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招财的地

作品:《干啥啥都行,种地第一名

    “这两百亩水田之前都种的麦子吗?”


    林招财问管家。


    管家应是,还道这两块地收成好,就是这两年差些,但是也比乙字地来得丰收得多。


    林招财疑惑:“可有什么虫灾,或者旱灾?”


    管家道并无,就是产的少了。


    “若是算总收成,一亩地之前能产二百斤,这两年只有一百七八了。”


    林招财听他道没什么灾害,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她道:“今年不能种麦子了。”


    管家奇怪道:“为何?”


    林招财这才翻身下马,管家也跟着下马。


    “就是因为一直种麦子才会减产,麦子生长就好比人吃饭,吃了米就要吃面,吃了面还要吃菜。”


    “这才能长得好,年年在一块地上种麦子,麦子只吃土壤里的同样的东西,土受不了,供不起,自然要减产。”


    其实就是连作的危害,但是林招财有怕直接这么说管家听不懂,所以打了这么个比方。


    而她口中的麦子吃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的氮。


    连作就会逐年消耗土壤中的氮含量。


    俗话说氮长叶子磷长根,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必须的元素。


    氮供不上,所以近几年会减产。


    听她这么说,管家恍然大悟。


    “那这要怎么办是好,不种麦子种什么?”


    林招财早就想好了:“种黄豆。”


    “黄豆?”方管家不解。


    林招财看他这反映,就知道他们这会不是这么叫的,补充道:“就是大豆。”


    方管家这才知道是什么,只是仍不解:“为何是黄豆?”


    林招财选了个好理解一些的说明方式:“就种在土里来说,黄豆刚好和小麦吃的不一样。”


    方管家这才听明白了。


    其实是因为黄豆是豆科作物,可以固氮。


    而小麦是禾本科的。


    豆禾轮作嘛。


    她的那个年代这是农学生的基本常识,但是现在的时代还不懂这些。


    间作有一些,知道利用两陇之间的地方种一些别的作物。


    但是还没有轮作的概念,一块地年年种的东西都一样。。


    林招财一边说一边走,到了秸秆堆积的地方,从土里翻了翻,看看有没有虫卵。


    果然,秸秆上密密麻麻的虫卵。


    但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卵簇。


    仔细看,椭圆形,绿黑色都有。


    这是蚜虫卵。


    蚜虫非常小,一只大概一毫米大小左右,但是它吸食汁液,会让粮食产量少,质量差。


    “闹虫了,”林招财对方管家道。


    方管家蹲下一瞧,还真是。


    “幸而姑娘发现得早,不然闹成虫灾,弄不好要颗粒无收了。”


    林招财看着虫卵密度,道暂时不会。


    “现在虫卵不多,闹不了大灾,但是秸秆和残叶不能再留了。”


    林招财嘱咐管家:“种之前一定要将残叶残秆堆积的地方烧一遍。”


    管家连连应是。


    “记下了,明年开春后我一定安排。”


    林招财回头看管家:“不是明年,是明天。”


    管家道:“明日就焚?姑娘的意思是,要过几日就种?”


    林招财理所当然道:“对啊,怎么了?”


    管家道:“姑娘怕是一时忘了,这豆秧子冬日里活不了啊,都是四五月份暖和了种,九月里不冷就要收。”


    林招财一拍脑袋。


    她还真是忘了。


    但不是忘了大豆的种植和收获季,而是忘了这个时代没有抗寒高产的种子。


    在27世纪,农业科技已经取得了极大成就,各种性能的种子都实现了量产。


    冬天吃西瓜黄瓜,夏天种白菜萝卜。


    像是大豆这种常见的粮食作物更是一年四季想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种。


    冬天种抗寒品种,夏天种耐热品种,都不是事儿。


    但是这些,这个年代肯定没有,方管家也不知道,因此有了方才的疑问。


    林招财想了想,这必须有一个十分正当的理由,不能搪塞,毕竟后面方管家还要和别人解释为什么自己的主家冬天要种大豆。


    而且还没被冻死,长得很好。


    林招财想了想,道:“我在一个北方商人那里得了一批种子,他们那终年严寒,大豆也能在冬日里长。”


    方管家道原来如此。


    他又问了具体的到货时间,毕竟这些东西都要他一一安排入库。


    林招财还没想好怎么编,只好道:“带我和十九商量了再具体告诉你。”


    她说着,又是回身上马,想将这二百亩地尽大面积地看一遍。


    边跑马,边想兑换种子的问题。


    总不能当着方管家的面从系统里拿出来。


    这也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因为不仅大豆,以后的小麦,蔬菜,各种各样的种子林招财都要在系统里兑换。


    不过不能仅仅满足于兑换。


    也要将高产的育种方法在本地实践,推广。


    就算达不到27世纪百花齐放式的高产,抗寒,抗旱,抗虫。


    但哪怕只是将现在的产量提升个一倍两倍,也足以让许多人不必饿死了。


    这些都是后话,林招财信心满满。


    边走边聊边想,这块刚好到一片地势较低的土地处。


    “这片是到了那里,这有块界石?”


    方管家道:“也是姑娘的地,但是往左往后就都是乙字地了。”


    方管家指着那界石:“姑娘细瞧,上面有个乙字,背面是水字。”


    林招财一看,还真是。


    这片乙字地的地势比较低,林招财一摸土就知道,这块更黏一些,水分也大。


    于是蹲在地上问管家。


    “这也种麦?”


    管家因好奇林姑娘摸土的门道,也蹲下来瞧。


    “这片种麦,水淹的多,因而之前这二十来亩低洼地倒种的大豆。”


    林招财点头,倒还不算乱种一气。


    但是瞧着这是直接条播了,没起陇。


    林招财问了,管家答:“这倒不是片里的佃户偷懒,这陇咱们只是听说过。”


    “只知道南边那里有人这么种,但咱们这闹涝的少,陇不会起,也不知里头的深浅门道。”


    林招财听到这就心中有数了。


    起陇的技术刚刚在这个朝代兴起,还处于缺乏实践的时期。


    佃户不知道陇间距是多少,少了怕挤得不长,多了又怕浪费地。


    也不知道起多高合适,所以干脆不起,就这么一条一道地播种,反正盈亏都是主家拿大头。


    林招财将这片地也记下了,跟方管家道:“不会不要紧,我后面教他们。”


    方管家心说不得了,新家主看着嫩,说话做事可十分老辣。


    庄稼行里也是无所不知,心中更是尊敬,不敢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