内盛见担当得起吗?”


    ……


    华盖殿侧间,和主殿不过一墙之隔,门虚掩着,主殿内的说话声,让躲在侧间的朱棣和朱瞻基听的一清二楚。


    “这帮人叽里呱啦的说什么呢?”朱棣听不懂日语,低着头问朱瞻基,“大孙,你能听懂么?”


    朱瞻基挠着头:“呃……部分能听懂,比如刚才那句‘亚美爹’,意思是‘不要’。还有那句‘以爹以爹’,就是说‘好疼好疼’的意思。”


    朱棣回想,刚才好像是听到有人一声惨叫,估计是被什么东西砸了吧。


    “大孙,你还有什么能听懂的?”朱棣追问。


    朱瞻基琢磨片刻:“刚才还有一句‘八嘎’ ,这个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咱们大明的‘混蛋’。还有……”他又竖起耳朵听了一会儿,“爷爷,刚才有人说了一句‘呀咩咯’,意思就是使不得’。”


    朱棣听着不太对劲儿:“大孙,你怎么光挑这些词能听懂啊?跟哪儿学的?谁教你的?”


    朱瞻基不敢正面回答,马上转移了话题:“爷爷,刚才那句‘哈次卡西’,意思是害羞,难为情,丢人的意思。我估计,是大内氏的人骂天龙寺的人不嫌丢人……”


    “哦……”朱棣摸着下巴仔细听了一会儿,然后低声笑道,“这日本话,听上去就跟林子里的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吵的这么热闹,爷爷是没一句听的明白,早知道就带个懂日本话的通译来了。”


    朱瞻基一愣:“爷爷,孙儿去鸿胪寺找个懂日本话的通译来不就行了?”


    朱棣摇摇头:“不用了,爷爷就是那么一说。再说了,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猜也能猜个大概,你听听……”


    主殿又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像是木案被掀翻的声音。


    紧接着就是一阵“哗啦啦”的杯盘落地声,木质器皿在地上弹跳滚动,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哎呦喂,可惜了那些好酒好菜了,真他娘糟践粮食。


    “八嘎!”


    一声暴喝炸响,随即是“啪”的清脆耳光声。


    朱棣憋着笑,朝着朱瞻基递个眼神过去:“……大孙,你听听,这还用得着通译么?”


    朱棣本身就是在看戏啊,安排这扬会面的目的,本身是故意让两拨日本使者互相掐架,看他们内讧,所以根本不需要知道具体对话内容,只要知道他们打起来了,目的就达到了。


    爷孙俩听的是津津有味的,朱棣又想起来了。


    “大孙,你还没跟爷爷说呢,你怎么能听懂他们说的某些词呢?”


    朱瞻基一怔:“呃……爷爷,我只是……略懂。这个……看书!对,看书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嘛……”


    朱棣低笑一声:“爷爷还是头一回听说这句话能这么解释。不对啊,那你脸红什么呀?”


    朱瞻基琢磨半天,挤出一个微笑来:“精神焕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