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铁骨铮铮朱高煦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就比如烈酒消毒,这个时代虽然已经有了蒸馏技术(《天工开物》记载: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冰。这就是早期的蒸馏技术),但烈酒的度数远远不及现代高浓度酒精,杀菌效果一般。
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再比如缝合,理论上最好是草线、羊肠线等等,可以利于伤口吸收恢复。而缝补衣物的线,多是棉线、麻线或丝线等,属于人体不可吸收的线,而且表面粗糙,容易残留细菌。
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对于朱瞻基来说,他可选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眼睁睁看着朱高煦流血而死。
第二种,想办法闭合伤口,然后再考虑其他的。
虽然第二种方法不一定能救回朱高煦,朱高煦也许还会死。但放任不管,让朱高煦继续流血不止,那朱高煦一定会死。
实话说,朱瞻基是在冒险,可他别无选择。
朱瞻基做完这一切,剩下的就看军医们如何接手处理了。
明军就地砍伐树木,搭建临时营地,朱高煦也被妥善安置在帐篷当中,军医们留在朱高煦身边细心照顾,各种药粉不要钱似的往伤口上撒。
接下来的几日,朱高煦的伤势成了全军关注的焦点。
朱棣这次亲征,原本的计划是先击溃马哈木的残部,然后胁迫阿鲁台部降服。现在……嗯,已经彻底击溃的阿鲁台,只是马哈木实在跑的太快了。
如此说来……朱棣也算完成了一半的计划。
又过了几日,朱高煦的伤势有所好转,朱棣便下令回师土剌河。戎马一生的汉王朱高煦,全程躺在一辆牛车上,再度睁眼的时候,发现自己身处土剌河畔的明军大营了。
朱棣席地而坐,倚在他的床边,像是睡着了。
众所周知,长期昏迷的人苏醒之后的第一句台词,一定是……
“水……”朱高煦蠕动嘴唇,发出声音。
朱棣虽然睡着了,可在朱高煦发出声音之后,朱棣还是瞬间惊醒,第一眼便看向床上,瞧见脸色惨白的朱高煦已经睁开眼睛。
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的朱棣,一辈子杀伐果断的朱棣,此刻温柔的像寻常百姓家里的老人一样,小心翼翼的在朱高煦床边蹲下,颤颤巍巍的伸出手来,紧紧握住了自己儿子的手。
“爹……我想喝水……”朱高煦的声音沙哑无比。
……
朱棣专心陪床,军务全丢给朱瞻基、张辅等人,此刻众人正在帅帐里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明军这次虽然取胜,但也损失较大,汉王率领的三万骑兵,与鞑靼部血战之后,只有数千人活了下来。
因此,此刻明军在土剌河畔可动用的骑兵大概只有五万人。虽然大营中还有十几万兵力,可草原追敌,步兵的机动力远不及骑兵。而马哈木的瓦剌残部还有数万人,多为骑兵。
这就是现在明军遇到最大的问题。
想打,人家不跟你打。
想追,除非再组织一支骑兵部队。
不过朱瞻基认为,即便要继续追剿马哈木,最好不要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而是同时派出骑兵和步兵,循序渐进。毕竟,大明这种中原汉人王朝,最强战力是步兵军团。
就像汉武帝时期,卫青击溃匈奴主力,靠的就是汉军步兵军团。
此刻朱棣不在帅帐内,众人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了,还是得靠朱棣最后拿主意。
帅帐门帘被掀开,传令兵跑了进来跪在朱瞻基面前:“太孙殿下,皇上让您去汉王殿下那里一趟。”
“二叔那里?”朱瞻基一愣神,随即站了起来,“二叔醒了?”
……
朱棣在和朱高煦父子情深中,朱瞻基急匆匆闯了进来。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到朱瞻基朝自己走来的瞬间,朱高煦下意识的想往后躲。
朱瞻基则是直接走到朱高煦身边,蹲下来,小心翼翼的查看他的伤口。
“大孙啊,幸亏你想出这么一个办法来。”朱棣还在感叹,“爷爷打了一辈子仗,见过不知道多少人因为流血不止而丢掉性命的。你竟然能想出用针线把人的伤口缝起来,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朱瞻基也顾不上回答朱棣的话,慢慢解开朱高煦身上包扎的布帛,查看着伤口的恢复情况,自言自语道:“还好,没有感染,军医们算是立大功了。”
朱瞻基说的话,朱棣和朱高煦都有点听不懂,什么叫……感染?
“二叔,你先忍一下,我看看伤口长到什么程度了。”朱瞻基抬头看了一眼朱高煦,然后轻轻在一处刀口的两侧皮肤上按压。
然后,随着朱瞻基轻轻按压,伤口处还是能微微渗出一些血来。看起来,虽然没有完全长住,但也愈合了大半了。
“大孙,你这是……”朱棣忍不住开口问道。
朱瞻基想了想,一边重新将朱高煦的伤口包扎好,一边解释道:“那天事急从权,只能用将士们缝补衣服用的线来缝合,其实这种线最好是不要用,因为这种线没办法被人体吸收,最后可能会和肉长在一起……唉……”朱瞻基一抬头,和朱棣对视,“等伤口差不多长好了,要第一时间拆线。”
拆线?
朱高煦本能的打了个寒颤。
“大孙,你刚说的……感染,是什么意思?”朱棣继续追问。
感染?这个该怎么解释呢?放在现代社会,随便一个有基础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感染,可在大明,传统中医并没有感染这个说法。
朱瞻基琢磨了一下:“……嗯,这个可以理解为……就比如新割的稻谷,若堆放潮湿处,用不了多久就会霉烂生虫。人身上的伤口也是这个道理,若沾染污秽、包扎不密,就会血肉腐败,化为脓血,这就是‘感染’的意思。”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打过仗的人,两人听完朱瞻基的话,自己也试着回想了一下,他们确实见过许多人的伤口,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莫名其妙的红肿、溃烂、流脓。在传统中医的的理念中,这个叫外邪入侵。
“大孙,爷爷虽然听不懂,但……你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只是爷爷不知道,你从哪知道这些的?”好奇宝宝朱棣继续追问。
朱瞻基总不能说“兄弟我是来自几百年后的现代社会”。他想了想,这个问题还算好回答:“看书,外加自己琢磨。那天也是着急没办法了,只能临时抱佛脚了。还好,二叔命大,吉人自有天相。”
朱高煦惨笑一声,摆摆手:“大侄子,二叔这叫坏人活千年!哈哈哈……等会儿……”朱高煦突然反应过来,表情一滞,盯着朱瞻基,“二叔刚才听你说,要……拆线?拆线是什么意思?”
“这个……嗯,就是把二叔身上这些线,全部抽出来……”朱瞻基讪讪一笑。
抽出来?嘶……
朱高煦瞪圆了眼睛:“不抽行不行?二叔觉得这些线挺不错的!就就就就就就让它长在肉里吧!”
汉王殿下是真的吓坏了,说话都不利索了。
朱瞻基瞧见朱高煦这怂样子,忍着笑,故意板起脸:“那可不行。这线留在肉里会化脓,到时候伤口烂出个洞来……”
朱高煦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捂住腹部伤口。
朱棣一巴掌拍在朱瞻基后脑勺上:“臭小子,吓唬你二叔做什么!”然后自己琢磨片刻,又低声询问,“这线要是不拆,真会……伤口烂出个洞来?”
朱瞻基双手捂着后脑勺点点头。
就算不疼,朱瞻基也要装出一副疼的呲牙咧嘴的表情,像被砸了脑袋的汤姆猫一样。
朱棣若有所思:“爷爷还觉得你这缝补伤口的法子要全军推广,看来也是急不得,因为这里头的学问还挺多的。”
到底是马背上出身的军人皇帝,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缝合技术可以挽救更多大明将士的性命。不过朱棣也不是那种磨磨唧唧的性格,既然大孙说要拆线,那就拆!
于是朱棣转头又对朱高煦温声道:“老二别怕,到时候爹亲自给你拆。”
朱高煦眼睛瞪得更大了,这还不如让大侄子动手呢!就老爷子那蒲扇大的巴掌,拆线不得把他活撕了?
“爷爷,二叔的伤还得再养一段时间,因为伤口还没有完全长住。”朱瞻基揉着后脑勺继续说道,“而且,这种缝合技术要全军推广,必须专人培训,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就是害了将士们的性命。”
接下来,朱瞻基耐着性子给朱棣和朱高煦简单解释了一下,那天在给朱高煦缝合之前,为什么要用沸水煮针线、为什么要用烈酒冲洗伤口、浸泡针线等等。朱瞻基没有直接用生硬的医学理论来阐述,而是适当的结合了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例子,以保证朱棣和朱高煦能听懂。
听完朱瞻基的讲述,朱高煦很是感慨:“大侄子,二叔这条命多亏了你,二叔欠你一个大人情。”
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煦,觉得自己这儿子此刻也是真情流露,不是在说什么虚假客套的话。他在朱高煦身上轻轻拍了拍:“要感谢你大侄子,等以后这小子当了皇上,你好好辅佐他就是了。不过……”朱棣瞬间表情古怪了起来,“老二,你打了这么多年仗,也没见你这么怕疼过啊?怎么那天疼的嗷嗷叫?”
朱高煦老脸一红,梗着脖子道:“爹,那能一样吗?打仗受伤那是痛快!这……这被人拿针在肉里穿来穿去的……大侄子,你干嘛?”
朱高煦话说一半,突然盯着朱瞻基,神情也有些不自然。朱棣顺着朱高煦的目光看去,发现朱瞻基憋着笑,故意拿起一旁桌子上的茶杯比划着穿针引线的动作。
“爹!”朱高煦向朱棣告状,“这小子又吓唬我,您管不管?”
“哈哈哈哈……”朱棣此刻心情不错,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够了,朱棣才正色对朱瞻基说道:“大孙啊,你方才讲的缝合之术,若是按照你的思路改良,再推广全军,我大明将士能多活多少人?”
朱瞻基收敛笑容,认真盘算了许久:“只要操作得当,重伤存活率,至少能……提高三成。”
三成啊……
朱棣瞳孔微缩,陷入沉思。
这个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帝王,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个数字的分量。
“来人,叫杨荣过来!”朱棣突然冲着帐外大喊一声。
不多时,杨荣撩开帐篷的门帘走了进来:“皇上,您找我。”
“嗯。”朱棣点点头,冲着杨荣招招手,示意他走近些,“你派人通知应天,从太医院征调二十名医术高超、尤其擅长处理外伤的太医,让他们来这里,太孙要教授他们缝合之术,然后推广全军。”
朱瞻基听到朱棣这么说,也明白朱棣下一步的打算了。
朱棣不会退军,他想要收拾完马哈木才走。只不过现在已经是七月了,大军如果打算在九月前班师,那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找马哈木决战。
只不过……还是那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让马哈木主动站出来和明军决战呢?
或者这个问题换个问法。
马哈木在哪儿呢?
……
应天。
再有三个月,张怜儿和孙婉茹就要生了。
太子妃亲自拍板,把张怜儿和孙婉茹接到东宫居住,由她亲自照料这两位儿媳妇的生活起居。并且,按照朱棣出征前的吩咐,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东宫和重华宫的事儿写信送到草原上。
而这段时间,朱高炽忙着监国,好在有朱高燧帮忙,大胖身上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
而某位纪姓的前任锦衣卫指挥使,现在还在牢里关着呢。
……
纪纲的态度很明确:我要见皇上。
而不管是朱高燧也好,还是刘勉也好,给纪纲的回复都很简单,那就是你消停待着,别给爷们儿几个找麻烦,不然抽你丫的。
纪纲不服气啊,我为皇上立过功,我为大明流过血,我在凤阳负过伤,你们不能这么对我!
结果就是纪纲每闹腾一次,当天的饭菜就会当着他的面喂给狗吃。
纪纲慢慢也摸清规律了,只要他安安分分的坐牢,那顿顿有吃有喝,日子过的还算滋润。
若是他又开始闹事,嚷嚷着什么要见皇上之类的,那就给狗加餐。
纪纲有一回耍小聪明,吃饱喝足了才开始嚷嚷要见皇上。
结果,第二天,那狗当着纪纲的面吃光了他的一日三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