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边镇防务

作品:《大明洪武:大嫂常氏,老婆徐妙云

    “正是。“和珅翻开账册,“这''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确实比老法子清楚多了。“


    两人就记账方法讨论了小半个时辰。临走时,和珅忽然问道:“孙大小姐可想过把这记账法推广到其他州县?“


    孙佩琪微微一怔:“这...民女一介女流...“


    “诶。“和珅摆摆手,“才学不分男女,这样吧,本官准备在府衙开设账房学堂,想请孙大小姐偶尔来讲几课,不知...“


    孙佩琪耳根微红,但声音很坚定:“民女愿效绵薄之力。“


    送走孙佩琪后,和珅立即召来王德顺:“去准备一下,三日后开设账房学堂。另外...“他压低声音,“给晋王殿下的密信准备好了吗?“


    王德顺点头:“已经按大人的意思写好了,重点说了水车推广的成效和孙家的功劳。“


    “再加上一条。“和珅眼中精光闪烁,“建议殿下奏请朝廷,允许太原试行''市舶司''制度,专管边贸税收。“


    王德顺倒吸一口凉气:“大人,这...“


    “放心。“和珅胸有成竹地笑了笑,“殿下明白其中的好处。对了,孙家二小姐最近在做什么?“


    “回大人,二小姐整日在书房研究那套测量工具,据说已经画出了新的水渠图纸。“


    和珅满意地捋须:“好,好。你去告诉孙老爷,本官明日要去看看新修的水渠,请他家的三位小姐同行。“


    次日清晨,太原城外的水渠工地上热火朝天。孙佩茵手持测量工具,正在指导工匠调整渠道路线。她今日为了方便行动,穿了一身男装,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倒像个清秀的少年书生。


    “这里要再挖深三寸。“她指着图纸上的某处,“否则水流到不了王家庄的田地。“


    和珅在一旁观察,暗暗点头。这孙二小姐不仅学识过人,指挥起工匠来也有模有样,丝毫不怯扬。


    “和大人。“孙佩茵发现了他,上前行礼,“民女正想请教,这段水渠若是改用石砌,虽然造价高些,但长远来看...“


    和珅仔细听完她的分析,忽然问道:“二小姐可算过,石砌比土渠能多用多少年?每年均摊下来,成本相差几何?“


    孙佩茵不假思索:“石渠至少能用三十年,土渠每五年就要大修一次。算下来,石渠每年均摊成本反而低两成。“


    “好!“和珅抚掌,“就按二小姐说的办。本官这就批条子,拨专款购石料。“


    午间歇息时,孙佩雯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和大人!我想到个法子,可以在水渠上装个小水轮,带动碾米机!“


    和珅饶有兴趣地问:“三小姐详细说说?“


    小姑娘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眼睛里闪着灵动的光芒。和珅听完,正色道:“三小姐这主意妙极。本官拨二十两银子,让你试制一个模型如何?“


    孙佩雯惊喜地睁大眼睛:“真的吗?谢谢和大人!“她转身就跑,“我这就去画图样!“


    看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和珅对身边的孙佩琪说:“孙大小姐,你们三姐妹可真是...各有所长啊。“


    孙佩琪抿嘴一笑:“大人过奖了。我们不过是尽己所能,帮殿下和大人分忧罢了。“


    回城路上,和珅的轿子经过新开的集市。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他掀开轿帘,看到几个胡商正在选购茶叶,忽然灵光一闪。


    “停轿。“他吩咐道,“去把市舶司的主事叫来。“


    当晚,和珅在书房奋笔疾书。他先给朱棡写了密信,详细汇报了水渠工程的进展和孙家姐妹的贡献。接着又起草了一份《市舶司管理细则》,将边贸税收的各个环节安排得明明白白。


    “德顺。“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你说,这做官和做生意,有何不同?“


    王德顺正在磨墨,闻言一愣:“这个...做官要清廉,做生意要赚钱?“


    和珅哈哈大笑:“错!做官和做生意,都要懂得''取之有道''四个字。“


    他指了指桌上的账册,“你看,税收就像做买卖,税轻了,朝廷吃亏;税重了,商人跑了。要恰到好处,让商人有钱赚,朝廷有税收,百姓得实惠...“


    王德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五更时分,太原府衙的书房内仍亮着灯。和珅披着件单衣,正在灯下细读一封密信。信纸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正是晋王朱棡的亲笔。烛火摇曳间,和珅的眉头渐渐蹙起,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叩击。


    “大人,可是殿下有要紧事?“王德顺端着热茶进来,小心翼翼地问道。


    和珅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它慢慢化为灰烬:“去把李守备请来,就说本官有要事相商。“


    待王德顺退下,和珅起身走到窗前。东方已现出鱼肚白,太原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他深吸一口气,心中盘算着朱棡信中的命令——要在不惊动各方的情况下,逐步替换太原驻军。


    “难啊...“他轻声自语,手指摩挲着腰间的玉佩,“不过...倒也不是没有办法。“


    辰时三刻,太原守备李岩匆匆赶到府衙。这位四十出头的武将身材魁梧,脸上带着几分倦色,显然刚从军营巡视回来。


    “和大人急召,不知有何要事?“李岩抱拳行礼,声音洪亮。


    和珅笑容可掬地请他入座:“李守备辛苦了。本官听闻边关近来不太平,想问问太原驻军的操练情况。“


    李岩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诧异:“回大人话,末将每日亲自督操,将士们弓马娴熟...“


    “本官自然信得过李守备。“和珅打断他,从案头取出一份公文,“只是朝廷新下了钧旨,要加强边镇防务,这是兵部的调令,太原驻军要抽调三成精锐增援大同。“


    李岩接过公文,仔细查看后脸色微变:“这...太原防务本就吃紧,若再抽调...“


    和珅叹了口气,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推过去:“本官也知道李守备的难处。这样吧,你先按令调兵,缺额本官自会想办法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