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寒门科举,震惊李世民
作品:《大唐:太子被废流放,我爆兵称帝》 在长安城的一处寒门聚居区,有个名叫张生的年轻学子,家中贫困,却一直怀揣着读书考取功名的梦想。以往,他只能靠向富贵人家借阅书籍,小心翼翼地抄录,抄书的纸张都是反复使用,破旧不堪。
如今,活字印刷的书籍大量涌入市扬,价格亲民。张生拿着攒了许久的几文钱,兴奋地跑到书肆。他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终于,我也能买得起书了!”他颤抖着双手,挑选了一本梦寐以求的《论语集注》,如获至宝般捧在怀里。
回到家中,张生迫不及待地翻开新书,那清晰的字体、整洁的书页,让他爱不释手。他激动地对母亲说:“娘,您看,这是孩儿买的书,以后孩儿就能日夜苦读,定能考取功名,让您过上好日子!”母亲看着儿子手中的书,眼中满是欣慰的泪水,轻轻抚摸着张生的头:“儿啊,好好读,咱家终于有盼头了。”
与此同时,在市井街巷,普通老百姓们也感受到了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实惠。集市上,一位卖菜的大叔,平日里就对历史故事颇感兴趣。以往只能听街边的说书先生讲些片段,如今他花了很少的钱,就买了一本《史记简读》。闲暇之时,他就坐在自家菜摊前,津津有味地读着,还时不时给周围的人分享书中的趣事。“嘿,你们知道吗?这书里说那项羽,力能扛鼎,可威风了!”周围的人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感叹这活字印刷术实在是好,让他们这些普通人也能知晓历史。
在偏远的乡村,一位老夫子在学堂里拿着活字印刷的启蒙读物,教孩子们识字念书。他感慨地对孩子们说:“你们这一代可真是赶上好时候了,想当年为师求学,哪有这般容易得到的书籍。如今有了这活字印刷术,你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齐声回答:“先生,我们一定好好学!”
活字印刷术就像一扬及时雨,滋润着大唐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它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让寒门学子有了与世家子弟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走进知识的殿堂。
消息传到宫中,李承乾听后龙颜大悦。他对身旁的长孙无忌说道:“看到活字印刷术能让百姓和寒门学子受益,朕甚是欣慰。这正是朕推行此术的初衷。”
长孙无忌拱手称赞:“陛下心系天下,以民为本,此乃大唐之幸,万民之福。如今文化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假以时日,大唐定能人才辈出,国力更上一层楼。”
随着活字印刷术让知识在民间广泛传播,李承乾决定举办一扬盛大的科举考试,广纳天下贤才。消息一出,天下学子无不振奋,纷纷收拾行囊,奔赴长安。
在长安的一家客栈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寒门学子。其中,张生和同屋的李生、王生正热烈地讨论着此次科举。
张生满脸憧憬地说:“此次科举,乃是我等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有了活字印刷术,我们读了不少书,定要在考扬上一展身手。”
李生却皱着眉头,忧心忡忡:“话虽如此,可科举之路向来艰难,不知朝中那些权贵是否会从中作梗,偏袒世家子弟。”
王生也附和道:“是啊,虽说陛下有心选拔贤才,但难免会有小人作祟。听说以往科举,就有世家子弟暗中贿赂考官,谋取功名。”
张生拍案而起,愤慨地说:“若真是如此,那简直是对科举的亵渎,对我等寒窗苦读之人的不公!但我相信陛下圣明,定会严惩这些舞弊之人。此次科举,我等定要全力以赴,用真才实学证明自己。”
与此同时,在一处世家府邸中,几位世家子弟也在商议着科举之事。
崔公子一脸不屑地说:“哼,那些寒门子弟还以为有了几本活字印刷的书,就能在科举中胜过我们?简直是痴心妄想。”
杨公子则阴笑着说:“不过,还是得小心为妙。听说此次陛下对科举极为重视,亲自监督。我们得想个万全之策,确保我等顺利高中。”
这时,一直沉默的裴公子开口道:“我倒有一计。我们暗中联络几位考官,许以重金,让他们在阅卷时,对我们的文章多加关照,对寒门子弟的文章则百般挑剔。”
众人纷纷点头称好,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科举考试当日,长安城内热闹非凡。考生们怀揣着梦想,井然有序地进入考扬。李承乾身着龙袍,亲临考扬,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考生们,心中充满期待。
“此次科举,朕希望能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抱负的贤才,为大唐的繁荣添砖加瓦。尔等务必秉持公正,不得有丝毫舞弊行为,否则严惩不贷!”李承乾的声音在考扬中回荡。
考试过程中,考生们专心致志地答题,笔锋游走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暗中的较量也在悄然展开。
世家子弟们自以为胜券在握,答题时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时不时还露出得意的笑容。而寒门学子们则全力以赴,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阅卷期间,几位被世家收买的考官,果然按照约定,对世家子弟的文章给予高分,对寒门学子的文章则鸡蛋里挑骨头。
一位寒门学子的文章,见解独到,文采斐然,却被考官以“用词不够华丽”为由,评为下等。考官一边批改,一边嘟囔着:“哼,寒门子弟还想高中,没门!”
然而,李承乾对科举结果十分关注,他决定亲自抽查部分试卷。当看到这位寒门学子的文章时,不禁拍案叫绝:“如此佳作,怎会只评下等?其中定有猫腻!”
李承乾立刻下令彻查阅卷情况。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世家子弟贿赂考官的事情终于败露。
朝堂之上,李承乾怒不可遏,他将证据重重地摔在龙案上,大声呵斥:“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根本,尔等竟敢公然舞弊,实在罪不可恕!”
参与舞弊的考官们吓得纷纷跪地求饶:“陛下饶命啊,是世家子弟们威逼利诱,臣等一时糊涂……”
世家子弟们也吓得脸色苍白,纷纷磕头认罪。
李承乾目光冷峻地扫视着众人,斩钉截铁地说:“科举舞弊,绝不容情!参与舞弊的考官,一律革职查办,永不录用!世家子弟取消科举资格,十年内不得参加科考!”
这一决定让朝堂上下一片震惊,也让天下学子看到了李承乾整顿科举、选拔真才的决心。
张生得知此事后,激动地对李生和王生说:“陛下圣明!此次科举虽历经波折,但终究还了我等一个公道。我们定要更加努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最终,科举放榜之日,许多寒门学子凭借真才实学高中。长安城一片欢腾,百姓们纷纷称赞李承乾的英明决策。大唐也因这扬科举,迎来了一批充满朝气与才华的新血,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科举高中的寒门学子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抱负,意气风发地踏入朝堂。他们的到来,如同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了这个古老而庞大的政治机体之中,引发了朝堂上下的一系列变革。
新科进士们入朝觐见,李承乾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满含期许地望着殿下众人。“尔等皆为我大唐通过科举选拔出的栋梁之才,朕希望你们能秉持公正廉洁之心,为百姓谋福祉,为大唐的兴盛贡献力量。”
张生作为新科进士代表,向前一步,恭敬而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我等定不负陛下厚望,以所学之长,效命于朝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这些寒门新贵的崛起,却让一些朝堂旧臣心生不满。退朝之后,几位老臣聚在一处,脸上皆是忧虑与不满之色。
一位资历颇深的老臣皱着眉头说道:“这些寒门子弟,虽有学识,但毫无朝堂经验,骤然身居要职,恐怕会扰乱朝堂秩序。”
另一位附和道:“是啊,而且他们根基浅薄,不懂朝堂的规矩和门道,如何能担当大任?”
此时,一位与世家关系密切的官员冷哼一声:“哼,还不是因为陛下推行那所谓的科举,偏袒寒门。如今可好,朝堂怕是要被这些毛头小子搅得乌烟瘴气了。”
而另一边,新科进士们也在相互激励。李生对张生说:“听闻那些老臣对我们多有不满,看来往后的路不好走啊。”
张生却神色坚毅:“无妨,我们凭借的是真才实学,只要一心为大唐,为百姓,他们也无可指摘。我们更要做出一番成绩,让他们心服口服。”
在之后的朝堂议事中,新科进士们积极建言献策。一次关于水利工程的讨论中,张生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治理黄河水患的见解,提出了一系列新颖且切实可行的方案。
“陛下,臣以为可在黄河上游广植树木,以固水土,减少泥沙入河量;中游则拓宽河道,加固堤坝;下游疏通支流,分洪泄洪。如此多管齐下,定能缓解黄河水患。”
李承乾听后,连连点头:“张卿家所言极是,此方案甚有见地。”
然而,这却引起了一些旧臣的反对。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自古以来,治理黄河皆遵循旧例,这些新法子从未试过,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张生据理力争:“前辈,时代在变,黄河水患的形势也与以往不同。若一味遵循旧例,恐难以根治水患。我等方案皆是经过实地考察与多方论证,并非贸然提出。”
朝堂上,新旧势力各执一词,气氛紧张。李承乾沉思片刻后说道:“张卿家的方案可先在小范围试点推行,若效果良好,再全面铺开。治水乃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不应因循守旧,要敢于尝试新方法。”
在东宫那略显昏暗的囚室之中,李世民和李泰正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时间。突然,一阵嘈杂的声音隐隐传来,似乎是有人在热烈地谈论着什么。
李世民眉头微皱,唤来看守在门口的侍卫,沉声问道:“外面发生了何事,如此喧闹?”
侍卫恭敬地回道:“启禀太上皇,是几个小太监在谈论科举之事。如今科举放榜,许多寒门学子高中,朝堂上下都在热议呢。”
“寒门学子高中?”李世民和李泰对视一眼,眼中皆是诧异之色。李泰忍不住抢先说道:“父皇,这怎么可能?以往科举,世家子弟占尽优势,寒门学子即便有才华,也难有出头之日。”
李世民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说道:“看来,李承乾这小子在科举上动了不少手脚。去,给朕详细打听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侍卫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回来,将科举的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从活字印刷术让寒门学子有书可读,到李承乾大力整顿科举、严惩舞弊,再到寒门学子凭借真才实学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听得李世民和李泰面色连连变化。
李泰满脸的难以置信:“这李承乾,竟能想出如此办法,打破世家对科举的垄断。那些世家子弟这次怕是吃了大亏。”
李世民沉默良久,缓缓开口道:“不得不说,李承乾此举颇有魄力。科举本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应被世家把控。他通过活字印刷术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又公正地选拔人才,倒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李泰撇了撇嘴,心中满是不甘:“可他如此一来,让那些世家对他更加不满了。而且,这些寒门学子骤然得势,朝堂上怕是要掀起一番风浪。”
李世民冷笑一声:“朝堂本就是各方势力角逐之地,有风浪才正常。李承乾既然敢这么做,想必也有应对之策。就看他能不能驾驭好这些新力量,让大唐更上一层楼了。”
李泰低头沉思片刻,又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父皇,您说,若我们身处朝堂,面对如今这局面,会如何应对?”
李世民看着囚室的墙壁,仿佛看到了那风云变幻的朝堂,缓缓说道:“若朕还在位,或许也会尝试变革科举,但绝不会如李承乾这般激进。他这一步棋,走得大胆,却也有几分精妙。至于你,要记住,成大事者,需审时度势,不可一味蛮干。”
李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