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重用寒门,世家发难!
作品:《大唐:太子被废流放,我爆兵称帝》 长孙无忌率先出列,他眉头微皱,拱手道:“陛下,革新朝政乃大事,需从长计议。如今贸然行事,恐引发朝堂动荡,还望陛下三思。”
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目光坚定:“长孙大人,朕深知此事重大,但大唐如今弊病丛生,若不及时整治,后患无穷。往日一些官员结党营私、贪腐成风,已严重危及国本,朕意已决,必须即刻行动。”
房玄龄也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整顿吏治确有必要,可新的选官制度关乎众多,骤然推行,恐难以服众。且寒门子弟虽有才华,但缺乏历练,骤然委以重任,是否过于草率?”
李承乾微微一笑,说道:“房相,朕明白你的顾虑。然乱世用重典,如今正是需要大胆革新之时。新的选官制度虽有挑战,但朕相信,只要秉持公正,定能选拔出真正的贤才。至于寒门子弟,他们虽缺历练,但胜在有朝气、有抱负,加以培养,必能为大唐效力。”
这时,程咬金粗着嗓子喊道:“陛下,老程不懂那些弯弯绕绕,可老程知道,陛下说咋办,咱就咋办!那些贪官污吏,早就该收拾了!”
李承乾赞赏地看了程咬金一眼:“程将军果然快人快语。不过此次整顿,不仅针对贪腐,还涉及朝堂权力结构。朕欲削弱部分世家大族过度集中的权力,以保朝堂平衡。”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魏征赶忙出列,神色严肃:“陛下,世家大族在大唐根基深厚,此举恐怕会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导致朝堂动荡,还望陛下权衡利弊。”
李承乾看着魏征,诚恳地说道:“魏公,朕深知此举艰难,但世家权力过大,已影响朝政公正。朕并非要打压世家,而是希望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共同为大唐谋福祉。朕相信,只要处置得当,必能平稳过渡。”
尽管李承乾耐心解释,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等人依旧面露忧色,对李承乾的改革举措心存抗拒。但李承乾心意已决,当即下令将那些贪腐官员的名单公布,即刻革职查办。
随着一批贪官被迅速清理出朝堂,长安城百姓拍手称快,新的选官制度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行。李承乾亲自选拔的如苏烈这般出身低微却才华出众之人,开始在各个职位上崭露头角。
几日之后,朝堂上,长孙无忌再次进言:“陛下,近日观察,新的选官制度下,新晋官员确实颇有干劲,办事也有效率。只是世家那边……”
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说道:“长孙大人,世家那边朕已派人安抚沟通。只要他们遵守国法,不干预朝政,朕自然不会为难。”
房玄龄也跟着说道:“陛下,寒门出身的苏烈在禁军统领之位上,将防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可见陛下用人之明。老臣之前有所顾虑,如今看来,陛下的决策是正确的。”
李承乾微笑着点头:“房相能看到这些,朕深感欣慰。大唐要发展,就不能因循守旧。”
魏征也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经过这些时日,老臣看到了陛下革新的决心与智慧。如今朝堂风气渐正,老臣愿全力支持陛下,共同开创大唐盛世。”
李承乾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群臣:“有诸位爱卿的支持,朕信心倍增。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大唐的繁荣努力!”
在东宫的囚室之中,李世民听闻了李承乾大刀阔斧整顿朝堂的诸多举措,不禁冷哼一声。他在狭小的室内来回踱步,对身旁同样被囚的李泰说道:“哼,这逆子,如此行事太过莽撞。他这般毫不留情地得罪世家大族,迟早要出大事。”
李泰赶忙点头称是,附和道:“父皇所言极是。世家在大唐根基深厚,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李承乾如此激进,怕是要自食恶果。想当初,父皇您稳扎稳打,平衡各方势力,那才是正确之举。李承乾还是太幼稚,根本不懂治国理政的精髓。”
李世民微微眯起眼睛,回忆起往昔,说道:“朕在位时,对世家大族恩威并施,既利用他们的势力稳固朝堂,又时刻警惕他们权力膨胀。而李承乾倒好,一上位就如此强硬地削弱世家权力,这不是把世家往对立面推吗?一旦世家联合起来反抗,他如何应对?”
李泰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神情,说道:“是啊,李承乾此举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欠缺考虑。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相互制衡才能长治久安。他这般打破平衡,大唐恐怕又要陷入动荡了。”
李世民微微皱眉,继续说道:“还有他那所谓的新选官制度,大量启用寒门子弟。这些人虽有才华,但根基浅薄,在朝堂上毫无根基,如何能与世家抗衡?又怎能真正撑起大唐的江山?”
李泰连忙应和:“父皇说得太对了。那些寒门子弟骤然得势,难免会得意忘形,而且缺乏人脉和经验,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朝堂局势。李承乾这是在拿大唐的未来冒险啊。”
然而,李世民和李泰在囚室中的这番点评与打击,并未影响李承乾改革的步伐。朝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制度的优势愈发明显。那些通过新选官制度上位的寒门官员,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与干劲,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不少成绩。
世家大族虽然一开始对李承乾的举措极为不满,但在李承乾恩威并施的策略下,也逐渐收敛。李承乾一面强硬地打压那些妄图反抗的世家势力,一面又给予配合的世家一定的利益和地位,引导他们与新的朝堂秩序相融合。
朝堂风气焕然一新,政务处理更加高效,百姓生活也逐渐安定。长安城中,百姓对李承乾的赞誉之声越来越多。
在长安城一处奢华却隐蔽的深宅大院中,气氛凝重而诡谲。世家大族的几位核心人物齐聚一堂,为首的正是清河崔氏家主崔颢,他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阴鸷。身旁坐着弘农杨氏家主杨峻、河东裴氏家主裴矩,以及其他几个世家的代表。
崔颢轻轻敲打着桌面,率先打破沉默:“李承乾这小子上台后,推行的新政严重损害了我们世家的利益,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权势和根基都将不保。”
杨峻眉头紧皱,附和道:“不错,他削弱我们的权力,大量启用寒门子弟,完全不把我们世家放在眼里。必须想个办法,让他知道我们的厉害。”
裴矩轻抚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直接与他正面抗衡恐怕不妥,李承乾如今手握大权,又有一批效忠于他的臣子。我们得另辟蹊径。”
崔颢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压低声音说道:“我有一计,煽动百姓起义。如今民间对新政或多或少有些不满,我们只需稍加引导,让他们打着反对苛政的旗号闹事,李承乾必定会派兵镇压。到时候,民怨沸腾,他这个皇帝就不好当了。”
杨峻面露犹豫:“这……若是事情闹大,无法收扬,朝廷追究起来,我们恐怕也难辞其咎。”
崔颢冷笑一声:“怕什么?只要我们做得隐蔽,不留下把柄,即便朝廷怀疑,也拿我们没办法。而且,我们在朝中也安插了人手,能及时掌握消息,见机行事。”
裴矩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可行,但要小心行事。我们可以先在长安城周边的郡县动手,那里离京城近,影响力大,且便于我们暗中操控。”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崔颢接着说道:“那就这么定了。杨兄,你负责安排人手去煽动百姓,制造舆论,让他们觉得是朝廷的新政让他们活不下去了;裴兄,你动用家族在地方的关系,为起义军提供一些粮草和兵器,但千万不能让人发现;我则联系朝中的眼线,随时掌握李承乾的动向。”
杨峻和裴矩齐声应道:“好!”
崔颢站起身来,目光凶狠:“李承乾,这只是个开始,看你这次如何应对。若不乖乖恢复我们世家的权势,有你好看的!”
一扬针对李承乾的阴谋,就这样在世家大族的密谋中悄然展开。而此时,远在朝堂之上的李承乾,尚不知一扬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降临……
第XX章:义军突起,朝堂惊变
数日后,长安城周边郡县果然如世家所谋,百姓在煽动下纷纷起义。他们打着“反对苛政,还我民生”的旗号,成群结队地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颇具规模的势力。起义军一路烧杀抢掠,原本安宁的郡县陷入一片混乱,百姓们四处奔逃,苦不堪言。
消息迅速传入长安城,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李承乾正在与群臣商议新的水利工程计划,听到奏报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道:“这些刁民,竟敢公然造反!到底是怎么回事?”
长孙无忌出列,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据前方传来的消息,这些起义军声称是不满新政,可其中恐怕另有隐情。短短几日,多个郡县同时爆发起义,且来势汹汹,不像是普通的民乱。”
房玄龄也忧心忡忡地补充道:“陛下,此事颇为蹊跷,很可能是有人在背后蓄意煽动。”
李承乾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不管背后是谁在搞鬼,都不能任由这些乱军胡作非为。传朕旨意,命苏烈率五万禁军,即刻前往平乱。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平息叛乱,安抚百姓,同时查明背后主谋。”
苏烈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说罢,起身领命而去。
看着苏烈离去的背影,李承乾转头对群臣说道:“诸位爱卿,此次起义来势汹汹,背后势力不容小觑。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一边派兵镇压,一边暗中调查,揪出幕后黑手。”
魏征站出来,谏言道:“陛下,在镇压的同时,也需反思新政是否真的给百姓带来了困扰。若能及时调整,安抚民心,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承乾微微点头:“魏公所言极是。朕推行新政,本意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为百姓谋福祉。若其中存在不足,朕自会改正。但对于那些妄图借此机会扰乱朝纲、谋取私利的人,朕绝不姑息!”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压抑。而在长安城之外,苏烈率领的五万禁军正火速赶往起义之地。
在东宫那略显昏暗的囚室中,李世民与李泰听闻了长安城周边郡县百姓起义的消息。李世民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脸上浮现出一抹得意的神色,忍不住冷哼一声。
“哼,我就知道,李承乾如此激进地削弱世家权力,必定会招来大祸。那些世家大族在大唐根基深厚,岂会坐以待毙?如今煽动百姓起义,就是给他的一个下马威。”李世民一边踱步,一边说道,眼中满是“不出我所料”的神情。
李泰赶忙在一旁附和,讨好地说道:“父皇真是料事如神啊!李承乾自恃有几分本事,不听您的教诲,贸然行事,这下可尝到苦头了。您当初治理天下时,对世家恩威并施,那才是高明之举,他却全然不顾,落得这般田地也是咎由自取。”
李世民停下脚步,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回忆往昔自己的统治策略,缓缓说道:“朕在位时,深知世家的力量不可小觑,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各方势力的平衡。既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势和地位,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又时刻警惕,防止他们坐大。李承乾倒好,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打破这种平衡,把世家逼到了绝路,他们自然要奋起反击。”
李泰忙不迭地点头,脸上带着谄媚的笑:“父皇说得太对了。李承乾这小子,太过自负,以为凭他的几道政令就能掌控全局,却不知这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次起义,恐怕只是个开始,后面有他头疼的呢。”
李世民神色有些复杂,既有对李承乾不听自己之言的埋怨,又似乎带着一丝幸灾乐祸:“他若此时知道后悔,或许还来得及。但以他的性子,怕是不会轻易低头。只可惜了这大好的大唐江山,又要陷入动荡之中了。”
李泰眼珠子一转,接着说道:“父皇,您说李承乾这次能平定叛乱吗?要是他搞不定,说不定……”李泰没有把话说完,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期待。
李世民瞥了李泰一眼,说道:“苏烈倒是有些本事,可起义军背后有世家支持,局势复杂。李承乾若不能妥善处理,不仅叛乱难平,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至于之后会怎样,且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