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兖州暗火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儒家圣人孔子、亚圣孟子,还有孔子的弟子子路,其实也可以算是兖州人。


    这个地方,堪称“文武交汇之地”。大明建国之后,雄才大略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决定为这里挑选一位优秀的藩王镇守,然后挑了朱檀这个大傻波。


    朱檀二十岁就因服食丹药中毒而亡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朱肇煇当时刚满月。因为大明规定亲王爵位需待嗣子成年后方可正式袭封,所以这个时候的朱肇煇名义上继承鲁王爵位,但实际管理由朝廷委官代理。


    当初朱檀年纪轻轻把自己玩没的了时候,洪武皇帝下令诛杀了鲁王府的长史,理由是“没有规劝亲王”。此后,朝廷给鲁王府派遣了新的长史,此人名叫周汝海,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才干出众,被调入礼部任职,曾经参与藩王制度的制定。


    洪武二十三年,原鲁王府长史因朱檀服丹暴毙被诛,朝廷急需新任长史监管年幼的朱肇煇。周汝海主动请缨,经吏部推荐赴任,从此扎根兖州,担任鲁府王长史,一干就是二十六年。


    要知道,明代藩王府的长史,通常都是三到五年就要调任他处的,像之前燕王府长史葛诚任职十余年这种情况,属于例外。


    周汝海也是一个例外,他也是大明立国以来,唯一的一位“三朝长史”。


    ……


    兖州,鲁王府内。


    “王爷,按您的吩咐,吴千户已经去了峄县。”周汝海弯着腰,跟在一个年轻人身后,亦步亦趋,恭恭敬敬的说道。


    那年轻人点点头:“嗯,知道了。”然后,年轻人停下脚步,“对了,咱们兖州没问题吧,还有本王在嵫阳山修的园子,你可得找人给本王看护好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现任鲁王朱肇煇,他于永乐元年正式被册封为鲁王。如今朱肇煇已近而立之年,却仍是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


    周汝海恭敬答道:“王爷放心,您的嵫阳别院有三百护军把守,万无一失。老臣也和兖州卫所打过招呼。这兖州卫的人,以前都是咱鲁王府的护卫(鲁王府护卫裁撤后,大部分编入兖州以及周边卫所),肯定会照看好嵫阳山的,不会让您的嵫阳别院出一点问题。至于兖州城……呵呵,您放心,兖州城内也已加强戒备,绝不会让乱民有机可乘。”


    周汝海说的轻描淡写,就好像那数万白莲教众根本不值一提。


    “嗯。”朱肇煇伸手在周汝海肩膀上拍了拍,“你办事儿,我放心。对了,上回让你去……”


    周汝海心领神会:“王爷请放心,人已经带来了,就在咱们王府后院,今儿晚上您就可以……嘿嘿。”


    朱肇煇大笑几声,继续往前走,身后的周汝海露出一个神秘笑容之后,倒腾着脚步迅速跟上。


    ……


    此刻的峄县,朱高燧听完了王城和林老三的汇报。


    “你确定没看错人?”朱高燧盯着林老三,“鲁王府的骑兵里,有参与伏击你们的人?”


    林老三连连点头:“赵王爷,小人绝对没看错!小人当年去给鲁王殿下修园子,干活的时候被那个人抽了一鞭子,结果小人手中石头掉落,砸断了腿,小人记得一清二楚。”


    朱高燧一拍桌子:“他娘的!”然后看向于谦,“你猜的还真准,真是鲁王府的人干的!他疯了么?”


    一旁的于谦轻轻叹气:“能同时伏击那么多归家的百姓,就算没穿官靴,那也一定和官府脱不开干系。兖州各县的衙役、捕快全加起来,人数也不够,所以肯定不是衙门的人。那整个山东境内,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要不然是王爷您带来的亲卫队,要不然就是各地卫所的兵,要不然就是……”


    “就是鲁王府的人,对不对?”朱高燧冷笑一声,“杀害百姓,鲁王想干什么?”


    “王爷,山东一地,多年遭灾,朝廷虽然有过减免百姓钱粮赋税,可各州县衙门阳奉阴违,百姓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反而在灾年被逼的卖儿卖女……”于谦一边说,一边翻开面前的账册,“部分官员胆子更大,还要加征赋税。比如峄县的知县,下官这几天已经翻阅了这几年的账册,峄县一地加征的钱粮,除了一小部分留作衙门的开支,大部分都被峄县知县中饱私囊了。”


    “所以?”朱高燧追问。


    “现在的山东,就是一堆浇满了火油的干柴,只需要一个火把,便能点燃。”于谦正色道,“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找到鲁王当面对质,询问他为什么要杀害百姓、激起民变。”


    虽然隔着大老远,于谦却还是和朱瞻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平叛固然重要,可找到背后之人更重要。唯一不同的,在于于谦现在已经得知鲁王府的人参与了屠杀百姓的事情,应天的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却只是怀疑此事有山东本地卫所的参与。


    朱高燧琢磨了一会儿,又看向自己的亲卫:“朝廷的回信来了没有?”


    亲卫摇摇头。


    “那本王也不能干等着。”朱高燧在大堂里来回踱步,然后突然抬头看了一眼林老三,“对了,本王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草民林老三……”


    朱高燧一怔:“你也是老三?……算了,咱们当老三的,都不容易。王城,把人先带下去吧。”


    王城带着林老三先行告退。


    “于谦,你脑子灵活,你能不能给本王分析一下,山东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朱高燧拉着于谦走到一旁坐下,“如果这事儿真的是鲁王干的,他为什么要杀害百姓,激起民变,现在又冒出了白莲教的事儿,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于谦一愣,我脑子是好,可我又没开天眼,我也只能根据现在得到的信息来汇总分析,总不能开局第一天盲点四狼吧,那是作者的事儿,又不是我的事儿。


    “王爷,还是先见到鲁王殿下的面再说吧。”于谦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是鲁王是朝廷的藩王,没有旨意是不能离开兖州的,所以,得您亲自去一趟兖州。”


    “我去兖州到时可以,那这里怎么办?”朱高燧双手一摊,“本王把亲卫带走,就峄县这点兵力,怕是本王前脚走,峄县后脚就被白莲教徒给打下来了。”


    俩人陷入了沉默,谁也不说话了。


    王城突然兴冲冲的跑回来:“王爷,应天那边有消息了!”


    朱高燧一抬头:“什么消息?皇上说什么了?”


    王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圆筒:“信使刚带回来的,说太孙殿下不日将亲率天策卫来山东了!”


    ……


    朱瞻基是怎么说服朱棣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夏元吉。


    时间回退,到朱瞻基找夏元吉那天。当夏元吉直接点破朱瞻基“是不是您自己想去山东”之后,朱瞻基打眼看糊弄不过去了,也只能点头承认。


    “对,其实是我想去山东。单纯的军队弹压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我想亲自去一趟山东,把这个问题的根儿给挖出来。”朱瞻基缓缓说道。


    “皇上不同意您去,对不对?”夏元吉笑着追问。


    朱瞻基嘿嘿一笑:“夏尚书,慧眼如炬啊!”


    夏元吉“哼”了一声:“皇上肯定不会让您去山东的,毕竟您身份尊贵……”


    朱瞻基抬手打断了夏元吉的话:“可山东很重要!马上大明就要迁都北京了,到时候山东就是京城的后院。如果明知道有人在山东捣鬼,朝廷却只是做一些表面功夫,那大明京城的后院也太不安全了。”


    然后,朱瞻基压低声音:“皇上原本的想法,这些所谓的白莲教众,怕是没一个人能活下来,数万人,全部要杀掉。”


    夏元吉点点头:“老臣明白皇上的意思,毕竟是在造反……”


    “是造反,可也不能一概而论!”朱瞻基又开始劝说夏元吉,“您还记得当年南北军同抚恤的事儿么?南军听从建文的命令,对爷爷来说,他们不也是逆贼么?可爷爷为什么最后还是同意了南北军同抚恤的事儿?要知道,因为同意南北军同抚恤,朝廷可是多花了不少钱呢。”


    眼看夏元吉有点为之所动了,朱瞻基便乘胜追击。


    “山东,我一定要去。那数万白莲教徒里,只有少数人是真心要造反的,其他人都是被逼无奈,被裹挟着走上这条路。”朱瞻基认真的说道,“我要去还山东百姓一个太平, 那样,大明的天下才会太平。”


    夏元吉微微摇头:“殿下,您是太孙之尊……”


    “太孙之尊又如何?”朱瞻基继续说道,“皇上还是天子呢,为了保护大明的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不也亲自带兵去草原打仗么?二叔是大明的亲王,不也为了大明的子明,血战斡难河,险些为国捐躯么?我不过是去一趟山东,又不是去冲锋打仗,又什么不能去的呢?”


    夏元吉皱着眉:“殿下,您跟我说这个没用……”


    “我知道啊!”朱瞻基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所以我才来找您啊,您得帮我去劝劝皇上。”


    眼看夏元吉还在犹豫,朱瞻基突然凑了些:“夏尚书,平心而论,您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呃……道理确实是如此,只是……”


    “没有只是!”朱瞻基再次强势插话,“只要您觉得道理确实如此,那就代表我去山东也是理所应当的。皇上要调河南的兵去山东,是把这当成的平叛的战争。只要是打仗,那就得花钱。夏尚书啊,户部现在是不是富的流油了,钱多的没地儿花了?”


    “那……那怎么可能?”夏元吉摇摇头,“老臣已经恨不得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了,户部哪有多余的钱?”


    “这不就完事儿了嘛。”朱瞻基一拍手,“我去山东把这跟刺儿给拔了,省的每次扎在身上都得去找郎中。户部把钱留着,干点别的什么事儿不好?哪怕是攥在手里下崽,也比发给河南卫所的兵当军费好啊。不过数万人而已,山东本地的卫所已经足够了。就算不够,大不了我把天策卫带去……”


    夏元吉盯着朱瞻基:“殿下,恕老臣直言……您的天策卫去山东,不也得要钱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