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山东税案(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棣追封周新为浙江城隍之神,善男信女如云,香火不绝。


    而在这条全新的时间线中,周新担任礼科给事中,在朱瞻基的“推动”之下,进入都察院,成为山东道监察御史。


    最重要的是,这条时间线里的纪纲已经噶了,周新还活的好好的。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周新在山东各地微服私访,听闻之前因为旱灾而被朝廷免除赋税的兖州、济南二府十二县,存在官府继续征收税赋、甚至对百姓加征税赋的事情。经过他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就已经查实遭灾免税的十二个县中,有七个县继续征收税赋,其中三个县不仅继续征收税赋,还加征一到三成的税赋。


    这个七个县,分别是兖州府下的宁阳县、泗水县、滕县、峄县、金乡县、鱼台县、单县。其中加征税赋的,是滕县、峄县、金乡县这三个县。


    济南府的事儿还没来得及查。


    有关这些县的情况,周新全部写在折子里,这些折子也陆续送到了朱高炽和朱瞻基的面前。


    更关键的,是周新在离开峄县的时候,遭遇劫匪伏击,下落不明。两个随从一死一伤,受伤的那个跑了十几里路,遇到了路过的客商,这才获救,最终把事情捅到了朝廷这里。


    奉命赶往山东的锦衣卫千户一边下令继续寻找周新的下落,一边硬着头皮派人回应天报告情况。


    御史遇袭,朝野震动!


    ……


    御书房内,朱棣召见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赵王朱高燧以及内阁大臣。


    “宁阳,泗水,滕县、峄县、金乡,鱼台,单县,这个七个县的知县、县丞、主簿,全部押解回京。”


    “兖州府知府、同知、通判,也一并押解回京。”


    “山东布政使,回京述职。”


    “吏部选派官员,去兖州府和下边七县临时补缺。”


    朱棣有条不紊的安排着这一切。然后,他看向朱高燧:“赵王,你去一趟山东,彻查此事。带兵去,该抓就抓,该杀就杀。”


    这事儿现在看起来只不过是一府七县而已,可这仅仅是已经被周新查出来的。那没查出来的呢?难道其他府县就一定干净么?如果干净,为什么要铤而走险伏击朝廷的御史呢?


    山东需要有一位强力人物坐镇,太子监国不能离京,太孙要辅佐太子处理政务,汉王养伤,那只剩下赵王朱高燧了。


    不过朱高燧这间歇性犯傻的毛病,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得给他派几个得力的助手。


    朱棣看向朱高炽:“太子,挑几个人,陪赵王一起去山东。”


    一旁的朱瞻基插话:“皇上,孙儿举荐两个人。”


    “说。”


    “刑部右侍郎,王城。詹事府录事、孙儿的侍读,于谦。”


    朱棣微微皱眉:“刑部右侍郎?王城?”他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哦,朕想起来了,贵州当地的律法条款都是他制定的。好,让他跟着去。”


    至于詹事府录事、太孙侍读、天策卫经历司经历于谦,朱棣不用问,因为于谦的才能他是知道的。


    “太子,可还有补充。”朱棣继续询问朱高炽的意见。


    朱高炽略微思索:“回皇上的话,王城,于谦,此二人甚好。”


    “好,那就去传旨。”朱棣点点头,手指无意识的轻点着桌案,“山东近年多灾,不是旱情,就是水患,百姓过的很苦。朝廷体恤百姓生活不易,多次免除受灾府县的赋税,却让一些蛀虫中饱私囊。赵王,你这次去了山东,一定要把所有事情查清楚,不要遗漏一个贪官,但也不要冤枉了一个好官。”


    “还有,于谦大才,你要多听于谦的建议。”


    “好了,都下去吧,太子和太孙留下。”


    众人告退,最后一个出门儿的朱高燧把书房门给关上。


    朱棣的视线在朱高炽和朱瞻基身上来回巡视,最后停留在朱瞻基身上。


    “于谦的名字,已经报到礼部和司礼监了?”朱棣开口询问。


    朱棣的意思,是问给嘉兴选驸马的事儿。


    “嗯,已经报过去了。”朱瞻基点点头,“于谦也同意了。”


    朱棣沉默片刻:“嘉兴呢?她有什么意见?”


    毕竟是自己亲孙女儿,朱棣得多问一句。


    朱瞻基笑了笑:“爷爷,这事儿本身就是嘉兴的想法,之前于谦去孙儿那里几次,被嘉兴见着了,这丫头就缠着我,让我经常召于谦进宫。”


    朱棣笑了笑:“这丫头,倒也不矜持一点。”话是这么说的,可字里行间还藏着一股宠溺的语气。


    “嘉兴是你爹的嫡女,和你一母同胞。将来你爹登基,嘉兴就是嫡生的公主。等你登基以后,嘉兴就是长公主。爷爷原本是要把嘉兴留着,嫁给朝廷勋贵家的子弟。就好比你的姑姑永安公主,嫁给了大明开国功臣袁洪的儿子袁容。”


    朱棣一边说,一边盯着朱瞻基的反应。


    “你说想让于谦做嘉兴的驸马,爷爷虽然不愿意,但终究嘉兴是你爹的女儿,是你的妹妹,爷爷还是妥协了。”


    朱瞻基走到朱棣身后,笑嘻嘻的给老爷子捏起了肩膀:“那孙儿替嘉兴,谢谢爷爷恩典了。”


    被大孙捏着肩膀,朱棣闭上眼睛,舒舒服服的哼唧了几声,然后从袖口里掏出一个卷轴来,拿到朱瞻基面前。


    “这是?”朱瞻基看这卷轴有点眼熟。


    朱棣眼睛都懒得睁开:“自己看。”


    朱瞻基腾出手来,从朱棣手中接过那个卷轴,打开一看,愣在原地。


    “朕特谕,于谦忠贞体国,才堪大用。后世子孙为帝者谨记,于谦本人,永不可杀。”


    落款是朱棣印,永乐御笔之宝。


    这不是之前在东宫书房,朱瞻基亲手交给于谦的那道密旨么?


    朱棣睁开眼,瞄了一眼朱瞻基的反应,然后呵呵笑了几声:“你前脚把这东西给了于谦,于谦后脚就来乾清宫把这东西还给了爷爷。他说,他用不着。”


    没等朱瞻基说什么,朱棣又开始自言自语。


    “不贪权、不畏死,此真国士也。此子刚直,可托大事。”朱棣越往下说,越发的感慨,“小子,你运气真不错,爷爷都有点嫉妒你了。这个于谦要早生二十年,还能轮得到你了?”


    朱瞻基听的出来,朱棣对于谦的欣赏,已经超出了寻常君臣之谊,近乎一种对理想臣子的向往。


    朱瞻基嘿嘿一笑:“爷爷,那这密旨,您是打算……”一边说,一边拿着那个卷轴在朱棣面前晃了晃。


    “人家不要,咱也不能厚着脸皮塞给人家,那对于谦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种玷污。”朱棣略带自嘲的说道,“这也是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儿,爷爷给别人下旨,人家不收,爷爷还觉得人家说的的对,还不好意思把旨意硬塞给人家。”


    朱瞻基和朱高炽也陪着一起笑。


    “大孙,于谦还没有功名,你打算怎么安排他?”朱棣突然提问。


    历史上的于谦是永乐十九年才中的进士,现在的于谦只有十八岁,尚无功名在身。


    “爷爷,您的意思是?”朱瞻基听出朱棣话里有话。


    “赐国子监生员,授詹事府左中允,专备太孙咨询,吏部不得改调。”


    朱棣一口气说完对于谦的安排,然后静静等着朱瞻基的反应。


    赐国子监生员,跳过科举,直接授官的例子,以前也有,比如夏元吉,洪武二十三年以国子生直接授户部主事。


    还有杨溥,建文时入国子监,永乐初授翰林院编修。


    至于授詹事府左中允,这可是正六品的官职啊!多少人一辈子挤破头也当不上六品的官职啊!


    朱高炽有点被震住了:“詹事府左中允?会不会太高了?于谦还不到二十岁……”


    “是十八岁!”朱棣纠正道,然后从朱瞻基手中拿回那道密旨来,“就凭他不到十八岁,能有这样的心性,能把这道密旨退回来,给他六品官,我还嫌低呢!”


    然后朱棣扭过身体,看着朱高炽:“怎么?心疼六品俸禄了?跟你儿子要啊,这可是你儿子的人。”顿了顿,朱棣继续说道,“我也不是现在就让他当你詹事府的左中允啊……”


    朱高炽松了口气:“哦,那还行,于谦虽有大才,可毕竟才十八岁……”


    “等他从山东回来了不就可以了嘛。”朱棣继续补充。


    “啊对,从山东回来……嗯?这跟现在直接授职有啥区别?”朱高炽无奈的苦笑,“爹,您怎么这么心急啊?”


    朱棣不予置否的冷笑一声:“急?我急了么?我看是你着急了。老大,我都不急,你急什么?”


    朱高炽被怼回去,支支吾吾半天没吭声。


    “国士,就该有国士的用法,岂能依常理而论?”朱棣没好气的瞥了一眼朱高炽,然后又看向朱瞻基,“你小子也记住了,历朝历代的君王,给他们一个于谦,他们都能乐的去拜佛了,你可别拿着鱼翅当粉团,拿着金丝楠木当柴火。我之前就跟你说过,于谦这个人,心系百姓,心怀家国大义,却没有对皇权的畏惧。你想用皇权捆着他,人家不上你的套儿。”


    朱瞻基点着头:“对,爷爷您说的对。”


    “所以,小子,我要你在爷爷面前立誓。”朱棣正色道,“跪下,就跪在这里。”


    朱瞻基不敢马虎,马上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小子,记住了,于谦此人,你如果那天不想用他了,你一定得让他活着。哎?老大,你也过来跪下,你也得立誓,差点把你忘了。”朱棣又指着朱高炽说道。


    朱高炽愣了一下,然后慢吞吞走过来,朱瞻基起身扶着他跪下,然后朱瞻基自己也重新跪下。


    “你们两个听好了,我很欣赏于谦,但我不能太自私,这样的年轻才俊,我这个糟老头子,不配拥有。但是大孙,你不一样。你得把于谦给我用好了,将来史书上记载你这一朝,于谦的篇幅不能少。”朱棣非常认真的说道,“你可以磨练他的性子,锻炼他的能力,试探他的忠心,惩罚他的过失,唯有一点,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杀他。这话,是爷爷第二次对你说了。”


    朱瞻基看着朱棣的眼睛:“爷爷放心,孙儿……”


    朱棣抬手打断了朱瞻基的话:“我要你立誓。”


    朱瞻基知道,古人都信这个(除了某个指洛水放屁的老头),一旦立下誓言,那就相当于和天地神明、列祖列宗签了合同。


    “我朱瞻基在此,向天地神明,向大明列祖列宗起誓!”朱瞻基表情严肃,“永不杀害于谦!若违此誓,天地难容!”


    “好!老大,该你了。”朱棣又看向朱高炽,“你也得立誓。”


    朱高炽苦笑几声:“爹,于谦那是您给太孙留的,我立誓干嘛……”


    “嗯?”朱棣一个眼刀杀过去,大胖瞬间闭麦。


    “好,好,我也立誓。”朱高炽赶紧赔笑了几声,然后清了清喉咙,“我朱高炽,向天地神明,向大明列祖列宗起誓!永不杀害于谦!若违此誓,天地难容!”


    朱棣点点头:“好,起来吧。”


    朱瞻基搀扶着朱高炽站起来,顺手帮朱高炽整理了一下衣服。


    “你们都给我记住了。”朱棣低声对二人说道,“如果于谦一直保持本心,哪怕有一天他谋逆了,那也一定是皇帝昏庸无道,而非于谦之过。”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棣这位一代雄主的眼眸里闪过一丝精明,精明中夹着一丝感慨。


    “告诉礼部,也告诉司礼监,嘉兴的驸马不用遴选了,就定下来是于谦了。让礼部直接选日子,筹备嘉兴大婚和册封典礼。”朱棣捋着胡须,然后突然一指朱高炽,“这事儿得户部出钱,别打我的主意。老二老三家的孩子也该大婚了,我答应他们要出钱给那俩小子娶媳妇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