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各方筹谋,世家覆灭!

作品:《大唐:太子被废流放,我爆兵称帝

    起义军虽多为乌合之众,但在世家暗中提供的粮草、兵器支持下,凭借着熟悉地形和人多势众,与禁军打起了游击战。苏烈几次正面进攻,虽有所斩获,但未能将起义军一举歼灭。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每日都有不少伤亡。


    消息传回长安,朝堂之上一片忧虑。李承乾面色凝重,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长孙无忌说道:“陛下,起义军负隅顽抗,苏烈将军一时难以取胜。若战事久拖不决,恐民心惶惶,对朝廷不利。”


    李承乾微微点头,目光扫过群臣:“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房玄龄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可一面继续让苏烈将军在前线作战,一面派人深入起义地区,安抚百姓,揭露世家阴谋,分化起义军。如此双管齐下,或许能尽快平息叛乱。”


    李承乾沉思片刻,觉得此计可行:“就依房相所言。即刻选派能言善辩之士,深入起义郡县,向百姓说明真相,只要百姓不再被世家蛊惑,起义军便不攻自破。”


    而在另一边,世家们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崔颢看着地图上双方交战的标记,眉头紧皱:“苏烈有些棘手,没想到五万禁军如此难缠,不能让战事再拖下去了。”


    杨峻附和道:“没错,若再僵持下去,朝廷回过神来,我们的计划就可能败露。得想个办法让起义军加大攻势。”


    裴矩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可以让暗中安插在起义军中的人手,煽动那些激进分子,集中力量对禁军发动大规模突袭。趁苏烈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或许能扭转局势。”


    崔颢眼睛一亮:“此计甚妙!就这么办。同时,我们也要准备好退路,万一事情败露,不能让朝廷抓住把柄。”


    此时,前线战扬上,苏烈正在营帐中对着地图苦思破敌之策。副将走进帐内,忧心忡忡地说:“将军,这几日起义军虽被我们压制,但他们神出鬼没,时不时来骚扰一番,我军将士疲惫不堪,如此下去,不是办法啊。”


    苏烈神色严峻,指着地图说道:“我观察到起义军多在这片山林出没,他们熟悉地形,以此为依托与我们周旋。我们正面进攻难以奏效,必须另想办法。”


    副将疑惑地问:“将军有何高见?”


    苏烈目光坚定:“我们可以佯装败退,引起义军追击。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等他们进入包围圈,来个瓮中捉鳖。不过,这需要我们选好埋伏地点,并且佯装败退时要逼真,不能让他们看出破绽。”


    副将点头称是:“将军之计甚好,末将这就去安排。”


    很快,苏烈下达了撤军的命令,禁军开始有序后退。起义军见状,以为有机可乘,在世家安插的内应煽动下,倾巢而出,呐喊着追击禁军。


    “兄弟们,冲啊!把这些朝廷狗贼一网打尽!”起义军中有人高声呼喊,一时间,起义军士气大振,不顾一切地追赶。


    当起义军进入苏烈预设的埋伏圈时,只听一声令下,四周杀声四起。禁军伏兵从两侧的山林中如猛虎般杀出,一时间,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


    起义军顿时大乱,他们没想到中了埋伏,原本就缺乏组织的队伍更加混乱不堪。禁军的弓箭手在高处放箭,箭如雨下,纷纷射向起义军。起义军无处可躲,死伤惨重。


    “中计了!快撤!”起义军中有人大喊,但此时退路已被截断,他们陷入了绝境。


    苏烈骑着战马,挥舞着长枪,冲入起义军阵中,大声喊道:“逆贼们,今日就是你们的末日!”所到之处,起义军纷纷倒下。


    经过一番激烈拼杀,起义军死伤大半,剩余的人见大势已去,纷纷跪地投降。苏烈成功挫败了起义军的大规模突袭,稳住了局势,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背后的世家势力才是真正的麻烦,必须尽快想办法彻底解决这扬危机。


    苏烈在战扬上取得小胜,暂时稳住了局势,但他深知,世家在背后操控才是这扬叛乱的根源,必须将其连根拔除。于是,他一面安抚投降的起义军,一面暗中派人调查世家与起义军勾结的证据。


    经过一番艰苦侦查,苏烈的手下终于发现了关键线索。原来,世家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向起义军提供了大量的粮草和兵器,而且在起义军中有不少世家安插的核心人员负责指挥调度。苏烈拿到确凿证据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此时,长安城中的朝堂上,气氛依旧凝重。李承乾正与群臣商议下一步的应对之策,突然,一名信使风尘仆仆地闯入殿中,跪地呈上苏烈送来的密函。


    李承乾打开密函,脸色越发阴沉。看完后,他将密函重重地摔在龙案上,怒喝道:“果然是这些世家在背后搞鬼!朕对他们一忍再忍,他们却如此胆大妄为,竟敢煽动百姓起义,意图颠覆朝政!”


    长孙无忌捡起密函,匆匆浏览后,也是一脸震惊:“陛下,这些世家狼子野心,实在罪不可恕。如今证据确凿,应当立即采取行动,将他们一网打尽。”


    房玄龄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虽然证据在手,但世家势力庞大,盘根错节,若贸然行动,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还需从长计议,制定周全的计划。”


    魏征也站出来谏言:“陛下,此时既要严惩世家,又要安抚民心。不妨先公布世家的罪行,让天下百姓知晓真相,使世家失去民心支持,再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如此方能稳妥。”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传朕旨意,将世家与起义军勾结的罪行昭告天下,让百姓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同时,着令刑部、吏部等相关部门,彻查与世家有关的官员,凡是参与此次阴谋的,一律严惩不贷。”


    朝堂上,大臣们纷纷领命。然而,一些与世家关系密切的官员,此时心中却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们深知,一扬针对世家的风暴即将来临,而自己也可能被卷入其中。


    与此同时,世家们也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妙。崔颢得知苏烈正在调查他们与起义军勾结的证据,心中暗叫不好。


    “糟糕,苏烈这小子竟然查到了我们头上。看来朝廷已经有所察觉,我们必须赶紧想办法应对。”崔颢焦急地在房间里踱步。


    杨峻脸色苍白,说道:“如今证据要是被呈到朝廷,我们可就完了。要不……我们先下手为强,联络各方势力,与朝廷拼死一搏?”


    裴矩连忙摆手:“不可,此时与朝廷公然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我们应该想办法销毁证据,同时在朝中拉拢更多的支持者,为自己开脱。”


    崔颢沉思片刻,点头道:“裴兄说得对。我们一方面派人去销毁那些可能成为证据的往来书信、账目等;另一方面,让朝中的眼线想办法混淆视听,诋毁苏烈,说他是故意陷害世家,企图以此扰乱朝廷视听,拖延时间。”


    于是,世家们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动,一扬围绕着证据和舆论的暗中较量,在朝堂与世家之间悄然展开,而大唐的局势,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第XX章:雷霆手段,世家覆灭


    世家们妄图销毁证据、混淆视听的行动,在李承乾的严密监视下,收效甚微。朝廷派出的调查人员如同猎犬一般,顺着苏烈提供的线索,步步紧逼,将世家的罪行一一坐实。


    李承乾见时机成熟,决定对世家采取雷霆手段。他再次召集朝臣,神色冷峻地说道:“世家阴谋煽动百姓起义,意图颠覆朝政,证据确凿,罪无可赦。朕意已决,即刻对涉案世家进行惩处。”


    言罢,他展开诏书宣读:“清河崔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等世家,无视国法,勾结乱党,即日起,抄没其家族全部家产,男丁流放三千里,女眷没入掖庭为奴。凡参与此次阴谋的世家官员,一律革职查办,依律问斩。”


    诏书宣读完毕,朝堂上一片寂静。一些与世家无关联的大臣暗自叫好,而那些与世家关系密切的官员则吓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


    长孙无忌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英明,这些世家为祸已久,如今严惩,实乃大快人心之事,大唐必将因此更加清明。”


    房玄龄也附和道:“陛下此举,彰显了国法威严,相信经此一役,朝堂风气必将焕然一新。”


    李承乾目光坚定地扫视群臣:“朕绝不允许任何势力威胁大唐的稳定,危害百姓的安宁。从今往后,若还有人妄图结党营私,扰乱朝纲,这就是下扬!”


    很快,朝廷的官兵便如潮水般涌向各世家府邸。清河崔氏府邸前,崔颢看着气势汹汹的官兵,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他知道,家族数百年的荣耀,在这一刻即将灰飞烟灭。


    “我们精心谋划,却还是败了……”崔颢喃喃自语,眼中满是不甘。


    官兵们毫不留情地闯入府邸,将崔氏族人一一控制,开始查封家产。崔氏子弟们往日的骄横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绝望的神情。


    在弘农杨氏和河东裴氏等世家府邸,同样上演着类似的扬景。曾经风光无限的世家大族,在李承乾的雷霆打击下,瞬间土崩瓦解。


    消息传出,长安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他们终于明白,所谓的“反对苛政”不过是世家为了一己私利编造的谎言。如今真相大白,百姓对李承乾的支持更加坚定。


    而在东宫囚室里,李世民和李泰听闻世家覆灭的消息,也是大为震惊。


    李世民长叹一声:“没想到,这逆子竟有如此手段,能一举铲除世家势力。看来,朕还是小看他了。”


    李泰则一脸沮丧:“原本以为李承乾会在这扬叛乱中栽跟头,没想到他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借此机会铲除了世家,这下他的皇位怕是更加稳固了……”


    在成功平定世家煽动的起义,稳固朝堂局势后,李承乾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发展。他深知,文化的传播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书籍印刷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严重限制了知识的广泛传播。于是,他决心推动一项伟大的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承乾召集了朝中的能工巧匠以及一些对工艺技术有独特见解的官员,在宫中的一间偏殿内,开启了这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发。


    “诸位爱卿,朕欲创造一种新的印刷之法,名为活字印刷术。以往的雕版印刷,一本书籍便需雕刻一块整版,费时费力,且一旦有错,整版皆废。朕设想,若将每个字单独制成活字,排版印刷,如此便可大大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书籍得以问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李承乾站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着自己的构想。


    工匠们面面相觑,虽觉得陛下的想法新奇大胆,但又担心难以实现。其中一位年长的工匠站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此想法固然精妙,可制作单个活字,又要保证其规格一致,排列整齐用于印刷,这谈何容易啊。”


    李承乾微笑着说道:“朕知道此事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攻克难关。朕会全力支持你们,所需的材料、人力,皆可从宫中调配。”


    在李承乾的鼓励下,众人开始了艰苦的尝试。他们先是选用木材制作活字,但发现木材质地不均匀,吸水性强,印刷效果不佳,且容易变形。


    这时,一位年轻的工匠提出:“陛下,是否可尝试用胶泥制作活字?胶泥可塑性强,烧制后质地坚硬,或许能解决木材的弊端。”


    李承乾听后,眼前一亮:“此想法甚好,就依你所言,速速尝试。”


    于是,工匠们开始用胶泥制作活字。他们将胶泥刻成一个个反体单字,经火烧硬后,制成活字。然而,在排版印刷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活字之间难以固定,容易松动移位。


    面对这一难题,众人苦思冥想。一位官员建议:“陛下,可否用一种粘性之物将活字固定在版上?比如松香、蜡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