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山东平乱,太孙出征(一)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朱棣回京之后,曾经悄悄询问过户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天策卫如果扩编的话……
咳咳,当时的情况是这个样子的。
怎么说呢?夏元吉当时差点嘎嘣一下死在乾清宫书房里。
天策卫确实厉害,可那是拿钱堆出来的。基础待遇中的军饷、年节赏赐、肉食供应,装备成本,加上各种乱七八糟的开支,满编五千六百人的天策卫,一年耗费的钱粮是普通一卫兵马的三倍,甚至四倍。
朱棣当时说了,不就五千多人么,养的起。
现在朱棣说想扩编天策卫?
兵部尚书金忠、英国公张辅默默看向已经脸黑如墨的夏元吉,夏元吉瞪着朱棣,确认朱棣不是在开玩笑。
“敢问皇上,天策卫如何扩编?”夏元吉开口询问。
“呃……”朱棣一琢磨,“朕的京营有三大营,朕想把这个天策卫扩充成天策营……”
“老臣请辞!”夏元吉不等朱棣把话说完,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
当时朱棣尴尬极了,嘿嘿笑了几声:“夏元吉,用不着你这么吓唬朕,朕就是说说而已,天策卫是太孙的亲军,本身就是从全国精锐里选出来的精锐……”然后看了一眼还跪在地上的夏元吉,“起来吧,跟你聊天真不容易。”
于是,夏元吉一声不吭的站起来。
……
咱们把视线拉回到户部衙门里。
“殿下,恕老臣直言……您的天策卫去山东,不也得要钱么?”
夏元吉笑眯眯的对朱瞻基说出这番话,然后等着朱瞻基的反应。
“对啊,天策卫也要钱,可天策卫人少啊,才五千人!”朱瞻基理直气壮。
“纠正一下,五千六百人,这还不算各级军官的人数。”夏元吉不紧不慢的补充了一句,“而且,花费是其他卫所的三四倍。”
朱瞻基一时间语塞,犹豫半天,压低声音凑近夏元吉:“若是山东的事儿得不到解决,今儿是白莲教,明儿是黑莲教,后天来个红莲教,嘿嘿……夏尚书,您喜欢什么颜色的莲教?”
夏元吉无语的盯着朱瞻基。
朱瞻基继续输出:“……不瞒您说,我最喜欢蓝莲教,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渴望……”
夏元吉无奈的叹气。
“对了,以后户部得专门给山东留笔银子,也不多,一年两百万……”朱瞻基继续补刀。
“殿下,您真能保证,只要您去山东,就能剿灭山东的白莲教?”夏元吉无奈的开口问道。
朱瞻基注视着夏元吉:“夏尚书,我再纠正您一下,我不是去剿灭白莲教的,我是去剿灭一小部分顽固的白莲教徒,解救被他们蛊惑的山东百姓的!”
……
乾清宫,朱棣听着夏元吉的汇报,尤其是夏元吉把朱瞻基的原话复述了一遍。
“我不是去剿灭白莲教的,我是去剿灭一小部分顽固的白莲教徒,解救被他们蛊惑的山东百姓的!”
朱棣把这句话来回在心里念叨了好几遍,越念越上头。
这小子,短短一句话里,包含了政治策略、经济考量、政治话语权构建三大内容。
这是他这个年龄的人能做出来的决策么?这么的……老辣?
这小子别看已经当爹了,可他才十八岁!
朱棣心里开始嘀咕,我十八岁的时候干嘛来着?嗯……我十八岁的时候,那应该是洪武十一年,那会儿我还在大本堂读书呢!
“夏元吉,你已经五十一岁了吧。”朱棣突然没由头的问了一句,然后很是感慨的叹气,“你老了。”
夏元吉微微躬身:“皇上,您今年五十六了。”
“你……”朱棣指着夏元吉,用嘴型说出“他娘的”三个字,愣是没发出声音来,然后干咳几声,“行了,夏元吉,朕今天也顺便跟你说个正经事儿。朕想让你……多在太孙手下做几年户部尚书,替朕的大孙子好好打理这个国家的财政。”
“皇上,那样的话,臣可就是五朝元老了。”夏元吉不紧不慢的回答。
夏元吉是洪武年间入仕的,现在已经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可朱棣想让他在朱瞻基登基之后继续主持户部,那加上朱瞻基这一朝,中间还得有个朱高炽这一朝,加起来,一共五朝。
“嗯,对,五朝。”朱棣点点头,站起来,从御案后边绕出来,走到夏元吉跟前。
夏元吉抬起头:“皇上,好端端的,您怎么突然说起这个?您……”说了一半儿的夏元吉和朱棣一个对视,突然明白了什么,接下来还没说出口的话也不用说了。
朱棣了解夏元吉,夏元吉也了解朱棣。
在两人对视的那个瞬间,原本心中隐约有了猜测的夏元吉,从朱棣的眼神中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也是朱棣第一次明确的向朱高炽兄弟三人和朱瞻基之外的人透露自己想提前退位的打算。
这样一来,朱棣要提前迁都就说的过去了,想彻底平定草原也说得过去了。
夏元吉很感动,因为他和朱棣君臣相处多年,朱棣对他无比信任,甚至……在把夏元吉关在诏狱的时候,牢门都懒得上锁。
感动归感动,夏元吉还没忘记自己来乾清宫找朱棣是干嘛的。
“皇上,老臣以为,太孙殿下亲自去山东一趟,确实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夏元吉说道。
按照流程,朱棣这个时候就该问了,哎呀,夏爱卿啊,你来说说,是哪些问题呢?然后夏元吉就开始说,第一,巴拉巴拉巴拉;第二,巴拉巴拉巴拉;第三,巴拉巴拉巴拉。
然后,朱棣应该说,夏爱卿果然真知灼见,准奏;夏元吉呢,得主动迎上来说什么此乃皇上明鉴,亦是山东百姓之福之类的。
于是,夏元吉说完了话,就眼巴巴等着朱棣接话,可朱棣就这么静静的坐在那里,似笑非笑的盯着夏元吉。
“皇上?”夏元吉还是忍不住开口了,“您不开口问问么?老臣刚才说,太孙殿下亲临山东,有诸多好处……”
朱棣默默点头:“嗯,朕听着呢,你别停啊,继续说。”
夏元吉沉默片刻:“皇上,反正就是诸多好处,具体是什么,想必太孙殿下也跟您说过了,臣也就不再复述一遍,那样只能是耽误您时间了。”
朱棣端起茶杯来,瞥了一眼夏元吉:“这么说来,你也建议太孙去山东?”
夏元吉点头:“是。嗯?”他刚才好像听到朱棣说“也”字儿,他说“你也建议太孙去山东”,这就说明这事儿不止一个人跟皇上提过了,或者是皇上向许多人咨询意见的时候,得到的答复都是“建议太孙去山东”。
太子爷肯定是支持的,还会有谁呢?
杨士奇?杨荣?杨溥?胡广?或者,五军都督府?
……
汉王府内。
朱高煦一个劲儿的抱怨:“这日子也真不是人过的,大夫管的真他娘的严。”
朱高煦对面坐着来串门的朱瞻基,他笑着对朱高煦说道:“二叔,受伤需要调养身体,本身就是有忌口的。大夫都不让你吃什么了?”
朱高煦冷笑一声:“哼,就比如关于吃的东西,就只有两样不许吃。”
“哪两样?”朱瞻基下意识追问。
“他娘的,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朱高煦骂骂咧咧的说道。
朱瞻基捂着嘴偷笑了一会儿:“二叔啊,重华宫有个日本来的女官,能做一些日本的美食,而且是想您这样的伤员可以吃的。明儿个我让她来给您府上的厨子指点几下,最好教会汉王府的厨子一两道日本菜,您也尝个鲜。”
“日本娘们儿?”朱高煦下意识皱眉,他跟日本人打交道不多,对日本人的印象也比较一般。
“是日本大内家族族长的养女。”朱瞻基笑着解释,“爷爷让他留在我身边做个宫女,后来我让她在尚食局挂了个名儿,平时就在重华宫做点日本的食物。对了,我爹可是很喜欢她做的日本寿司呢。”
“呵呵,你爹啊,苦了谁,也不会苦了自己那张嘴。他喜欢吃的东西,肯定味道不差。”朱高煦皱着眉头,把下人刚端上来的汤药直接喝光,舔了舔嘴唇,“这药真他娘的苦!”
放下碗来,朱高煦突然看向朱瞻基:“大侄子,皇上已经派人来问过二叔了,问的就是你去山东的事儿。”
朱瞻基急忙凑上来:“二叔是怎么说的?”
“嘿嘿,大侄贼!”朱高煦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围绕着朱瞻基开始踱步,“二叔以前的封地就在青州,我的亲卫队都跟着我在山东呆了好多年,我的汉王府护军还有千余人,也多半是山东人。你把这些人都带上,他们比你更了解山东。”
朱瞻基一愣,随即一喜,这摆明了朱棣派人咨询朱高煦意见的时候,朱高煦肯定支持太孙去山东的。
……
永乐十四年年底,太孙朱瞻基亲率天策卫、汉王府护军以及汉王亲卫队,离开应天北上,前往山东。
与此同时,朱高燧已经得到朱棣授权,临时节制山东各地卫所兵马,准备将这次作乱的白莲教众一网打尽。
由于朱高燧此刻就在峄县,所以朱瞻基进入山东后,也是直扑峄县,首先与朱高燧会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