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白莲现世(二)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高炽面露苦涩:“爹,您先看看这个,我再大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您讲一遍。”


    一边说,朱高炽一边双手把朱高燧发回来的折子递给朱棣。


    朱高燧这次去山东,每天都把当天的情况汇总之后,送回应天。所以,应天这边一直对朱高燧在山东的一举一动有所掌握,也知道山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就比如于谦认为有人试图鼓动百姓,扰乱局势,这事儿在折子里写了。


    有人杀害了来衙门讨要说法的百姓,朱高燧的亲卫救回来三个人,这会儿在峄县衙门里养伤,这事儿在折子里也写了。


    至于杀害那些百姓的人是谁,于谦没有明说,只是说对方人数众多,统一行动,而且最后往兖州方向去了。


    并且,于谦在折子里明确提出了一点,他认为之前兖州、济南两府十二县发生的种种事,似乎是有人在统一调度指挥似的。


    最关键的一个折子:被救回来的百姓里,有一个叫林老三的,他之前给鲁王爷修过园子,所以算是个见过世面的百姓。他的原话,“那些蒙面的人,手里的兵器制式的,而且配合默契,虽然穿着衙役的官靴,可绝对不是普通衙役”。


    制式兵器?配合默契?


    朱棣看着折子,听着朱高炽大体讲述这几日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当朱高炽说到了林老三的证词的时候,朱棣便眯起眼睛,一拍大腿:“这他娘的不就是卫所兵的做派吗?要不然,就是……”


    朱棣突然停住了,没继续往下说,但朱高炽明白他原本想说什么。


    制式兵器,配合默契,还统一行动。在山东境内,能做到这些的,不是卫所兵,就是……王府护卫。


    当然了,王府兵名义上也是卫所系统的,只不过实际很少有人把王府护卫和普通的卫所兵混为一谈。


    而山东境内,只有一座鲁王府。


    ……


    看完了折子,朱棣开始琢磨局势。


    从山东到应天,折子八百里加急在路上需要走一天多的时间,那现在山东各县的情况还是未知数。


    老三在折子里说峄县倒是安全,毕竟他赵王殿下的亲卫队都是在漠北跑过马、斡难河里撒过尿的精兵,白莲教鼓动起来的那些百姓,手里最多拿着种地的家伙,什么锄头啊,镰刀啊,叉子啊之类的,根本拿峄县没什么办法。


    可这个安全也是暂时的。


    已经有好几个县城沦陷了,县官被杀,府库被抢,如果白莲教的人拿着府库中的兵器和甲胄,组织武装起一支数百人乃至于上千人的披甲军来,峄县还真有点危险。


    毕竟,朱高燧的卫队再精锐,也不过数百人。


    现在兖州、济南一带的白莲教众,可是已经有数万人了。


    “老大,你立刻拟旨。”朱棣开始拿主意了,“调河南都司兵马,即刻入山东平叛。”


    朱高炽躬身行礼:“遵旨。”然后抬起头来,“皇上,要不要把瞻基叫过来,也听听他的意见?”


    朱棣一听,点了点头:“嗯,有道理,这也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应该给那小子机会,让他学着怎么处理这种事。”


    到底是皇帝和太子爷,下边都他妈已经造反了,这会儿竟然还有心思琢磨“咱们把实习生叫来让他实践一下,练练手”。


    而对于朱瞻基来说,山东的事儿他一直都有在关注,所以朱高炽简单的给他讲了一下山东白莲教徒作乱的事之后……


    “爷爷,您是不是打算派兵平叛?”朱瞻基直接询问朱棣。


    朱棣点点头:“嗯,爷爷打算从河南调兵。这北直隶的兵刚跟爷爷从漠北回来,有点累,咱不能老逮着一个地儿的兵使唤吧……”


    “爷爷,那您打算怎么平叛?”朱瞻基继续追问。


    “嗯……平叛这事儿,也没多复杂,那些作乱之人,不过是些乌合之众,只要朝廷大军一到,顷刻间便能……嗯,谋逆嘛,都是死罪。”


    朱棣回答的很轻松。


    这个真不是朱棣装逼,而是他压根不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儿。目前山东情况总体还是可控范围,作乱的百姓也不过数万人,而且就像是他之前说的那样,都是“乌合之众”,别看人数众多,就让那几万人列阵防御,要是换年轻时候的朱棣,那只需五百骑兵就可破阵,而且不损一骑。


    “爷爷。”朱瞻基认真的说道,“此事定是有人在背后谋划,若不将背后之人揪出来,他们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再蛊惑几万百姓。到时候,这几万百姓,我们也要全杀了么?”


    朱棣微微眯眼,盯着朱瞻基打量:“怎么,大孙,你的意思是,不平叛了?”


    朱瞻基摇摇头:“爷爷,这叛,当然是要平的,就好像草原上的小火苗,一定要在火势变大之前,将小火苗熄灭。现在的山东局势,就是草原上的小火苗。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背后那个放火的人揪出来!”


    ……


    峄县。


    “王爷,城外出现一支兵马,是鲁王府的人。”


    此刻的朱高燧,正以一种不怎么雅观的姿势坐在衙门大堂的椅子上,两只脚就搭在面前的桌案上,身体朝后靠在椅背上,脸上盖着一本书。


    听到堂下之人的汇报,朱高燧慢慢拿开了覆盖在脸上的书,从书本后露出一只眼睛来:“谁?”


    报信的亲卫再度行礼:“兖州,鲁王府的护军。”


    “呵?鲁王亲自来了?”朱高燧来了兴趣,站起来伸懒腰。


    “王爷,带队的是鲁王府护军千户。”亲卫站在原地,低着头说道。


    朱高燧沉默片刻:“千户带队?带了多少人?一千人?”


    报信的亲卫回忆片刻:“没有那么多,大概……两三百人吧,都是骑兵。”


    “开城门,让那个千户进来。”朱高燧笑着站起来,指着城门的方向,“只让那个千户进来,他带的人,留在城外,不许进城。另外,让王城带着那三个咱们救回来的百姓,悄悄去城楼上……”


    一盏茶的功夫过后。


    一名身着王府护军甲胄的将领大步走入堂内,在朱高燧面前双膝下跪,双手抱拳:“末将鲁王府护军千户吴猛,参见赵王殿下!”


    朱高燧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朝前伸出手来,手指头微微朝内勾动几下:“起来吧,一身甲胄,站着行军礼即可,用不着行全礼。快起来说话。”


    千户吴猛站起来,又朝着朱高燧一拱手:“王爷,鲁王殿下听闻峄县一带,有白莲教作乱,特命末将领三百护军前来助阵。”


    “嗯,谢鲁王好意了。”朱高燧点点头。


    朱高燧今年三十三,鲁王朱肇煇今年二十九,小朱高燧四岁。


    (半夜写稿子,记成差一辈咯)


    朱高燧突然一抬眼:“你们是从兖州来的?”


    吴猛没想到朱高燧会问这么一个“没有营养”的问题,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鲁王府在兖州,我们是鲁王府的护军,我们不从兖州来,从哪儿来?


    “王爷,呃……我们是鲁王府的护军,自然是从兖州而来。”吴猛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朱高燧不经意间,朝着通向隔壁房间的门的方向瞥了一眼,然后继续问那千户:“兖州有没有白莲教作乱?”


    吴猛抱拳回答:“回禀王爷,兖州城池坚固,又有一个千户所的驻军,白莲教那些乌合之众是不敢打兖州城的主意的。”


    “哦。”朱高燧点点头,“那你们一路赶来,有没有遇到白莲教众?”


    吴猛低头回想了一下:“遇到过一些,不过都被末将杀退了。”


    “嗯,很好。”朱高燧继续点头,然后开始回想之前某人教给自己的台词,“鲁王府的其他护军呢?也在兖州么?”


    “回王爷的话,都在兖州,毕竟鲁王殿下身份尊贵,兖州不能有失。”吴猛的回答也是滴水不漏。


    朱高燧又开口道:“对了,你们遇到白莲教众,是在哪个方向遇到的?之前有一股白莲教众来骚扰峄县,被本王亲卫击退,不知道和你遇到的那些白莲教的乌合之众是不是同一批人。”


    “回王爷,是在城东二十里的官道上……”


    “哦?”朱高燧突然打断,“可本王记得,兖州在峄县西北啊?”


    “这……王爷恕罪,末将记错了,是城西……”


    ……


    朱高燧就这么和这个吴千户你一句我一句的拉扯着闲话,朱高燧也不说“好了你下去吧”之类的,吴千户几次说“若王爷没有其他吩咐末将就先行退下”,也被朱高燧以“等等,我还有个问题”之类的话语给拖延。


    城楼上,王城带着那三个被朱高燧亲卫救回来的百姓,仔细辨认着城楼外那三百鲁王府骑兵。


    林老三眼神还算不错,他躲在城垛后边,仔细的打量着每一个鲁王府的骑兵。


    终于,林老三的目光在其中一个骑兵百户的脸上停留了。


    王城察觉到林老三的异样,凑上前:“确定?”


    林老三点点头:“当年我在嵫阳山底下给鲁王盖院子,搬石头的时候,就是这个人,他突然给了我一鞭子,害得我没抱紧那块石头,被掉落的石头砸断了腿……”林老三一边说,一边腾出手来在自己的右腿上揉了揉,“这个人,害我断腿,我肯定记得他。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在回村的路上,被一群人堵住,我当时就认出其中有一个人是那个害我断腿的百户了……”


    王城止不住感叹:“实在是太巧了,关键是如此多的巧合还能同时发生。”


    之前林老三被朱高燧派人救活过来,出于对朱高燧、于谦等人的信任,他便直接说自己在伏击百姓的蒙面人中看到了鲁王府的百户。巧了,今天这个百户也来峄县了


    林老三这会儿已经完成了朱高燧交给他的“指认”任务:“大人,我想回家了,我婆姨还等着我呢,我这么会没回家,她肯定担心死了。”


    王城突然脸色有些不自然,默默在王晨肩膀上拍了拍:“小兄弟,你最好期待,你家里的婆姨,没跟着白莲教一起去造反。”


    不知道为什么,林老三听到“白莲教”这三个字的时候,表情突然一滞,不过随即便回复如初了。


    “对,对,我那婆姨胆子小,她绝对不会跟着白莲教一起造反的。”林老三挤出一丝笑容回应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