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抽调城防军!

作品:《大明洪武:大嫂常氏,老婆徐妙云

    送走李岩后,和珅立即修书一封,派心腹送往雁门关。信中只有寥寥数语:“太原缺员,可遣可靠子弟补之。“


    三日后,一支商队缓缓驶入太原城。领队的是个精瘦汉子,自称姓周,带着二十多辆大车,满载着漠南的毛皮和药材。和珅在府衙亲自接见了这位“周掌柜“。


    “草民参见和大人。“周姓汉子行礼时,右手在胸前做了个奇怪的手势。


    和珅眼中精光一闪,随即恢复如常:“周掌柜远道而来辛苦了。听闻你带来的都是上等货色?“


    “托大人的福。“周掌柜恭敬道,“草民这次还带了三十多个伙计,都是精壮后生,干活一把好手。“


    和珅满意地点头:“正好城西货栈缺人手,就让他们暂时在那里安顿吧。“


    当夜,和珅秘密召见周掌柜。烛光下,这位商贾褪去了白天的谦卑,腰板挺得笔直:“禀大人,属下奉晋王殿下之命,带了三十二名精锐前来。都是跟着殿下在漠北打过仗的老兵,绝对可靠。“


    和珅仔细查看了朱棡的密信和调兵符印,这才放心:“你们先在货栈安顿,等李守备调兵后,本官会安排你们补入军营。“


    接下来的半个月,和珅以“加强城防“为由,陆续招募了几批“民壮“。这些精壮汉子个个身手矫健,纪律严明,很快就成了太原驻军的骨干力量。而原来的军官们,则被各种理由调往他处——有的升迁,有的回乡探亲,还有的被派去押送粮草。


    这一日,和珅正在校扬观看新兵操练,李岩匆匆赶来:“和大人,这批新募的民壮也太...“


    “怎么了?“和珅头也不回,“本官看他们操练得很像样啊。“


    李岩擦了擦额头的汗:“不是...是太像样了。这些人的战阵配合,比正规军还娴熟...“


    和珅终于转过身,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笑:“李守备,你今年四十有三了吧?家中老母可还安康?“


    李岩一愣:“家母...今年六十有六了...“


    “本官记得你在老家还有百亩良田?“和珅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兵部刚下了调令,升你为大同副总兵。路途虽远了些,但离老家近,也好照应高堂。“


    李岩接过调令,双手微微发抖。他抬头看向校扬上那些训练有素的“新兵“,又看看和珅似笑非笑的表情,突然明白了什么。


    “末将...谢大人栽培!“他单膝跪地,声音有些发颤。


    和珅亲手扶起他:“李守备是聪明人。记住,今日之事...“


    “末将什么都不知道。“李岩立刻接口,“只知道奉令调任。“


    送走李岩后,和珅立即着手安排自己人接任守备一职。他特意选了位在军中颇有威望的老将——周掌柜,如今该称周守备了。


    交接仪式上,和珅当着众将士的面,将守备大印郑重交给周守备:“周将军久经沙扬,必能保太原平安。“


    周守备肃然行礼:“末将定不负大人所托!“


    当晚,和珅在书房仔细核对着名单。太原驻军共三千二百人,如今已有六成换成了朱棡的亲信。剩下的也多是无关紧要的辅兵。他满意地点点头,提笔给朱棡写密信:


    “禀殿下,太原驻军已按计划更替完毕。新任守备周勇乃昔日雁门关旧部,绝对可靠。其余将校亦皆心腹...“


    写到一半,他突然停下笔,侧耳倾听。窗外似乎有轻微的响动。和珅不动声色地收起密信,从抽屉里取出一本账册,假装在核对账目。


    “大人。“王德顺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孙家派人送来了这个月的商税账本。“


    和珅松了口气:“拿进来吧。“


    王德顺推门而入,将一摞账册放在桌上,同时压低声音道:“刚收到消息,朝廷派了巡按御史,三日后到太原。“


    和珅眼皮一跳:“可知道来的是谁?“


    “姓杨,名清,听说是个铁面无私的主儿...“


    和珅沉思片刻,忽然笑了:“来得正好。本官正愁没机会展示太原驻军的''新气象''呢。“


    次日一早,和珅就召集众将议事。他特意让周守备安排了一扬操演,要求“务必让御史大人看到太原将士的英姿“。


    三日后,巡按御史杨清的车驾抵达太原。这位四十出头的文官面容清癯,目光如炬。和珅带着一众官员在城门相迎。


    “下官参见杨大人。“


    杨清淡淡地回礼:“和大人不必多礼。本官奉旨巡查边镇,还望和大人行个方便。“


    “应该的,应该的。“和珅笑容可掬,“下官已备下薄酒,为大人接风...“


    “不必了。“杨清打断他,“本官先去军营看看。“


    校扬上,太原驻军正在进行操演。三千将士阵列整齐,弓马娴熟,引得杨清频频点头。特别是看到士兵们使用的几种新式兵器后,这位铁面御史也不禁动容:


    “这些兵器...“


    “回大人,“周守备上前一步,“这是按晋王殿下设计的图样打造的,比旧式兵器更利于实战。“


    杨清仔细查看后赞叹道:“晋王殿下果然深谙兵事。“他转向和珅,“和大人将太原治理得不错啊。“


    和珅谦虚地笑笑:“都是殿下指导有方,将士们用命。“


    当晚的接风宴上,杨清的态度明显和缓了许多。酒过三巡,他甚至主动问起太原新政的情况。和珅趁机详细介绍了水车推广、商税改革等举措,听得杨清连连点头。


    “和大人,“宴席散后,杨清难得地露出笑容,“本官明日就启程回京,定当向皇上如实禀报太原的政绩。“


    送走杨清后,王德顺忍不住问道:“大人,这位杨御史怎么突然这么好说话?“


    和珅笑而不答,只是吩咐道:“去准备一份厚礼,明日随本官去军营犒赏将士。“


    原来,那些“新式兵器“正是朱棡特意命人打造的,为的就是在朝廷来人时展示太原驻军的“与众不同“。而杨清此人最重实务,见到如此精良的军备,自然对和珅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