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起点

作品:《难道我们不是宿敌吗

    段启言在教学楼的走廊尽头找到了楚天青。


    他站在光影交错的窗边,朝她招了招手。她慢慢地走过来,一句话也没说,他已经猜到了结果。


    段启言坦白道:“其实我当年竞赛也失败了,我连铜奖都没拿,什么都没有,最后还是靠高考进的北大。说实话,你现在的月考成绩,比我当年强太多了。”


    楚天青跟在段启言身后,目光落在地砖上:“老师,我好像……不是害怕考试失败,而是害怕,一旦失败了,就会失去一切。没有人会再重视我、信任我……别人看我的时候,不会再关注我这个人,只会看到我这一次……这一次竞赛……”


    她语调哽咽,无法说完这一句话。


    段启言在楼梯口停下,微微俯身看着她,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这只是一次考试,不是你的一生。你得了铜奖,本身就是全国顶尖水平,考985还有政策加分。你这样的成绩,最后上清北完全没问题。”


    楚天青抬起头,嗓音沙哑又倔强:“可我和老师不一样……我家里没给我准备任何退路,我只能靠竞赛赚钱。”


    段启言点了一下头:“那是我们学校做得还不够,我回去就和校长谈,一定提高对你的补助。”


    楚天青没劲走路了。她再次蹲下来了,泪如泉涌:“我真的对不起学校……”


    段启言叹了一口气:“你给学校赚到了一块全国决赛铜牌,这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成绩了?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校长早就笑疯了。”


    话锋一转,段启言又忍不住问:“楚天青,你以后想做什么?如果进了国家集训队,以后想去做科研吗?我亲眼看过的……进了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最后也基本没有做科研的,很多都去做金融了。”


    楚天青对“金融”一无所知。


    “我想赚钱,”楚天青喃喃自语,坦白说出自己的愿望,“我一直都只想赚钱。”


    是的,想赚钱,这是她真正的理想,从未改变过。


    她记得,当初郑相宜问过她相同的问题。


    郑相宜还问过她,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她对郑相宜讲起了大道理,头头是道,可是失败真正降临的这一瞬间,她才明白,那些“道理”是多么苍白。


    段启言蹲下来,与她平视:“楚天青,听我说,竞赛不是唯一的路。现在我带你一起分析。第一,你需要经济支持,我会解决这件事,让你安心备考。第二,你并不是真的热爱竞赛,也未必适合做基础研究。你现在承受的压力太大,根本没空想未来,对吧?”


    楚天青点头:“嗯,是的。”


    段启言露出一点笑意:“你知道吗?要是你真进了国家集训队,签了协议、保送清北,那你连高考都不能参加,专业也不能随意选择。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要看你究竟想要什么。”


    楚天青一下愣住了。


    是啊,她差点把高考忘记了。


    相比于全国竞赛决赛这种超高难度,高考的试题真是容易得多了。


    段启言坐到台阶上,态度依旧温和:“我们这一届,高三竞赛班,一共有九十七个人,你知道能得省一的有几个人吗?不到三十,能进国家集训队的有几个人?最多只有三个。你觉得,剩下的人都是失败者吗?不,他们只是走了另一条路。”


    楚天青记得,纪明川、郑相宜、许月亭,他们也没进省队,但他们依旧在努力。


    楚天青终于抬起头,远处人潮汹涌,阳光洒在教学楼的玻璃上,映出清晰的倒影。她喃喃道:“距离高考,还有七个月。”


    七个月,足够重新开始了。


    其实也不是重新开始,那些知识,她早已掌握了。她忽然觉得,自己最大的敌人,好像是自己。


    楚天青又开始自言自语:“如果我能控制我自己的身体……那我是不是什么都能做到?”


    段启言好像是第一次听见这种说法。他认真想了想,才回答:“是的,不光是你,别人也是。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也在和自己的身体、情绪做斗争,我有时候早上也不想去学校上课……”


    楚天青笑了一下。她双手抱膝,把下巴贴近膝盖:“老师,如果我真的进了国家集训队,不参加高考,那我到底能赚多少钱呢……”


    段启言望着她的身影,反问:“那你想不想参加高考?”


    楚天青还是那句话:“其实,不管是竞赛,还是高考……我没有自己的偏向……我只想赚钱,顺利考上大学。”


    楼道里寂静了几秒钟。


    段启言压低了声音:“去年我们学校的高考状元,不但拿到了学校的奖励,还拿到了北大的入学奖学金,加起来大概……三十万吧。”


    三十万?


    楚天青惊呆了。


    她猛然一下坐直了,对上段启言的视线。


    段启言总算找到了症结所在。他拿出手机,用计算器给楚天青算钱:“我跟你说,你拿到一个竞赛金奖,赚钱最多的不是你,而是我们的教练团队……如果你想用奖牌换钱,其实也得看大学怎么给。比如武汉大学,奥赛金奖入学奖学金是一万元,但它们还有总额三十万元的四年分期奖学金。如果你高考成绩很好,北大那个入学奖学金是一次发放,加上省立一中的奖学金,总共三十万……”


    楚天青眨了眨眼:“这些……都是公开的吗?”


    “当然,”段启言笑了笑,“而且还会有额外的资助项目,学校也会尽力帮你申请。”


    他望向了远方:“所以你看,不管走哪条路,前面都不是死路。你只要走下去,就会发现,你的选择从来都不止一条。”


    楚天青长舒了一口气,本来觉得自己竞赛失败,已经完全错失了赚大钱的机会,现在看来,好像还不是那么绝望。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


    是她刚刚想出来的。


    她双手交握,仰头望着远方的天空,思绪也飞到了远方。


    无论现在她身边坐着的人是谁,她都想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老师,这一次在全国冬令营里,我见到了真正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同学,或许他们的天赋不如我,但是他们对数学的热爱远远超过了我。所以,我在想,我真正的问题,是不是缺乏动力?”


    段启言根本没想到这一层,却也听懂了楚天青的意思。


    楚天青不止一次地说过,她之所以参加竞赛,完全是为了赚钱。


    她想通过竞赛,为家庭减轻负担。她同时参加了数学、物理两门竞赛。她把数学和物理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没有偏爱,也谈不上兴趣。对她而言,它们只是两种可以被利用的工具,是同样坚硬、冰冷的敲门砖。


    她能走哪条路,就走哪条。


    哪条路可以更快到达终点,她就拼尽全力去奔向哪条。


    可她真正热爱的方向是什么,她从没静下心来,仔仔细细思考过。


    段启言顺势问了一句:“你对什么是真正感兴趣的?”


    楚天青记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书,至今还在她的书架上。之前,获得两万元奖学金之后,她立即在网上把那本书买回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说:“量子,还有医学。我喜欢量子计算,第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了相关研究,那种世界的构造、信息的传递方式,让我很感兴趣。我也喜欢医学,因为我妈妈和外婆身体都不好,我自己也有情绪问题,所以我能和患者共情,这种共情不会让我痛苦,反而会让我更有力气……”


    段启言还没开口,楚天青忽然明白过来了:“我适合做……量子计算与医学交叉领域?”


    虽然段启言是省立一中的金牌数学竞赛老师,但他也对量子计算与医学交叉的前沿学科了解甚少。他一时说不出来话,只是附和道:“好,很好啊……”


    楚天青扶着楼梯站了起来,当她开始幻想自己的未来,自己喜欢的未来,凌乱的思绪开始归位,像一只原本倾斜的天平,慢慢恢复了重心。


    她读过很多与心理学相关的书,明白一个人的脆弱,常常来源于生活中的“支点”太少。


    她回忆自己走过的路,细细数来,除了家庭的牵绊,除了三餐的热饭热菜,她几乎无处安放自己真正的信念。


    她喜欢吃饭,是真的喜欢,但光是“活着”,还不够。她需要的是“为什么要活”,需要一个能让她站稳脚跟、又敢仰望星空的理由。


    就在那一刻,她更加理解了自己的能力。


    她适合的,从来不是单一学科的赛道,而是将量子计算和医学结合起来,能真正改变世界的交叉领域,是宏大广阔的未知世界,是前沿科学与人类命运的交汇点。也许未必是量子计算,也许会是脑神经科学,或者大语言模型,无论最终通向哪里,只要是她能投入实践,能亲手改变现实的方向,就是她的前路。


    她的逻辑,她的直觉,她的韧性,她对生命深切的关怀都可以在这个领域里找到回响。


    她的未来,注定不止一条直线,而是一道光谱,展开出无数种可能,每一条光线都指向远方。


    她的天赋,不该困在一块奖牌里。她要跑向更远的地方,也要更多的自由。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