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纪纲还活着呢?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几天后,朱高煦被几个人合力按住,朱瞻基亲手拆线,然后重新将伤口进行包扎。被包裹的像个木乃伊似的朱高煦仍然坚持要留在土剌河的明军大营里,朱棣怎么劝他都不同意。


    这个犟种还说,自己要亲手剁了阿鲁台的脑袋方能解恨。


    对对对,你说的有道理,爹理解你。


    这天晚上,朱棣、朱瞻基陪着朱高煦一起吃晚饭,朱高煦吃完就觉得昏昏欲睡,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醒来的。等他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发现自己被捆的结结实实的,躺在一辆马车上动弹不得。


    马车一路向南,随行护送的是天策卫千户吴克忠。


    汉王麾下仅剩不多的亲卫也被一同打包,发件人朱棣,收件人是留守北京的金幼孜。


    朱高煦懵了。


    你们俩!一个皇帝!一个太孙!怎么能学老三那家伙!给人家的饭菜里下蒙汗药!


    这是你们的身份该干的事儿嘛?


    老三不嫌丢人,你们也不嫌丢人吗?


    回答我!卢克买爱死!


    星号星号星号……


    朱高煦一路上骂骂咧咧,马车外的护卫们就当没听见,专心致志的赶路。


    只不过遥远的应天城内,赵王朱高燧却莫名其妙的开始打喷嚏。


    “爷,怎么了,今儿打喷嚏打个没完了。”赵王妃贴心的为自家王爷披上衣服。


    “不知道是哪个王八羔子背后骂老子呢,他娘的……啊啊啊啊……阿嚏!”朱高燧揉揉鼻子,把王妃给自己身上披的衣服穿戴好了,“我得进宫一趟,找大哥商量点事儿,你下午要是没事儿,去二哥家里看看二嫂,还有小侄女。”


    赵王妃嫣然一笑:“知道了,本来也打算要去二哥家里呢。”


    朱高燧一回头,看见赵王妃笑起来的样子,心里痒痒,搂着赵王妃的脖子,把人家搂到自己怀里,朝脸上吧唧亲了一口:“王妃,你笑起来的样子,真他娘的好看,爷最喜欢看你笑了。”


    赵王妃捂着嘴,贴近朱高燧耳朵:“那爷晚上早点儿回来,人家好好笑给您看。”


    ……


    御书房。


    自打朱棣出征,朱高炽就把自己办公的地点改到了御书房,主要是怕扰了东宫清静,毕竟两个儿媳妇在养胎呢。


    这会儿,朱高炽和留守京城的大臣们商量北疆军事。


    刚发回来的军报,大家伙都看过了,鞑靼部已被剿灭,阿鲁台被俘,汉王朱高煦重伤,但无生命危险。


    明军损失三万人左右,朱棣已经从九边征调了一些骑兵来补充损失了。


    “太子爷,眼下已经是七月,皇上大军需在九月前班师,可看皇上这意思……”兵部侍郎李庆开口说道。


    朱高炽抬手:“我知道你的意思,皇上征调了九边的骑兵,明显是想要打下去。只是瓦剌部一直没有现身,大军在草原上只能空耗钱粮。”然后,他拿起那份军报,“皇上这次亲征,原本是想剿灭瓦剌部,却阴差阳错的剿灭了鞑靼部,也算是有所收获了。但皇上不愿撤军,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瓦剌还没有从前年的大败中恢复元气。如果给了瓦剌继续喘息的空间,那只需几年功夫,瓦剌部便可以统一草原,再拉出几万、乃至十几万的精兵。”


    说到这里,朱高炽微微叹气,然后看向众人:“诸位,没有了鞑靼部的制衡,未来的瓦剌部,将是我大明的隐患。皇上不愿此刻撤军。诸位当知,积羽沉舟,养痈遗患啊。”


    道理就是这样的,可很多问题不是脑袋一热说干就干便可以解决的。


    草原部族没有和大明军队正面硬碰硬的实力,但逃跑躲藏的功夫却是一流的。马哈木老谋深算,自然是不会给明军决战的机会。军报上写的清清楚楚,瓦剌部现在都快跑到阿尔泰山去了,而明军主力还在土剌河畔,两地之间相距千里,就算明军追击到阿尔泰山,瓦剌人也不会傻乎乎的留在那里等着明军,他们还可以继续跑。


    等到明军撤军,瓦剌人再卷土重来。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诸位回去好好琢磨一下。有什么主意办法,写下来,呈到我这里。”朱高炽离开座椅走到书房中间,“诸位先回去吧,我还有事儿要处理。”


    众人起身朝着朱高炽行礼后告辞。


    “大哥!大哥!”


    老三人没到,声音先到。


    朱高炽看向门口,瞧见朱高燧急匆匆走了进来。


    “大哥!”朱高燧走到朱高炽身边,“纪纲的事儿,爹给回复了没有?”


    朱高炽点点头,走回到桌案旁,从桌案下的暗格里抽出一封信来,朝着朱高燧晃了晃。


    这封信朱高炽已经看过了,所以朱高炽直接把信交给朱高燧,让他自己看。


    “大哥,爹这是什么意思?”朱高燧看完信,满头雾水。


    朱高炽微微一笑:“老三,你真不明白爹这信里说的是什么意思?”


    朱高燧一怔,然后低下头琢磨片刻,又抬起头来:“大哥……”


    朱高炽一抬手,打断了朱高燧的话:“不管你是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事儿大哥替你做主。去吧,动手吧。”


    ……


    纪纲下狱之初,朱高炽就写信问朱棣要如何处置纪纲。反正各种证据,甭管真的假的,要什么有什么。


    朱棣的回信内容写的也很是蹊跷。


    “去牢里,看看纪纲活着没。”


    朱高燧不傻,有时候脑子转的可快了,只不过他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大事爹处理,爹懒得处理的交给大哥处理。打仗时候要不然听爹的,要不然听二哥的……总之,很少有事情是需要他去深挖背后含义的,但不这代表他挖不出来。


    朱棣问纪纲活着没?


    什么意思?


    难道朱棣还会担心留守京城的朱高炽自作主张把纪纲杀咯?


    话说回来,纪纲就是朱棣养在身边的一条狗,现在朱棣打算把这个家交给朱高炽和朱瞻基了,可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都不喜欢这条狗。


    那这条狗活着不活着,重要么?


    所以,朱棣想说的话,并不是“纪纲还活着没有”,而是“纪纲怎么还活着”。


    朱高燧心领神会,想明白了这封信的真实含义,大步流星从御书房出来,直奔锦衣卫衙门去,又和锦衣卫指挥同知刘勉关起门来商量了半天。


    当晚,一桌美味佳肴摆在了大牢中的纪纲面前。


    不知道为什么,纪纲牢房外那条狗,看起来似乎很失望的样子。


    刘勉坐在纪纲对面,笑眯眯的开口:“纪指挥使这个畜生啊……”


    纪纲一瞪眼一拍桌子:“你说什么?”


    刘勉笑呵呵的解释:“纪指挥使,您误会了,我是说,外边这条狗,我说他是畜生。”


    朱高燧憋着笑,没说话。


    刘勉又慢悠悠的开口:“纪指挥使……”一个停顿,手指了指牢门外的那条狗,“……这个畜生啊,当时可是帮过您大忙的。”


    他一边给纪纲的酒杯里倒酒,一边继续解释:“纪指挥使被宁王偷袭重伤昏迷的时候,宁王派人来,妄想杀害纪指挥使,卑职侥幸把来灭口的杀手都给抓住了。就是这个畜生……”刘勉放下酒壶,又指了指牢门外,“……当时,卑职带着两条狗去审那些杀手,就是牢门外这条狗,当着其他杀手的面,从小往上开始吃,生吃了其中一个杀手的脚……”


    纪纲冷眼盯着刘勉:“刘勉,你告诉我这些,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啊。”刘勉一怔,随即继续笑着,“就是给您介绍一下。”


    朱高燧突然开口:“来,先喝一个。”然后,率先举起酒杯。


    三人共举杯,各喝各的。


    酒杯放下,朱高燧咂咂嘴:“纪指挥使,你跟了皇上多少年了。”


    “十七年了。”纪纲放下酒杯,“皇上奉天靖难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了。”


    朱高燧点点头,抬眼看了看纪纲的反应:“自洪武十五年,太祖高皇帝设立锦衣卫开始,历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下扬……纪指挥使,想必也是清楚的。”


    旁边的刘勉笑容顿时一滞。


    纪纲则是默默叹气:“毛骧,蒋瓛,被太祖高皇帝处死。宋忠,在怀来战死。谢贵,被皇上在北平杀死。然后,就是纪某了。”


    朱高燧一边听一边点头,尤其是听到纪纲说出宋忠的名字之后,忍不住笑出声来,拽着身旁刘勉的胳膊:“唉,你说,这宋忠叫什么不好,非要叫这么个倒霉名字。当年皇上起兵靖难,建文那小子派宋忠来对付皇上。嘿嘿,你听着倒霉名字,送终!哈哈哈,结果是把他自己给送走了!哈哈哈……”


    “赵王殿下!”纪纲出言打断了朱高燧的笑声,“您不妨有话直说,纪某猜想,您和刘同知来这里,也是给纪某送终的吧!”


    朱高燧一拍桌子,指着纪纲:“爽快!聪明!”


    纪纲默默闭眼,微微摇头:“纪某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他缓缓睁眼,看了一眼朱高燧,又把目光转向刘勉,“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谁坐,都会不得好死。”


    朱高燧听出来纪纲话里有话,悄悄瞥了一眼刘勉的反应,果然刘勉一副浑身不自在的样子。


    “嘿嘿,纪指挥使,此言差矣啊!”朱高燧继续笑着打哈哈。


    纪纲冷笑一声,从刘勉面前取过酒壶来,给自己倒满酒,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后,纪纲直视朱高燧:“纪某将死之人,赵王殿下又何必打哑谜?皇上这是要兔死狗烹罢了。”


    朱高燧脸上笑容一滞,然后轻轻叹气摇头:“纪指挥使,这话可就不对了。狗要是听话,皇上怎么会舍得杀呢?我府上养了许多狗,就是特别听话的那种。我还打算让这些狗下崽,以后让我儿子、孙子继续养呢。”


    “更重要的是……”朱高燧一个停顿,给了纪纲和刘勉一个思考的时间。


    然后,纪纲取过酒壶,给自己倒酒,边倒边说:“……这条狗,知道什么时候该叫,什么时候不该叫;知道主人丢给他的东西才能吃,不要惦记主人桌子上的饭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