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孙家三才女
作品:《大明洪武:大嫂常氏,老婆徐妙云》 和珅在屋里来回踱步,忽然停下脚步:“立刻派人去追,务必在他们到达漠北前截住!“他眼中寒光闪烁,“另外,把那个受贿的守将给我拿下!“
三日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太原:孙茂因“私贩军械“的罪名被拿下,孙家产业全部查封。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孙茂罪有应得,也有人感叹一个大家族就这么倒了。
府衙大牢里,和珅亲自提审孙茂。昔日风光无限的孙老爷如今蓬头垢面,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孙茂,你可知罪?“和珅的声音冷得像冰。
孙茂抬起头,眼中满是怨毒:“和珅!你别得意!朝中自有人...“
“啪!“和珅一拍惊堂木,打断了他的话:“本官最后给你一次机会,供出同谋,或可免你一死。“
孙茂张了张嘴,最终颓然低下头,一言不发。
当夜,和珅在灯下写密信向朱棡汇报此事。
写到一半,他忽然停笔,望向窗外的明月,轻声叹道:“这银子啊...该赚的赚,不该碰的,碰不得...“
晨光微熹时分,太原府衙的议事厅内已是一片肃穆。
和珅端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堂下站着十余名官员,个个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诸位。"和珅终于开口,声音不疾不徐,"孙茂一案,想必大家都听说了。"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在守备将军李岩身上多停留了一瞬,李岩的额头立刻沁出细密的汗珠,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袍下摆。
"本官今日召集诸位,是要宣布几件事。"和珅从袖中取出一份公文,"第一,即日起,太原各城门、关隘的守将全部轮换;第二,所有商队出关必须持有府衙签发的通关文牒;第三..."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凡涉及铁器、粮食等军需物资的交易,必须经本官亲自核准。"
堂下顿时响起一片低声议论。一个年长的官员忍不住上前一步:"大人,这...是否太过严苛?商路刚通,若管制太严,恐怕..."
和珅微微一笑:"张主事多虑了。严管是为了长治久安。"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诸位放心,正当生意照做不误,该赚的银子一分不会少。"
待众官员退下后,王德顺快步走进来:"大人,晋王殿下派人来了。"
和珅眼睛一亮:"快请!"
来人是朱棡的亲卫统领赵虎,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他抱拳行礼:"和大人,殿下命我送来密信。"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
和珅接过锦囊,指尖触到里面的物件时微微一怔。他小心取出,竟是一枚精致的玉佩,上面刻着"慎独"二字。
"殿下说..."赵虎压低声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和珅的手微微一颤,随即郑重地将玉佩系在腰间:"请转告殿下,臣必谨记教诲。"
送走赵虎后,和珅独自在书房沉思良久。忽然,他拍案而起:"王德顺!备轿,去城南粮仓!"
城南粮仓外,早已排起长队。见和珅的轿子到来,百姓们纷纷跪地行礼。和珅走下轿子,扶起一位白发老妪:"老人家不必多礼,今日粮价如何?"
老妪颤巍巍地回答:"回大人话,一斗米只要三十文,比上月又降了五文。"
和珅满意地点头,转身对粮仓管事道:"从今日起,再降五文。另外,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多发半斗米。"
管事惊讶地张大嘴:"大人,这...咱们的存粮..."
"照做便是。"和珅摆摆手,又对围观的百姓高声道,"诸位乡亲放心,只要我和珅在太原一日,就断不会让百姓饿肚子!"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几个孩童兴奋地绕着和珅转圈,被他笑着摸了摸头。
回府路上,王德顺忍不住问道:"大人,咱们这样降价放粮,利润..."
和珅掀开轿帘,望着街边熙熙攘攘的商铺:"德顺啊,你看见那些铺子了吗?百姓有了余钱,自然会买东西。商铺生意好了,税收就多了..."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这可比直接赚那点粮钱划算多了。"
三日后,太原城迎来了一扬盛大的集市。来自漠南的商队带来了毛皮、药材,中原的商贾则摆出了丝绸、瓷器。和珅穿着便服在集市上巡视,不时停下来与商贩攀谈。
"这位老爷,看看上好的貂皮?"一个蒙古商人热情地招呼道。
和珅拿起一块貂皮细细查看:"成色不错。怎么卖?"
"只要五两银子!"商人伸出五个手指,"若是老爷要的多,还能便宜。"
和珅正要还价,忽听身后传来一阵骚动。转身看去,只见一队官兵押着几个囚犯正往府衙方向走去。围观的百姓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那不是孙家的管家吗?"
"听说他们私贩铁器给蒙古人..."
"该!这种卖国求荣的奸商就该杀头!"
和珅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转身对蒙古商人道:"这些貂皮我全要了。另外,帮我给你们的首领带个话——正经生意,我太原欢迎;若是动了不该动的心思..."他拍了拍腰间的玉佩,"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商人脸色变了变,连忙点头哈腰:"大人放心,我们都是老实生意人..."
夕阳西下时,和珅站在城楼上,望着满载而归的商队陆续出城。王德顺捧着账本兴冲冲地跑来:"大人,今日税收比上月多了三成!"
和珅接过账本翻了翻,满意地点点头:"传我的话,从明日起,在城东再开一个集市,专门交易农具和日用品。"
"大人英明!"王德顺由衷赞叹,随即又压低声音,"不过...朝中有人弹劾大人''与民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