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南蛮黎国,落难蛮民

作品:《签到修仙世界,苟成大佬无敌了

    那缕投入轮回的元神已成功在遥远异界投生,但跨越无尽时空的阻隔,使得两者间的联系微弱到仅能确认其“存在”,具体情形如同隔着重纱观火,模糊不清。


    他估算着轮回十转符构建的联系强度,至少还需一月之期,方有可能接收到那转生之体的第一缕清晰感知。


    时间于此,他唯有静待。


    与此同时,西泽黑水集那污浊的空气中,魏叁状的身影悄然消失。


    这段时间底层修士挣扎的体悟,如同沉甸甸的铅块,已深深烙入庄三畏的真意熔炉。


    陈老四的绝望、赵小六的血色、刘家子弟的跋扈、散修眼中的麻木……这些最原始的生命挣扎画卷,其价值已然汲取。


    他不再停留,法相化身化作一缕无形无质的清风,掠过污浊的河流与瘴气弥漫的山林,朝着西泽更深处,那笼罩在神秘巫蛊氛围下的凡俗国度,黎国而去。


    黎国,非真仙道羽翼所覆之地。


    这个南蛮国度,依附于魔门灭生殿的庇护之下,得以在正道与魔门交错的西泽边缘偏安一隅。


    其道统,乃巫蛊之术,诡秘莫测,虽被正道斥为旁门左道,却也尚未堕入魔门范畴,故而也未招致正道的全力清剿。


    甫一踏入黎国疆界,一股迥异于真仙道附属王朝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冲击着魏叁状的感知。


    空气湿润而粘稠,弥漫着草木腐朽与奇异香料混合的复杂气味。


    目之所及,莽莽群山如同蛰伏的巨兽,植被茂密得近乎蛮荒。


    山脚下,河流蜿蜒处,散落着一个个规模不等的聚居地,那便是黎国最小的聚居地,寨。


    寨中建筑多为竹木结构的高脚楼,底层悬空,用以躲避潮湿与蛇虫。


    寨民衣着色彩浓烈而粗犷,多以深蓝、靛青、赭红为主,布料厚重,纹饰繁复,多绣有鸟兽虫蛇的图腾。


    男子多赤裸上身,露出精壮的肌肉和神秘的纹身;


    女子则包裹严密,佩戴着沉重的银饰,行走间叮咚作响。


    他们的语言音节短促而铿锵,与中土雅言大相径庭,文字更是如同虫鸟爬行般奇诡难辨。


    根据庄三畏的了解。


    黎国 Ggd,由小及大,分寨、部、城。


    而此间修士所在的地方,在那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


    这里的修行者被尊称为蛊师与巫师,自成体系,与凡俗泾渭分明。


    他们占据灵气相对浓郁的地区,开辟洞府,称之为“洞”。


    洞分三等:上洞、中洞、下洞,每洞皆有洞主是最高掌权者。


    蛊师与巫师,虽同属黎国修行体系,却传承迥异,彼此视若水火。


    蛊师奉虫豸毒物为尊,精研培育、驱使、共生乃至化身蛊虫之道;


    巫师则沟通山精野怪、祖灵幽魂,擅咒术、祈禳、驭使自然之力。


    两派争斗经年,互有死伤,仇恨深入骨髓。


    然而,灭生殿如同悬顶之剑,强压着双方维持着“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


    毕竟,若内耗过甚,引得灭生殿不满,那后果绝非任何一派所能承受。


    黎国修行者的境界划分也自成一格:


    蛊徒/巫徒、蛊师/巫师、大蛊师/大巫师、蛊灵尊者/巫灵尊者、蛊神/巫神。


    分别对应后天三层以下,后天三层到后天七层,先天炼气境,先天神通境,先天金丹境。


    他们手段奇诡,不过整体实力上比之同境界中土修士要弱上一筹。


    至于长生境以上,则被尊为蛊仙/巫仙,但这等存在,黎国本土从未诞生过,只有灭生殿派来的使者。


    整个黎国,共有三十六洞散布于群山之间。


    其中,四座上洞为最尊,其洞主皆为威震一方的蛊神或巫神;


    十二中洞次之,洞主为蛊灵尊者或巫灵尊者;


    余下二十小洞,洞主则至少是大蛊师或大巫师。


    三十六洞洞主,如同盘踞山头的诸侯,各自掌控着大片地域的凡俗寨部与修行资源。


    名义上统御三十六洞的,是坐镇黎国王都“巫圣城”的巫王。


    当代巫王乃是先天金丹境圆满的大修士,更执掌着黎国传承的至巫之器,一件中品道器级别的法宝。


    若全力爆发,长生法身级别的修士也无法奈他何,这样的实力放眼黎国属于无敌的存在。


    然而,巫王的权威并非绝对。


    三十六洞势力盘根错节,洞主们掌控自己的地盘,联合在一起,巫王也无法完全掌控他们。


    巫王所能真正掌控的力量,仅是其直辖的数洞及王都精锐,难以彻底压服所有山头。


    黎国的格局,更像是一个由最强洞主(巫王)担任盟主的松散联盟。


    不过正常情况下,除非巫王让各洞洞主去送死,他下达的命令还是很有权威的,各洞洞主也只是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而已。


    庄三畏对黎国的了解,多源自真仙道内部关于灭生殿及其附庸势力的情报。


    此地迥异的文化、独特的修行体系、以及凡俗与修行者近乎隔离的生存状态,对他而言,是比黑水集更陌生、更值得体悟的“红尘”。


    魏叁状到这里的目标很明确,他想体会黎国凡俗的人生。


    他选择的方向,是黎国西南边境,一个名为“老熊寨”的偏远寨子。


    此地群山环绕,远离主要河流与商道,寨民多以狩猎、采集和粗陋的山地农耕为生,是黎国最不起眼的角落之一。


    到达目的地后,他观察了一段时间,随即收敛了法相的一切超凡气息,变得如同一个真正的凡人一般。


    数日后,一个风尘仆仆、衣衫褴褛的身影,踉跄着出现在通往老熊寨的崎岖山道上。


    他身上的粗布苗衣多处破损,沾满了泥污和草屑,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穿,露出磨出血泡的脚掌。


    面容被刻意变化得黝黑粗糙,头发蓬乱纠结,眼神中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惊惶,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深深迷茫与警惕。


    这正是他伪装后的身份,一个标准的、因乱或灾荒逃离故土,自黎国外流落至此的落难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