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他们都是被耽误的一代,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作品:《下乡知青做赘婿》 沈卫东不明白,自己提起小曼父亲杨耀奎时,韩建国为何会如此惊讶。
看着对方一脸难以置信的神情,他问道:“韩同学,我岳父是杨耀奎,你怎么这么惊讶?”
“啊不!我有什么可惊讶的,就是没想到杨小曼是杨耀奎的女儿,呵呵!好,卫东你真是好福气。”
沈卫东现在对韩建国真正产生了兴趣。他打算写信给杨耀奎,让其打听一下这个人的过往——韩建国身上有太多疑点了。
另外,沈卫东对他完全没有好感。
这种感觉从在江岔县第一次见到韩建国时就有了。
韩建国不想再跟沈卫东交谈,便加快了走路的速度。
沈卫东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步速,两人很快就拉开了距离。
三月的京城,夜晚的气温透着一丝凉爽。
沈卫东在东北生活了一年多,如今在三月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温暖,觉得十分惬意。
走到宿舍楼前,他暂时不想上楼,还想在外面走走。
此时在“吉大”的小曼,正和寝室的大姐沈月霞在校园里散步。
夜晚的风很大,但凉风已带有暖意。
吃完饭后在校园里走走,感觉格外舒适。
小曼今天见到了“考古专业班”的所有同学和辅导员。
这个“考古专业”总共只有九名学生,她是其中唯一的女生,辅导员也是男性。
身处九个男生中间,小曼并没有觉得不适应。
她第一个大大方方地走到讲桌前做自我介绍,还特意强调自己已经结婚。
让小曼没想到的是,八名男同学中有七名都是已婚人士,只有一个未婚的,而且还是班里年龄最大的。
这位同学名叫常万青,是陕省文物办的在职人员,三十六岁,是班级里的老大哥,班长一职自然由他担任。
小曼把她们“考古专业班”同学第一天见面的情况讲给沈月霞听,沈月霞这个已婚、生了两个孩子的妇女不禁羡慕起小曼来。
“我怎么不知道‘吉大’有这么个班,哎!这个班适合我这个年龄的妇女。我们班都是未婚的小孩子,我这个老大姐在班级里真的很难融入他们中间。”
小曼听了沈大姐的话,不禁“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大姐,我也是已婚妇女啊!我现在也没法融入未婚的年轻人中间了。”
沈月霞笑着轻轻拍打了小曼一下。
“你啊,结婚怕是还没洞房吧,就是领个证,算什么妇女。”
小曼惊讶地看着沈大姐,问道:“大姐,你怎么知道我跟我对象没洞房过?”
沈月霞笑得很神秘,就是不告诉小曼。
“哎呀!大姐,你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嘛?”
沈月霞白了她一眼,说道:“看你屁股,还有你走路的姿势,就知道你还是个姑娘。”
小曼不信地撇撇嘴,“大姐,你就是乱说,骗我的?”
沈月霞看小曼不信,低头轻笑道:“你别忘了,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农村妇女没事就研究这些事。你是不是小姑娘我能看不出来吗?”
她说完,看了看小曼下身,接着说道:“姑娘走路姿势,腰板挺得直直的,屁股不怎么晃,老辈人说这叫‘没开脸’。妇女走路带风,腰肢软和,这么说你懂了吧?别瞧不起那些农村老娘们,她们研究那些事虽然没什么依据,但真管用。”
她说完,自己不禁也“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小曼不知怎么的,从她的笑声里听出了一丝苦涩。
小曼知道沈大姐是个有过不幸经历的女人——她自己也曾有过,只是如今有了沈卫东,过去那些不堪的事,她已不再往心里去了。
沈大姐没开口,小曼也不会问。
她懂得,那些不好的过往若说出口,心里该是何等煎熬。
沈月霞自然不会对这个才认识几天的人,剖白自己心底最不愿触碰的伤疤。
只是当提起农村妇女时,她忽然就想起了自己的曾经。
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是跨越年龄与身份的“特殊一代”。
他们都经历过那十年动荡,多数参加高考的是知青。
他们将高考视为“跳出农村”“摆脱体力劳动”的唯一途径,也怀揣着“为国家建设读书”的理想。
他们是被耽误的一代,因此格外珍惜这次机会,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清晨阳光洒在“京城大学”校园里,习惯了农村生活的吴百川和沈卫东早早起了床。
两人正沿着京城大学校园外的小道漫步,呼吸着清晨最清新的空气。
校园的空气里闻不到山野的芳香,满是城市的烟火气。
校园的广播喇叭播放着《东方红》,操场上有穿短裤背心晨跑的学生,树下有晨读的身影,湖边垂柳下还有吊嗓子练声的学生。
目之所及,校园里处处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吴百川跟沈卫东说了很多感慨的话。
“卫东,你在乡下的时候,想过能有一天会来到‘京大’读书吗?我没想过,现在还感觉一切都还在梦中。”
沈卫东也有同感,但他的感触没有吴百川那么多。
吴百川老家在鲁省沂山市,跟沈卫东算是老乡了。
他在皖省农村待了十五年,都快忘了自己是鲁省人了。
他在乡下成了家,有三个孩子,老大都十一岁了。
之所以有勇气参加高考,是因为他从没放弃过学习。
他是村里唯一的教师,曾跟教过的学生们一起参加了这次高考。
吴百川和他的三名学生一起考上了大学。
他是他们县考得最好的,县里、公社、大队发的奖金,让他们家在村里盖了最好的房子。
他离开村子那天,全村人把他送到村口。
他老婆抱着最小的孩子,哭成了泪人。
沈卫东听出他声音开始哽咽,伸手拍了拍他后背,不知该如何安慰。
吴百川情绪平复得很快,不好意思地朝沈卫东笑了笑。
“哎!一说起家,就总是不舍,让你见笑了!”
沈卫东摇摇头道:“吴哥,我理解你。你最好的青春都在乡下度过,你已经是皖省人了,鲁省只能算老家了。”
吴百川点头认同沈卫东的话。
他确实成了皖省人,能说一口流利的皖省方言,如今跟沈卫东说话,沈卫东已听不出他的乡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