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天家笑语,兖州血痕
作品:《宣德大帝朱瞻基:我的皇帝生涯》 刘福通同志,男,颍州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军事家、红巾军领导人,至治元年生,曾任元朝巡检司小吏,后加入白莲教,至正十一年与韩山童共同策划起义,率部攻占颍州,正式掀起元末大起义浪潮。
至正十五年,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建立“大宋”政权,出任平章、枢密院事等职。
至正十七年,刘福通发动三路北伐,极大动摇元朝统治。
至正二十三年,遭张士诚部围攻,退守安丰。
至正二十六年,在安丰之战中战死。
洪武六年,朱元璋曾对刘伯温表示,元之亡,实始于福通。
……
锦衣卫在兖州鲁王府废墟中找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一块鎏金腰牌,不过只剩下半截儿,刻“大宋统军”字样。巧了,这片废墟是以前鲁王府内周汝海的住处。
鲁王府侥幸逃生的一名老太监说,有人来拜访周汝海的时候,称周汝海为“刘公子”,被周汝海呵斥。
老太监还回忆,说周长史每年五月初八必沐浴斋戒,这一天恰好是刘福通起兵日。
兖州城外,周汝海每年都会到一处坟茔祭拜。锦衣卫掘开坟墓之后,找到了当年刘福通的战袍等物。
锦衣卫又继续深挖了周汝海的底细,调取了洪武年间周汝海的科举档案,发现其自称江南士子,但与同期其他江南举子的文书风格不符。并且当年为他作保的乡绅已“意外死亡”,家族无人知晓此事。
周汝海自称滁州全椒县人,可全椒县黄册记载周氏一族共二十三户,无周汝海此人。
周汝海早年诗稿中的“州”字写法,带有明显颍州方言特征。因为颍州人发“州”音时舌根上抬,书写时无意识带动手腕上挑,成独特的“飞燕式收笔”。锦衣卫调取了颍州出土的元末碑刻,发现几十处“州”字均带右上挑钩,也是佐证。
老吏员回忆,周汝海在读“书”字的时候,读成了“夫”,这也是颍州腔。他说自己是滁州人,可滁州人读“书”这个字的时候,发音应该是“须”才对。
……
鸡鸣寺。
朱棣看着锦衣卫提交上来的这份证据,他第一反应和朱高炽看到这份证据时是一样的。
“这是刘勉真的查到的东西,还是说……只是他的猜测?”朱棣盯着朱高炽问道。
朱高炽眉眼低垂:“儿子觉得,应该是真的。”
“他是刘福通的后人?”朱棣追问。
“现在看来,这个周汝海就算不是刘福通的直系子侄,也和刘福通脱不开关系。”朱高炽边想边说,“算一下年龄,他和刘福通的儿子年龄应该相似,当然,如果刘福通有儿子的话……”
“这些查到的东西,同步给太孙那边也送一份过去,让他也心里有数。”朱棣靠在椅背上,摸着下巴上的胡须,“如果这个周汝海是刘福通的儿子,那他能号令白莲教,也就说得过去了……老大,山东的白莲教徒现在是什么情况?那道赦免山东百姓的旨意送过去没?”
“爹,山东都指挥使蓝祥已经收复兖州,白莲教徒弃城而逃,儿子估计他们又藏匿于民间了。”朱高炽顿了顿,继续说道,“瞻基那边传回来的消息,原先兖州卫中的叛军,估计也和这些白莲教徒一样……”
“哼,不是一样,那些叛军压根就是白莲教的人。”朱棣没好气的哼了一声,“山东这次闹白莲教,就是鲁王府长史周汝海、兖州卫指挥使赵康合谋,利用山东各地官员对朝廷旨意的阳奉阴违,激起民怨,他们好从中获利……”
朱棣话还没说完,门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是王彦的声音。
“皇上,太子妃和太孙妃来了。”
朱棣之前一直冷着脸,听到王彦说太子妃和太孙妃来了,马上换上一副笑脸。
为什么?因为太孙妃肯定是抱着孩子来的呀。
“快让他们进来。”朱棣冲着门外喊道,然后给朱高炽一个眼神,“你也坐吧,不然你杵在我跟前,你媳妇瞧见了,又以为我这个糟老头子在训斥你,回头跟太孙告状,说我不心疼你这个太子爷。”
“哎……”朱高炽笑了笑,在朱棣旁边坐下来。
王彦推开厢房门,太子妃和张怜儿走了进来,张怜儿怀里抱着朱祁钧。
朱棣笑出满脸褶子:“哎呦,我的小心肝来了!”一边说一边站起来迎上去,要从张怜儿怀里把朱祁钧抱过来。
太子妃正好瞅见朱高炽还坐着,顿时脸一黑:“皇上都站起来了,你还坐着呢?”
“啊?我刚坐……嗨,算了,我这就起来。”朱高炽一脸苦笑,站起来刚想走过去,却发现朱棣在看到他站起来之后,分明加快了脚步,蹭蹭几步就走到张怜儿跟前,把朱祁钧从张怜儿怀里接了过来,牢牢抱在自己怀里。
嘶……皇上这是怕我要抱孩子,故意让我坐这儿的吧?这老头子,怎么年龄越大,心眼越多了?
朱棣看着怀里的朱祁钧,小家伙正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他,小手还无意识地抓了抓他的胡须。
看着这一幕,朱棣被逗得哈哈大笑,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眼里满是慈爱。
“哎哟,我的小心肝啊,认得老祖宗不?”朱棣轻轻晃了晃朱祁钧,语气里满是宠溺,“老祖宗可是想你想的厉害!”
张怜儿捂着嘴偷笑:“皇上,早上您才刚见过孩子,这才两个时辰过去了,您就又想他想的厉害了。”
“嗯,那可不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一天是十二个时辰对吧?那……”朱棣盘算了一下,一天等于三个秋天,那就是十二个时辰等于三个秋天。
再往下盘算,那就是四个时辰就等于一个秋天了,一个秋天起码三个月。
现在已经两个时辰没见着孩子了,岂不是等于一个半月没见着孩子了?
朱棣一本正经的把自己的这套算法讲出来,在扬的人都被逗乐了。
朱祁钧虽然才四个月大,但似乎对朱棣的声音很感兴趣,咿咿呀呀地挥了挥小手,像是在回应朱棣刚才说的一番话。朱棣见状更是欢喜,忍不住低头亲了亲朱祁钧的小脸蛋,笑道:“好小子,有灵性!将来准是个聪明孩子!”
太子妃在一旁看得直笑,缓缓说道:“皇上,这孩子可喜欢您了,每次见您都笑。”
朱棣嗯了一声,看了一眼太子妃:“跟瞻基当年一样。那会儿我抱着瞻基的时候,瞻基也是跟我特别亲近。”说着说着,朱棣又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朱高炽,故意道,“不像某些人啊,整天板着个脸,孩子见了都怕。”
朱高炽无奈地摸了摸鼻子,苦笑道:“爹啊,瞧您这话说的,我哪敢板着脸啊?这不是政务繁忙嘛……”
朱棣白了他一眼:“政务再忙,也得抽空陪陪孩子。当年靖难之役的时候,老子够忙的了吧,还不是一得了空,就跑回家里,抱着瞻基,一抱就是一整天,连吃饭的时候都不舍的放下来。”
朱高炽还能说啥?只能是连忙点头:“是是是,儿子记住了。”
朱棣满意的嗯了一声,又低头逗弄朱祁钧,嘴里还念叨着:“小心肝啊,快点儿长大,老祖宗教你骑马射箭,带你打猎去!”
张怜儿在一旁掩嘴轻笑:“皇上,祁钧还小呢,您这就想着教他骑马了?”
朱棣哈哈一笑:“怕什么?我的曾孙子,从小就得练!瞻基小时候,我也是这么带大的,现在不照样是个能文能武的好太孙?”
众人听罢都笑了起来,屋内的气氛一时温馨融洽。
就在这时,朱棣忽然像是想起什么似的,眉头微微一皱,目光转向朱高炽,语气沉了几分:“老大,刚才说到哪儿了?哦对,山东白莲教的事……”
朱高炽无语,您还知道刚才事儿没说完呢?看见曾孙就把别的事儿都抛到脑后了。
“爹,您放心,儿子已经安排下去了,山东那边有瞻基和老三坐镇,绝不会让白莲教再有机会作乱。”
朱棣点点头,然后看着怀中的朱祁钧,又看了一眼朱高炽:“要不然……借你抱会儿?抱完赶紧回宫去,别耽误了政务。”
朱高炽闻言一愣,随即哭笑不得地拱手道:“爹,您这……儿子哪敢耽误您含饴弄孙啊。”
朱棣却已经把孩子往他怀里一塞:“少废话,让你抱就抱,抱完赶紧走,省的在这儿惦记着。你要是还想抱,让大孙再努努力,给你多生几个。嘶……哎?对了,太孙的重华宫里,那姓胡的侧妃,还有英国公家那姑娘,肚子还没动静?”
一边说,朱棣一边摇着头走到旁边坐下,小声嘀咕:“大孙这段时间是不是又不肯用功了?”
朱棣声音虽小,可张怜儿还是听见了,尤其是听到“不肯用功”这几个字,莫名羞了个脸红。
嗨,还不够用功啊,他出门儿前几天,都快给我折腾的散架了。
……
视线再回到山东这边儿,被某朱姓皇帝蛐蛐“不肯用功”的大明太孙,这会儿正带着于谦等人,在兖州卫所营地内视察。
兖州卫被白莲教渗透到这种程度,大明立国以来这也是头一次。
不过兖州卫还是有忠于大明的勇士的,这些人在兖州城破后,一边和曾经的袍泽血战,一边抵抗着白莲教徒的进攻,三百多人阵亡。这些人的尸骨已经被统一收殓起来,今天正好是他们的下葬之日。
这也是朱瞻基要来兖州卫所营地的原因。
兖州卫百户李忠明,他对得起这个名字,在发现攻入兖州的白莲教徒之后,带着麾下杀上城楼,和叛军以及白莲教徒血战,连斩七名叛贼,最后是抱着白莲教妖人跳的城墙。收殓他的遗骸的时候,众人发现他还死死抱着那个白莲教妖人,到死也没有松开。
小旗许三,袍泽们都说这家伙看着胆小,平时巡夜都不敢走在最前头,可被叛军围攻的时候,他拎着刀冲向敌人,没有半点犹豫,兵器被打落之后,硬生生的用牙齿咬破了一个叛军的喉咙,最后被乱刀砍死。
总旗王威、王猛两兄弟,阵亡于兵器库,阵亡之前手刃的叛军不下十数人。
普通军士陈兰,试图刺杀兖州卫指挥使赵康,被赵康亲卫发现后活捉,大骂不止,随后被赵康亲卫杀害。
如此勇烈之人,不胜枚举。
在兖州卫营地的演武扬上,剩余两千名兖州卫的将士,看着演武台上的朱瞻基,大声念出每一位阵亡者的姓名。
这些仍忠于大明的勇士们,此刻最担心的,便是朝廷会如何处置兖州卫。毕竟兖州卫出了这么大的叛乱,按照朝廷惯例,整个卫所都可能被裁撤问罪。
将士们屏息凝神,目光都聚焦在演武台上的大明太孙身上。
朱瞻基读完最后一个名字,缓缓合上名册。
“诸位将士。”太孙的声音不大,却让在扬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兖州卫出了叛逆,但兖州卫更出了忠烈。朝廷不会因几颗老鼠屎,就坏了一锅好汤。”
台下顿时骚动起来。有老兵已经红了眼眶,拳头攥得发白。
“蓝祥。”朱瞻基看向身后的山东都指挥使蓝祥,“马上重组兖州卫,阵亡将士追授三级,其子弟可袭职。活着的……”朱瞻基琢磨片刻,继续说道,“……还活着的,赏一年军饷。”
演武扬瞬间沸腾起来。
“至于兖州卫新任指挥使的人选……”朱瞻基盯着蓝祥,“你来提报合适的人选,优先从兖州卫中提拔。但是有一点……你要做好甄别,确保剩下的人全部都是忠于朝廷的。在你选出合适的人选之前,我从天策卫里选一个千户留在这里,暂代兖州卫指挥使之职。”
最后这句话,是朱瞻基压低了声音对蓝祥说的。
蓝祥郑重抱拳:“殿下放心!”
“好。”朱瞻基点点头,又看向于谦,“我要在兖州卫营地立一座碑,碑文由你来撰写,内容就是表彰那些为大明战死的兖州卫英烈。”
于谦上前一步:“臣,领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