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鞑靼部的抉择(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大帐之中,朱棣和张辅、杨荣、朱瞻基正在议事。
听见阿鲁台派人来了,朱棣一抬眼:“来干嘛呀?”
朱瞻基笑了笑:“爷爷,您让英国公把几十万大军摆在土剌河畔,堵着鞑靼的家门口每天耀武扬威的,人家睡不着觉啊。”
朱棣皱着眉,满脸不耐烦:“他睡不着觉关我什么事儿?”
张辅和杨荣对视一眼,忍俊不禁。张辅抱拳道:“皇上,阿鲁台此人狡诈多疑,见我明军陈兵在此,肯定是怕咱们收拾完瓦剌,转头就去打他。”
朱棣冷哼一声:“朕大老远出门,跑到草原上,本来就是想一次性解决问题。阿鲁台若是识相,就该自己个亲自来投降,举族内迁,朕又不是不给他们活路……”然后,朱棣把手中的小旗子随手往面前的地图上一丢,“……结果就派个使者来,这算什么?”
说完这些,朱棣看向传令兵:“阿鲁台派来的使者是谁啊?”
“是阿鲁台的儿子,阿卜只俺。”亲兵回答道。
朱棣琢磨片刻:“行,把儿子都派来了,勉强算他是有点儿诚意的,那……那朕就见见吧。”
张辅招呼亲兵把大帐里的地图收起来,朱棣却抬手制止:“别动,都别动,地图留下,军事部署也留下,朕也不怕告诉他,这些本来也都是明牌嘛,也没什么值得藏着掖着的,朕就是要让他看见。”
然后,朱棣看了一眼大帐内众人,目光停在朱瞻基身上打量了一会儿:“行,这身打扮挺好看,一会儿把你那佩剑挂上,你就扶着剑柄站我旁边。”
此刻的朱瞻基一身戎装,只是腰间没戴佩剑,不是因为在朱棣驾前不能佩剑,因为军营里没那规矩。只是朱瞻基习惯性的把剑解下来放门口了。
安排好了这一切,朱棣看向亲兵:“让他们进来吧。”
说罢,朱棣自己走到主帅的位置上坐下来,还翘着二郎腿,斜倚帅座。
朱瞻基手按着剑柄,护卫在朱棣身后。
不多时,阿卜只俺被带了进来。
这个身材魁梧的草原汉子一进大帐就跪倒在地,用生硬的汉语高呼:“"臣,阿鲁台之子阿卜只俺,拜见大明大皇帝陛下!”
朱棣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刻意的沉默了几个呼吸的声音,大帐之内一片寂静。
终于,朱棣缓缓开口,声音里听不出一丝情感,却让人莫名的感到害怕:“阿鲁台派你来,是要替他收尸,还是替他求饶的?”
朱棣说话的语气,让阿卜只俺的背脊明显僵硬了一瞬:“大皇帝陛下!父亲命我献骏马百匹,貂裘十领,鞑靼部愿永世臣服大明……”
“永世臣服?”朱棣冷笑几声,“这种你们自己都不会相信的鬼话,就别说出来骗朕了,你们乐意说,朕还不乐意听呢。再说了,朕还没老糊涂到那种程度。”
阿卜只俺额头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伏在地上的手指也微微颤抖起来:“大皇帝陛下明鉴,我们鞑靼部绝无反叛大明之心……”
“行了!”朱棣打断了阿卜只俺的话,冷哼一声,“说正事儿,你爹呢?他为什么没来见朕?对了,你千万别告诉朕你爹又偶感风寒了……”
阿卜只俺脸色有些为难,沉默片刻:“回大皇帝陛下,按理说,原本父亲确实应该亲自来觐见您,可是……可是父亲偶感……”
“哼!朕就知道!”不等阿卜只俺把话说完,朱棣出言打断,“不敢来就不敢来嘛,非要编个理由。”
阿卜只俺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沉默了一会儿,朱棣脸色也好了许多,不像刚才那么阴冷。
“朕这次来,是要彻底消灭瓦剌的,瓦剌又是你们的死敌。所以,朕是来帮你们的。”朱棣指着阿卜只俺,继续说道,“朕知道你爹担心什么,他担心朕收拾了瓦剌,回头就来对付你们鞑靼部,对不对?哈哈哈……”
朱棣说着说着,莫名其妙的笑了起来,可眼睛一直盯着阿卜只俺,一刻没有离开过。
阿卜只俺同样没有开口回答,因为这问题他没办法回答,也不用回答。
明军之前对草原的策略一直是分而治之,今天帮鞑靼打瓦剌,明天帮瓦剌揍鞑靼,不允许任何一方吞并对面,刻意维持草原上鞑靼和瓦剌部的长期对峙。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明军彻底消灭了瓦剌,那明军一定会在鞑靼部实力壮大之前对鞑靼动手。朱棣是一代雄主,他是不会允许草原被一个部族统一的,不管是鞑靼还是瓦剌,只不过是朱棣治理北疆的一种策略而已。
“你放心!”朱棣像是在拉家常一样,“鞑靼部既然已经臣服大明,大明也不会打自己的臣属。你们世代居住草原,日子过的比中原百姓苦太多了,既然同样是朕的子民,朕也不能光苦了你们。”
朱棣一边说,一边仔细盯着阿卜只俺的反应。
“朕打算在黄河以南的富庶之地,给你们挑几个地方,让阿鲁台带着鞑靼的族人南迁。然后,朕在草原上建几个城,派驻军队和官员,再教留下来的鞑靼族人耕种纺织,让所有鞑靼族人都过上好日子。哎!对了……”朱棣越说越兴奋,指着阿卜只俺,“到时候,你们南迁的族人,回草原上探亲,还能有个住处!”
阿卜只俺手指无意识的抓紧了衣袍下摆,他听懂了朱棣话中的深意。
“大皇帝陛下仁慈,只是……”阿卜只俺的声音有些发颤,“只是我族世代游牧,恐怕……”
“恐怕什么?”朱棣突然收起笑容,眼神锐利如刀,“是怕过不惯安稳日子,还是……”朱棣缓缓站起来,身上的铠甲铁片发出阵阵摩擦声。
“……还是舍不得草原上的自在?”
朱棣一边说,一边往前走,朱瞻基扶着剑柄紧跟在朱棣身后。
此刻帐内气氛骤然紧张,面对一步一步朝自己走来、压迫感十足的大明皇帝,阿卜只俺慌了神,竟然下意识的摸向腰间——那里原本应该挂着佩刀,因为要觐见大明皇帝,所以在进入大帐之前便被卸下了。
阿卜只俺这个下意识摸刀的动作,被和草原人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朱棣看在眼里,他的脸上闪过一丝厉色。不过随即,朱棣又重新笑了起来。
脸上闪过一丝厉色,是因为阿卜只俺敢在大明皇帝面前有拔刀的想法,他想干什么,刺王杀驾么?
又重新笑了起来,是因为朱棣发现自己虽然一把年纪了,可在阿卜只俺这样的草原新生代领头人的眼里,朱棣还是那样的可怕;不过只是朝着他走了几步,就能让这个阿鲁台最喜欢的儿子失了分寸,想要在大明皇帝面前拔刀!
对于朱棣这样的一代雄主来说,敌人越害怕他,他越兴奋,最好是敌人的儿子、孙子也害怕他,听到他朱棣的名字之后连哭都不敢发出声音。
这种满足感,朱棣很受用。
朱棣又向前走了几步,在阿卜只俺几步远的距离站住,双手叉腰,居高临下的看着阿卜只俺。
“回去告诉阿鲁台,如果想给自己以后留条后路,朕打瓦剌的时候,他最好不要袖手旁观,也不要妄想大明打瓦剌会伤筋动骨,然后他阿鲁台能渔翁得利。具体该怎么办,让阿鲁台自己琢磨!”
朱棣撂下话就往外走,然后在大帐门口停住,回过身来。
“阿鲁台要是不甘心,觉得自己有放手一搏的能力,朕也恭候。”
……
北疆的军报都是先送到北京,然后从北京转送至应天的监国太子朱高炽处。
应天毕竟距离北疆太远,送到应天的军报基本都是十几天前的。
所以,往应天送军报,就是走个形式,让朱高炽这个监国太子和留守应天的朝臣们知道一下前线的军情。
北征大军的指挥中枢,是朱棣本人,加上英国公张辅、安远侯柳升、武安侯郑亨,还有随驾的内阁杨荣、杨溥。
哦,对,也许可以加上朱高煦和朱瞻基,不过他俩基本不参与军略的制定,尤其是朱高煦,他最喜欢的就是朱棣在地图上指一个地方对他说“老二,你去那这个地方打下来”,然后他就带着人嗷嗷往前冲。
唉,现在不能冲了,有个绳艺小能手天天盯着他呢。
不过,北征前线每一份军报发到北京之后,留守北京内阁金幼孜、胡广,加上兵部尚书金忠以及兵部全套参谋班子,也会根据前线战况提出一些建议,送到前线的朱棣手中。
这大概就是朱棣北征的基本指挥模式。
……
应天,兵部衙门。
朱高炽听人把前线军报读完,沉着脸,一言不发。
留守应天的兵部侍郎李庆走上来:“太子爷,您这是怎么了?是从军报里听出什么来了么?”
朱高炽点点头:“皇上分兵,让汉王率领精骑去追瓦剌部,自己率中军留守土剌河畔,震慑鞑靼。听起来是很稳妥,可我总是在担心。”
“担心什么?”李庆追问。
朱高炽抬眼看着李庆:“如果鞑靼悄悄抽调一部分兵力,配合瓦剌部,会不会吃掉汉王带走的骑兵?”
李庆思索片刻,摇摇头:“不能吧!不会吧!这……不应该啊!太子爷,鞑靼和瓦剌……”
“鞑靼和瓦剌是世仇,我知道。”朱高炽打断了李庆的话,然后表情严肃的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李庆,你是想说,鞑靼部和瓦剌部是不会合作的,对不对?”
李庆点头:“微臣正是此意……”
“你错了!”朱高炽注视着李庆,“鞑靼和瓦剌确实是世仇,但不管是鞑靼还是瓦剌,他们和我们大明就没有仇了么?”
“啊?这……”李庆一时间哑口无言。
朱高炽面色铁青,走到兵部衙门的地图前:“当年岭北之战,草原各部族看似分裂,却能在关键时刻拧成一股力量。明军轻敌深入草原,最终被击败。这证明什么?这就证明了草原部族在生存危机下,是很有可能联合起来的!”
“太子爷,我们是不是该提醒一下皇上……”
“那是自然!”朱高炽斩钉截铁的回答道,“皇上带走了全国的精锐,汉王又带走了皇上身边的骑兵精锐。若是汉王有个闪失,皇上那里就很危险了。若是皇上那里有任何闪失,江山有倾覆之忧!快,换马不换人,八百里加急,把我刚才所担心的事情告知皇上,让皇上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轻信鞑靼,要时刻关注鞑靼动向!”
……
此刻的北疆鞑靼部营地中,阿鲁台警惕的盯着一位特殊访客。
“我为什么要相信你?”阿鲁台开口说道。
“您只需要照做,马上就能看到在下的诚意。”那神秘访客淡定的回答道。
阿鲁台还是不肯相信对方,他冷哼一声:“你一定是大明皇帝派来的奸细,故意挑动我鞑靼部,好给大明攻打我鞑靼部的口实!”
神秘访客闻言,哈哈大笑,然后边笑边说:“难道您一直按兵不动,我那好四哥就能放过您和您的族人了么?”
大明宁王朱权坐在阿鲁台对面,此刻朝廷还没有正式下旨废除他的爵位,所以名义上来说,朱权仍然是大明的亲王。
阿鲁台沉默许久,终于开口问道:“宁王殿下,您是大明的亲王,我实在是无法相信一位大明的亲王会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家族……所以,你还并没有说服我。”
朱权微微一笑,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眼神却冷得像冰。
“太师(永乐六年,阿鲁台杀鬼力赤,拥立元裔本雅失里为可汗,自称太师),您觉得我是在背叛大明?不不不,您说错了……”朱权嗤笑一声,“是我那好四哥,背叛了我……”
阿鲁台眯起眼睛,没有继续接话。
朱权缓缓站起身来,走到帐内悬挂的地图前,手指点向大宁卫的位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