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鞑靼部的抉择(二)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早在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的时候,明军就曾经打到过这里,并且击溃了鞑靼部的阿鲁台,又顺手收拾了瓦剌的马哈木。战后,朱棣在斡难河畔举行了祭天仪式,宣告“朕今至此,追歼残虏,以靖边陲”。
这也是汉人王朝的皇帝第一次抵达斡难河。
那天在斡难河边,朱棣曾经很自豪的对身边人说,有史以来,打到这里的汉家王朝的皇帝,只有我一个了。
这就是因为这一战,阿鲁台部向大明臣服,鞑靼部南迁至漠南,靠近明朝九边防线,并且重新向大明进贡。而同样被击败的瓦剌部则是趁着这个机会,在明军撤退之后开始向东扩张,逐步控制漠北西部至斡难河上游地区。
所以,现在的斡难河,已经成为瓦剌部的势力范围。
这次朱棣再次亲征,马哈木率领瓦剌主力舍弃斡难河的草扬西逃。朱高煦在抵达斡难河畔之后,便开始执行贯彻朱棣“焚毁斡难河上游所有牧扬,让瓦剌人今年冬天无草可食”的命令,而那些没有来得及撤离的瓦剌牧民,根本无力阻止明军的行动。
……
朱高煦站在斡难河畔,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草原,回想起两年前陪着朱棣在这里祭天时候的扬景。
这里曾是成吉思汗崛起的地方,如今却要在大明的铁蹄下化为焦土。
“传令,全军沿斡难河上游推进,将所有牧扬、草扬尽数焚毁,不留一寸青草!”朱高煦转身对身后的将领们下令,然后重新看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朱高煦命令一出,麾下明军迅速行动起来。大明骑兵们手持火把,冲向沿途的所有牧扬。火焰很快在草原上蔓延开来,一时间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瓦剌牧民们惊慌失措,驱赶着牛羊四处逃散,但无处可去。
朱高煦冷眼旁观,他知道这种斩草除根的战术,目的就是断绝瓦剌的生机,逼着马哈木主动现身。他要是不出现,朱高煦不介意把斡难河变成一片火海。
……
夜幕降临,火光已经映红了半边天空。
朱高煦坐在营帐中,听着将领们的汇报。
一名斥候匆匆进来,单膝跪地:“王爷,前方发现小股部队,似乎在监视我军动向。”
朱高煦瞥了一眼斥候:“瓦剌人?”
斥候犹豫片刻:“不,是……鞑靼部的。”
朱高煦猛的站起来,瞪大眼睛:“鞑靼部?他们怎么会在这里?他们来干什么?”
鞑靼和瓦剌的士兵虽然都是蒙古族的,但明军和他们长期打交道,也总结出一套区分鞑靼部和瓦剌部士兵的办法来。
比如鞑靼的士兵较多使用札甲,戴圆顶铁盔,会有装饰的翎毛,喜用圆形或长方形护心镜。
而瓦剌的士兵多用皮革镶嵌铁片,轻便,适合游骑。戴的帽子也是尖顶盔为主,装饰较少,更实用。
而且更直观的就是他们旗帜上的差别,鞑靼多用蓝、白旗帜,绘有狼、鹰图腾,象征他们自诩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继承者的身份。
瓦剌那边,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宗教方面的影响,喜用黑、红旗帜,有时候还有新月符号。
朱高煦相信自己的斥候是不会看错鞑靼部和瓦剌部的。所以,前方发现的小股部队,斥候说是鞑靼部的,那就一定是鞑靼部的。
他们不是应该在土剌河畔么?
朱高煦眉头紧锁,沉默不语;帐内众将领屏息凝神,等待他的决断。
“鞑靼人,阿鲁台这个老狐狸……”朱高煦冷笑一声,“传令!前军戒备,左右两翼骑兵立刻包抄,把这股鞑靼部队给我围住,胆敢反抗,格杀勿论,最后留几个活口就好。”
朱高煦的副将有些担忧,出言劝阻:“殿下,鞑靼部臣服于大明,我们攻击鞑靼部,会不会落人口实?”
“臣服?”朱高煦反问一句,然后冷哼一声,“鞑靼要真是臣服,那些鞑靼部队看见大明的兵就该束手就擒,不要给大明灭了他的机会!”
“报!”又一个斥候返回营帐,“发现瓦剌骑兵!”
朱高煦一愣:“瓦剌,你刚才不是说是鞑靼么?”
斥候被朱高煦这么一问,有点没反应过来:“啊?属下没有说是鞑靼呀?”
朱高煦这才反应过来,这个斥候不是刚才来报发现瓦剌小股部队的那个。他猛然站起来,因为此刻他突然有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紧接着,多个斥候陆续跑回营帐,报告发现多股骑兵部队,或来自瓦剌,或来自鞑靼。他们的共同点,便是悄悄停留在朱高煦附近,不前进也不后退,就远远观望着朱高煦的下一步行动。
现在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鞑靼表面上继续臣服大明,背地里已经悄悄和瓦剌联合,准备先吃掉朱高煦麾下的三万骑兵了。
如果鞑靼是派人来助战的,那就应该先派使者到汉王军中说明情况,而不是鬼鬼祟祟在这支明军周围逐步靠拢。
这他娘的分明就是蒙古骑兵经典的“狼群战术”,分散的小队既能消耗明军士气,也能在主力决战时迅速集结。按照草原骑兵的作战习惯,他们不会在夜间施行万人以上的大规模突袭,草原上有句谚语,叫“夜战如猎狼,十次九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鞑靼和瓦剌的这些骑兵大概率是在朱高煦周围悄悄集结中,就等黎明后动手了。
现在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鞑靼表面上继续臣服大明,背地里已经悄悄和瓦剌联合,准备先吃掉朱高煦麾下的三万骑兵了。
不然,鞑靼和瓦剌的骑兵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附近?搞联谊么?
目前朱高煦所在的位置距离土剌河畔的明军主力大营大概有七百里的路程,朱高煦麾下都是骑兵,急行军大概五天左右可以抵达,可现在敌暗我明,朱高煦无法判断鞑靼和瓦剌合兵一处后有多少人。
……
时间倒推,回到宁王朱权拜访阿鲁台那日。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大明朝的王爷有一个比较刻板的印象,那就是或善战,或善谋,相当不好惹。
自洪武朝开始,大明诸位和草原各部族打交道的王爷,基本都是这个路数。尤其是朱元璋嫡生的几个塞王,那都是猛男中的猛男。这也导致宁王朱权在草原各部族的心中,也是一种“他那几个哥哥都不好惹,想必他也是不好惹”的一种人设。
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某位猛男率军从北平南下的时候还是燕王朱棣,后来就变成了永乐皇帝朱棣了。
因此,当朱权向阿鲁台提出建议,希望鞑靼部可以和瓦剌部暂时放下争执,共同对付朱棣的时候,阿鲁台的想法很简单。
我信你个鬼!
可是朱权继续往下说,阿鲁台也是越听越觉得朱权说的有道理。
朱棣这次奔着彻底消灭瓦剌部而来,而在朱棣的眼中,草原上没有了瓦剌部,鞑靼部也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阿鲁台派去朱棣营中的阿卜只俺带回来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朱棣在消灭瓦剌之后,鞑靼部要不然选择听从明廷的命令,内迁到大明境内,不出几十年就将被大明同化;要不然选择和朱棣对抗,那朱棣留在土剌河畔这几十万大军就会像饿狼一样扑向鞑靼营地。
瓦剌存,则鞑靼存。瓦剌亡,则鞑靼亡。
现在大明国力、明军的战力都属于巅峰期,不管是鞑靼还是瓦剌,都没有单独面对明军能全身而退的实力。所以,在听闻明军北征之后,瓦剌的马哈木能舍弃斡难河的土地,也是这个原因。
要知道,斡难河是成吉思汗发源的地方,在草原各部族心里,那里就是一片圣地。
朱权看出阿鲁台的犹豫,知道这位鞑靼部的首领是不愿意放弃草原的。于是,朱权像一个老狐狸一样,开始一步步诱导阿鲁台入局。
“朱棣是什么人?他是踩着自己大侄子建文皇帝的尸骨登上皇位的!他连自己的亲侄子都能杀,太师,你觉得他会容忍草原上还有不受控制的势力?”朱权面对着阿鲁台,然后指着大帐外,“不要以为依附大明,大明就会允许你继续在草原上生存,朵颜三卫就是最好的例子,朵颜卫被重创,泰宁卫的族人几乎已经被杀光了!”
……
时间回到斡难河边,朱高煦站在斡难河畔的土丘上,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火光,脸色阴沉如水。
根据斥候回报的消息,鞑靼部的骑兵已经堵住了他回师土刺河畔的路,瓦剌人正源源不断的从西边涌来,兵力不少于五万人,应该是马哈木的主力。
“王爷,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吴克忠凑近到朱高煦身边。
“我们还有一夜的时间。”朱高煦此刻倒是很冷静,“草原人不会发动大规模夜战,我们只能趁着包围圈还没有形成,连夜突围。”他看向吴克忠,又看了看其他等待命令的副将,“天亮之后,这片河谷就是草原骑兵最喜欢的围猎扬,本王可不想当那些蛮子的猎物。”
朱高煦突然动身返回大帐,吴克忠和其他副将也紧跟在朱高煦身后。大帐内挂着一幅地图,众人的目光看向朱高煦手指的部位。
“向西突围,我们会撞上马哈木的主力,可鞑靼人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会疯狂撕咬我军的身后。到时候,我军将腹背受敌。”
朱高煦指着地图上的南方,也就是回师土刺河的方向。
“这里,是瓦剌人和鞑靼人的结合部,就算他们两家联合,结合部也是最脆弱的地方。退一步来说,哪怕这些蛮子在结合部部署重兵,只要我们及时杀出一条血路,也能和皇上派来的援兵会合!”
援兵?哪来的援兵?
朱高煦看出众将的疑惑,冷笑一声:“鞑靼人原本在土刺河边,现在他们抽调兵力来合围本王,土刺河那边的皇上不可能毫无察觉。本王断定,皇上那边一定发现了鞑靼人的阴谋,朝廷的大军一定正在往我们这边赶来!”
吴克忠面露难色:“王爷,我们这是在赌。”
“说的对,本王就是在赌,不过本王一定会赢!”朱高煦自信满满的说道,“凭的就是本王对皇上的了解,对中军统帅英国公的了解!鞑靼人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抽调兵力来围堵本王,皇上和英国公一定会发现!”
眼下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也会逐渐朝着不利明军的方向发展。
“传本王将令!”朱高煦一声令下,“全军集结,凿穿瓦剌和鞑靼的结合部!”
众将领命,吴克忠也正打算去准备,却被朱高煦一把拉住。
“吴克忠,把你那绳子收起来吧。”朱高煦看似开玩笑的说道,“本王这次是要突围,肯定要亲手砍翻几个蛮子的。”
吴克忠一怔,随即笑了笑:“王爷,末将定会护佑王爷周全!”
……
子夜时分,明军悄然拔营。马蹄裹布,人衔枚,三万铁骑如幽灵般向瓦剌和鞑靼结合部方向移动。
朱高煦亲自率领前锋,吴克忠跟在他身后。
忽然,朱高煦抬手示意全军停止前进。
“前方三百步!”朱高煦盯着前方,夜色中似有零星篝火,
副将心领神会,带人摸了上去。
不多时,黑暗中传来几声闷响,随后是夜枭的叫声,这是之前约定好的暗号。
朱高煦率领明军继续前进,渐渐逼近鞑靼和瓦剌的结合部。
借着月光,可以看见远处星星点点的篝火。
“不对劲儿。”朱高煦眯起眼睛,“太安静了。”
话音未落,四周突然火把大亮!号角声,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无数骑兵从黑暗中杀出。
“中计了!”副将惊呼。
“放屁!什么叫中计!”朱高煦大喊一声,抽出佩刀,“变阵!吴克忠,让你的人来一轮火器齐射!”
吴克忠带来的天策卫骑兵人手一杆三眼火铳,迅速变阵,在外围组成防线。
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冲在最前面的草原骑兵纷纷落马。
“继续前进!”朱高煦高喊,“不要恋战!”
明军且战且走,渐渐冲入两军结合部。果然就如朱高煦所料的一样,瓦剌和鞑靼虽然在这里布置了重兵,但瓦剌军与鞑靼军各自为战,配合生疏,给了明军长驱直入的机会。
“王爷果然英明!”吴克忠策马撞飞了一个鞑靼士兵之后,忍不住对朱高煦高声赞叹。
朱高煦却发现了一些问题,这里为什么会有朵颜三卫(写个备注吧,据说朵颜三卫是明朝中后期的称呼,前期一般称之为兀良哈三卫。只不过这个说法我也不太确认,本书就按照朵颜三卫去称呼吧,免得有读者看着别扭)的人?
朵颜三卫的人曾长期为大明附属,他们的士兵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明军的习惯,比如有的朵颜三卫士兵会混搭明军皮甲,却戴着蒙古式的尖顶盔。阵型看似松散,却暗合明军操典。
很显然,这次来合围朱高煦的,不光是鞑靼部,还有朵颜三卫的人。果然,借着火把,朱高煦看到了福余卫的旗帜。
他娘的福余卫,还真敢来啊!
尽管如此,朱高煦麾下的明军速度并没有减缓,朱高煦手持长刀一马当先,身后吴克忠手中一杆长枪挥舞,不管是鞑靼还是朵颜三卫,没有谁是这二位杀神的一合之敌。
夜色中,又一支骑兵从斜里杀出,直冲朱高煦身后,切断了朱高煦的前锋和身后明军大部队之间的联系。
“阿鲁台的人!”吴克忠大喊,“王爷小心!”
两支骑兵狠狠撞在一起,刀光剑影中,不断有人落马。
“不要恋战!”朱高煦高喊,“继续突围!”
此刻,鞑靼部的骑兵越来越多,朱高煦麾下的明军也越发战的吃力,不断有人受伤落马,上马再战。
朱高煦和吴克忠这两个最显眼的目标也遭受鞑靼人的“照顾”,朱高煦身中数创,流血盈袖,挥之而复战。
吴克忠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在朱高煦的前锋和身后明军大部队被阿鲁台骑兵切断联系之后,二话不说回身杀了过去,一番血战,总算吃掉了这批突入明军阵中的阿鲁台骑兵。等他返回朱高煦身边的时候,已经满身是血。
朱高煦看了一眼吴克忠:“好小子!没给你爹丢脸!没给太孙丢脸!”
战至天色微明,朱高煦终于率军杀出。清点人数,发现明军已折数千人。
“继续前进!”朱高煦大声指挥着,“不要被鞑靼人咬住了!本王倒要看看,阿鲁台还有多少血可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