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我要去山东!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同时,朱瞻基也向朱棣提出,他想去一趟山东。


    ……


    “你去山东干嘛?”朱棣不太理解,看了一眼旁边的朱高炽,“你的主意?”


    朱高炽一个激灵:“爹,是这孩子自己想去,我可没胆子让他去。”大胖往前凑了几步,笑了笑,“瞻基说,山东的白莲教不足为虑,只要朝廷及时平叛,最多也就两个月便可彻底将其剿灭。关键是……”


    朱瞻基接过朱高炽的话继续说:“关键山东的百姓对朝廷已经有了怨言。这几年来,山东不是大旱就是大涝,百姓们已经过的很苦了,朝廷虽然屡次减免赋税,但地方官员阳奉阴违,百姓并未真正得到实惠。此次白莲教作乱,正是利用了百姓的怨气。”


    朱棣眉头紧锁:“继续说”


    “孙儿的意思是,平叛易,收心难。”朱瞻基目光炯炯,“若只单纯的派兵镇压,而不去解决根本问题,今日灭了白莲教,明日,还会有红莲教、黑莲教冒出来。爷爷,孙儿想去山东,不仅要协助三叔平叛,更要查明地方官员贪腐,还百姓一个公道。”


    朱棣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那也用不着你去啊,你可是太孙啊。”


    “爷爷,孙儿说实话。”朱瞻基嘿嘿一笑,然后看向朱高炽,“要是我爹身体好点儿的话,最适合去的是我爹。”


    朱高炽一愣,这怎么还有我的事儿呢?


    哎哎不对啊,你这小兔崽子,又明里暗里的说我胖不是?


    朱棣不太理解,他看了一眼朱高炽,又转而看向朱瞻基:“为什么?”


    “爷爷,就像孙儿刚才所说的,如今白莲教作乱,正是利用了百姓的怨气。若朝廷只派兵镇压,而不派一位足以代表天家威严的之人亲临安抚,百姓只会觉得朝廷冷漠无情,日后稍有动荡,仍会有人借机煽动。”朱瞻基抬起头来,看向朱棣,“将来大明迁都北京,山东一地,就是北京的大后方。孙儿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山东。”


    朱棣沉吟片刻,目光在朱瞻基脸上停留:“所以,你想亲自去?”然后又摇摇头否定了这个建议,“不行,你不能去,山东毕竟有乱民,你去,爷爷不放心。”


    然后,朱棣的目光默默看向朱高炽。


    朱高炽苦着脸:“爹,我就更不合适了吧。”


    朱棣点点头,很认真的说道:“也对,要是大孙去了,起码遇到危险还能跑。”


    “爷爷,孙儿必须去。”朱瞻基仍然不死心,“孙儿是您亲自册立的太孙,若孙儿能亲自前往,山东百姓会明白,朝廷并非不闻不问,而是真正重视他们的疾苦。而且平叛有三叔在,孙儿又不用冲锋陷阵,孙儿只需要坐镇大后方就可以了。”


    朱棣转头看向朱高炽:“老大,你觉得呢?”


    朱高炽微微躬身:“爹,儿子觉得,瞻基说得有理。山东的民心不稳,若只是靠军队弹压,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瞻基毕竟是储君,他去山东,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大明的皇上对山东百姓的关注。”


    朱瞻基赶紧插嘴:“对呀,爷爷,孙儿也是如此想的。您不用担心,孙儿是跟着您上过漠北战扬的,山东就算再凶险,还能凶险的过斡难河?”


    朱棣开始回想之前在去斡难河援救朱高煦的时候,朱瞻基带着人直冲朱高煦身边蛮子包围圈的样子,这小子确实勇武,有老子当年的风范。


    可他还是有点担心……


    “爷爷!”朱瞻基看出朱棣的犹豫,走到朱棣面前跪下,“孙儿是大明的太孙,山东是大明的山东,孙儿必须去!”


    “这……”朱棣欲言又止。


    朱瞻基磕头,起身,跪在那里拱手:“求皇上恩准!”


    朱棣这一家人平日交流的时候,相互之间的称呼是很有学问的。若是谈公事儿,基本都是称职务,比如众人称呼朱棣为“皇上”,朱棣自己称呼朱高炽为“太子”,称呼朱高煦为“汉王”,称呼朱瞻基为“太孙”。


    若是私底下没外人的时候,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朱瞻基直接叫朱棣“爷爷”,朱棣叫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叫朱瞻基“大孙”。朱瞻基见着朱棣叫“爷爷”,见着太子叫“爹”,见着朱高煦和朱高燧直接叫“二叔”、“三叔”。


    就比如朱棣去重华宫,一般都是叫张怜儿”孙媳妇,很少称呼其为“太孙妃”。


    再比如朱棣去东宫,见到太子妃也是称呼为“儿媳妇”。


    方才朱棣和朱高炽、朱瞻基对话,彼此之间也是家庭成员的称呼。结果这会儿朱瞻基突然跪在朱棣面前,开始管朱棣叫“皇上”了。


    朱棣表情复杂,思索了许久,还是默默的摇了摇头。


    朱瞻基还想说些什么,却看到朱高炽冲着他一个劲儿的使眼色。然后,朱高炽上前一步:“爹,天色也不早了,我和瞻基就先下去了,您早点休息。”紧接着,朱高炽冲着朱瞻基努努嘴,用口型告诉他“我们出去再商量”。


    ……


    乾清宫外,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往东宫和重华宫的方向走。


    “爹,我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我真的觉得去山东这件事很重要。”朱瞻基试图说服朱高炽,好让朱高炽也当一当说客,去说服一下朱棣。


    朱高炽笑着捋胡子:“我知道,你做事向来都有自己的道理。你想去山东,是担心你三叔在山东杀的人头滚滚,毕竟那几万人里边,大部分都是被白莲教裹挟的无辜百姓。他们所求,无非就是有饭吃,有衣服穿。倘若不管不顾,就像你爷爷说的那样……”朱高炽用手凌空做了一个凭空劈砍的动作,随即一本正经的说道,“杀人,是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中,最不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你只有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才会想到……杀人。“


    朱瞻基顿时有些泄气,耷拉着脸:“可是爷爷不许我去。”’


    朱高炽呵呵一笑:“儿子,你为什么不去找找夏元吉呢?”


    ……


    众所周知,许多男人在面对“你是不是怕老婆”的质问的时候,都会挺起胸膛,理直气壮的说,放屁!那叫怕老婆么?那叫尊敬老婆。


    放在朱棣和夏元吉身上,那也是这个道理。


    朱棣,这个大明帝国的掌舵人、一代雄主,很“尊敬”夏元吉。


    而且最关键的,夏元吉这个“老东西(朱棣对夏元吉的昵称)”,为官多年,兢兢业业,办的事都是完全出于公心,半点私情没有掺杂,所以朱棣还没办法治他。上回好不容易逮着一个“犯上”的罪名,把夏元吉关在牢里,结果发现户部离了人家玩不转,最后只能把人家放出来。


    对于夏元吉,朱棣还得“哄”着人家,万一给人家惹急了,张口给你来个“臣年老体衰……”,朱棣连哭都没地方哭去。


    这次朱棣下旨就近调遣河南的卫所兵力,去山东协助当地卫所平叛。这明军但凡是出动,哪怕就是出营地溜一圈,也得花钱。更何况,朱棣这次要跨省调兵,这明军从开拔的那一刻开始,朝廷就得把钱准备好了。


    可是,这钱从哪来呢?


    夏元吉在户部衙门里办公,听说朱棣要调河南的兵去山东平叛,毛笔一摔,叹着气,一个劲儿的拍桌子。


    他此刻很想去乾清宫,问问朱棣,还想不想提前迁都了?


    今年用钱的地方不比往年少,这河南的兵一调动,便还是水一样的银钱花出去。可户部从哪儿凑这笔钱啊?要问国库里有没有钱,那肯定有,那是要疏通漕运、给边军补充战马的钱,不是用来给河南各卫所驻军发的军费!


    夏元吉是越想越生气,他这边已经为了钱粮运筹的事儿忙的不可开交了,朱棣还给他添乱!


    你要平叛,山东那么多卫所是没人了么?干嘛要从河南调兵?


    嫌钱多么?


    ……


    朱瞻基来户部的时候只带了几个随从,一进门,看见户部侍郎郭资正站在夏元吉身后,小声的对夏元吉说些什么。


    朱瞻基走近了些,这才听清郭资说的话。”


    “尚书大人,您别着急,皇上的旨意到了五军都督府,然后才能到河南,这其中起码还有一两天的功夫。给河南卫所的驻军筹备钱粮,时间对于咱们来说,还算充裕……”郭资小声的说着。


    夏元吉无奈的叹气:“皇上从河南调兵去山东平叛,就算两个月内打完了,朝廷还得收拾山东的残局,百姓还要继续生活,这也是钱啊!”他抬起头看着郭资,“我这就去找皇上,他要是想平叛,那就用山东各地卫所的兵。只要想调河南的兵,我夏某没本事,变不出来这些河南驻军的军费!”


    朱瞻基笑了笑,迈过门槛儿:“夏尚书,怎么了,一脸的不高兴?”


    夏元吉见太孙驾到,连忙起身行礼:“殿下,您怎么亲自来了?”


    朱瞻基摆摆手示意免礼:“我为山东之事,特来与夏尚书商议。”


    郭资识趣地告退,屋内只剩二人。


    并不是说郭资没资格听接下来的对话,他是户部侍郎,夏元吉的副手,之前夏元吉在牢里办公的时候,就是郭资主持的户部工作。


    郭资之所以离开,是怕听到夏元吉对皇上口吐芬芳……


    朱瞻基看着桌上摊开的账册,轻声道:“夏尚书,可是在为军费发愁?”


    夏元吉无奈的苦笑:“殿下明鉴。河南卫所调兵去山东,光是开拔银就需十几万两,这还不算粮草辎重。若是战事拖延……”


    “若是我有办法既平叛乱,又省下这笔军费呢?”朱瞻基突然道。


    夏元吉眼前一亮:“殿下有何良策?”


    朱瞻基压低声音:“我想让太子爷去一趟山东,以储君身份安抚民心。现在山东所谓的数万白莲教徒,大部分都是被裹挟的百姓。只要这些百姓知道,朝廷真正关心他们的疾苦,白莲教自然会失去根基。届时只需剿灭少数顽固分子即可,不必大动干戈。”


    夏元吉眉头紧锁:“嘶……殿下言之有理,只是……让太子爷去?这……这不合适,皇上不会同意的。”


    然后,夏元吉微微抬头:“太孙殿下,其实是您想去山东,对不对?”


    朱瞻基愣住:“啊?哦,嗯,这个……其实也不是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