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只要我能做到!

作品:《美食:被裁社畜,狂揽百万订单!

    “说吧。”杨林爽快地应道。


    管田接过了话头,表情变得严肃而专业。


    “杨师傅,我是汉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我看了您所有的视频,发现您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


    “对食材的处理、烹饪的火候、甚至是卫生标准,都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


    “这在传统中餐里,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我想……我想以您的菜品作为研究对象。”


    “特别是食品在传统烹饪与现代化标准结合下的安全与风味保持。”


    “我想以此为题,写一篇论文。”


    杨林听完,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欣赏。


    他没想到,自己的视频居然能吸引来专业的研究生。


    “用我的菜写论文?”


    “对!”管田的眼睛里闪烁着学术探讨的兴奋。


    “您的烹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值得研究的案例!”


    杨林沉吟片刻,然后笑了。


    “可以。”


    “真的?”管田和李东海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满脸的不可思议。


    他们本以为要费好大一番口舌,甚至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当然可以。”杨林看着管田,话锋一转,“不过,我也有个条件。”


    “您说!”管田立刻道,“只要我能做到!”


    杨林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商人本色的笑容。


    “很简单。”


    “你想拿我的菜品做研究,我全力配合。”


    “但作为交换,你得帮我个忙。”


    “我手头正好有两个食品加工厂,正准备升级改造。”


    “我缺一个真正懂行的专业人士,帮我从头开始。”


    “设计一套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的卫生安全生产线。”


    杨林盯着管田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


    “我要的,不只是符合国家标准,而是要远超国标,向国际顶级标准看齐。”


    “你,能做到吗?”


    管田整个人都愣住了。


    他张着嘴,半天没说出话来。


    这……这哪里是条件?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对于一个食品科学的研究生来说,最缺的是什么?


    是实践!


    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机会!


    多少学生毕业论文写得天花乱坠,一到实际操作就抓瞎?


    现在,杨林直接给了他两个工厂作为实践平台!


    这机会,千载难逢!


    “能!我能!”


    管田激动得脸都涨红了。


    “杨师傅您放心!这绝对是我的专业领域!”


    “别说是我,我们整个课题组,甚至我的导师,要是知道有这样的机会,绝对会全力支持的!”


    管田的行动力堪称恐怖。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一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敲响了杨林家的大门。


    “杨师傅!给您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的导师,佟武教授!”


    杨林打量着眼前的老人。


    身上穿着一件半旧的夹克,朴素得不像个大学教授,倒像个邻家大爷。


    但就是这个人,管田在电话里介绍的时候,用了八个字来形容。


    “学界泰斗,国士无双。”


    佟武,汉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国内食品卫生安全领域的绝对权威。


    甚至于,他的一篇论文,一个建议,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


    这才是真正的大牛!


    “佟教授,您好您好,快请进!”


    杨林热情地迎了上去,紧紧握住佟武的手。


    没有过多的寒暄,佟武开门见山。


    “杨老板,你的事,管田都跟我说了。”


    “想法很好,但我想先看看你的厂子。”


    “行,没问题!”


    杨林立刻带着佟武和他的团队,驱车前往郊区的食品加工厂。


    工厂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白色工作服,戴着头套和口罩,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


    地面干净得能反光,空气里也没有丝毫异味。


    杨林颇有些自得。


    为了这个厂子,他可是花了大价钱,请了最专业的清洁团队,制定了最严格的卫生条例。


    然而,佟武只是看了一圈,眉头就微微皱了起来。


    他没说话,只是走到一个操作台前,指了指原料区和成品区。


    “这两个区域,物理隔断做得不够。”


    “人员动线有交叉,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他又指了指一个正在进行搅拌的机器。


    “这台机器的清洗记录呢?我看不到SOP看板。”


    “还有,你们的空气净化用的是臭氧还是紫外线?”


    “循环频率是多少?有没有定期检测菌落总数?”


    一连串专业的问题,问得杨林哑口无言。


    他身后的工厂负责人,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佟武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学生们说:


    “都看明白了吗?”


    “这就是现在国内很多食品企业的通病。”


    “老板有心把卫生搞好,也愿意投入,但是,他们不懂技术,缺乏专业的指导。”


    “看起来很干净,实际上处处都是漏洞。”


    “这种管理模式,我们称之为‘良心模式’。”


    “靠的是员工的自觉和老板的良心,而不是科学的体系。”


    “而良心,是所有管理中最靠不住的东西。”


    几个研究生纷纷点头,手里的本子记得飞快。


    杨林的脸颊有些发烫。


    他知道佟教授说的是事实。


    自己确实是个外行,只能凭着一股朴素的认知,要求员工“干净点,再干净点”。


    至于怎么从科学上、体系上做到真正的安全,他一窍不通。


    参观结束,众人回到办公室。


    气氛有些沉闷。


    杨林亲自给佟武泡了杯茶,诚恳地说:


    “佟教授,让您见笑了。”


    “我就是个厨子出身,从路边摊卖炒粉干起来的,确实不懂这些。”


    “我只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做吃的,得对得起别人的肚子。”


    杨林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透着一股真诚。


    “我没什么大本事,也没什么大理想。”


    “以前摆摊的时候,就想着让那些下夜班的工人。”


    “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干净的饭菜,别吃坏肚子。”


    “后来开了店,做大了,接触的人多了,就想得更多了点。”


    他抬起头,看着佟武,眼神清澈。


    “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像一颗石子扔进水里。”


    “总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不可能不影响到别人。”


    “你站在这里,呼吸都会带动空气流动。”


    “既然我们没办法不影响这个世界,那为什么不努力让自己发出的,是好的影响呢?”


    “我一个厨子,能做的就是让大家吃得好一点,吃得放心一点。”


    “这就是我能为这个世界,做的最大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