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9章 最抠门的皇帝
作品:《祖辈们今天也在看后人直播》 {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帝王们:??
一时间竟然无力吐槽。
好在一向大方的君王们,并不在意,反正也不是说他们。
相比之下,也有一些皇帝心里不安,也许他们就是节俭了点,谁知道自己在后世人眼里算不算抠呢?
早知道,还不如大方点,至少不会在史书上留下个抠门的名声。
悔啊。
民间的百姓们,不约而同都有些惊讶,抠门的皇帝他们还真不太清楚。
“娘嘞,果然还是不能太抠,这名声都传后世去了。”
“到底是哪个皇帝抠啊?”
“我娘家弟媳妇就抠,每次回娘家,连杯糖水都不给,唉。”
“论抠门,谁比得上我大嫂啊,抠不说,还爱占便宜。”
......
一时间,民间到处都是吐槽议论。
{在华夏历史上,有不少人物以抠门著称。
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他出身于琅玡王氏,别看他官至司徒,但为人却很吝啬。
他有多抠呢?
在《世说新语》中说他卖李子前,都要把李子核钻破,免得别人得到果核回去种出果树。
他侄儿成亲时,他只送了一件单衣,侄儿结完婚,王戎又把衣服要了回来。
他女儿出嫁曾向他借了一笔钱,但很久都没还,女儿回门省亲,王戎都沉着脸,直到他女儿还清钱才露出笑脸}
光幕下
阮籍、嵇康、刘伶他们,一时语塞,他们和王戎相熟,自然也知道他的性子。
不过大家平时聊得来,私下也打趣过,如今被摆在光幕上来说,也不知道濬冲尴不尴尬。
王戎自然尴尬,他哪知道会提到自己啊,特别是看着家人们一言难尽的表情,他也怪不好意思的。
“光幕不是说抠门的皇帝吗?”王戎的女儿很诧异,“怎么突然说起父亲了?”
裴頠(wei第三声)看了眼妻子,不紧不慢的端起桌上的热茶吹了吹,“岳父大人是名士,哪怕到了后世自然也受人关注。”
王戎的女儿脸上一热,这种出名法,只怕她父亲也高兴不起来,而且其他家的那些夫人们,还不知道会怎么看自己。
各时空的琅玡王氏族人,表情也有些许尴尬。
王羲之叹口气、又摇头,王戎怎么也算王家先人,他们这些后辈,还是别议论什么。
谢道韫也听过王家这位的大名,他弟弟谢玄还在一旁嘀咕道:“真抠啊。”
谢道韫虽然没说话,但心里也十分认可。
其他朝代的人们议论起来一点顾忌也没有。
有人说这王戎出生大富大贵,真抠啊;
也有人说不算抠,比他抠门的有很多...
还有人则是继续看光幕。
{我们熟知的严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家里很有钱,但却非常抠门。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他就是道光帝旻宁。}
除了清朝皇室外,其他朝代的皇帝都不约而同放松了。
康熙都懵了,批改奏章的手一顿。
他刚刚还在思考会说历史上哪位节俭的皇帝,不管是汉文帝、宋太祖这些人都想过了,但就是没想到是自己的后代。
雍正不敢相信,儿子好大喜功,儿子的孙子倒是变抠门了?
乾隆大惑不解,“为何要抠门?”
作为一个有钱花、而且花钱如流水的皇帝,他是理解不了孙子的。
嘉庆帝倒是隐隐约约猜到点。
作为当事人的道光帝,嘴角带着一丝苦涩,他竟然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最抠门的名声。
“朕给祖上丢人了吧。”
......
{旻宁是嘉庆帝的儿子、乾隆的孙子。
说好听点他就是太节俭朴素了。
和他爷爷的铺张浪费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其实这也没办法,当时的朝廷真‘穷’。
他爷爷乾隆时期,国库有钱,存银差不多八千万两。
嘉庆办了和珅,也有钱了,但他没有赚钱的本事,坐吃山空,存银一直减少到一千万两。}
各朝人士看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外乎国库没钱了,当皇帝的也只能节衣缩食起来。
康熙很生气,几代帝王的积蓄,结果孙子在位就把国库耗得差不多了。
“弘历这个混账小子,老四必须要好好教教了。”
雍正的确是手痒,气冲冲就要去阿哥所教育儿子。
乾隆还是很懵逼,看光幕上这意思,总不能还怪自己把钱太多吧,当然他心里也虚。
毕竟乾隆也是知道自己的,就那一千万两,都不够自己打两场仗的。
嘉庆帝也觉得很愧疚,要是国库钱多,儿子也不至于落到抠门的名声。
“唉,只是这赚钱如何容易?”
道光年间
道光帝心里也委屈,这皇帝当的,还没有当皇子那会儿日子好。
后宫这群娘娘们,也难过,国库没钱,皇上要求节俭,她们作为妃子,也要勤俭节约才行。
{...道光帝即位后,省吃俭用,查漏补缺。
他要求全年节俭,废止了各地上供奇珍异宝,废除了西苑的虎圈、江南的姆灯贡,哪怕宫殿园林破败,也长期不修缮,就连自己的衣服,也是打补丁的。
一天四道菜,平时就用烧饼充饥,偶尔想吃鸡蛋都不行。
甚至连皇后的寿宴,也仅仅是一碗打卤面招待大臣。
去太庙祭拜也只有一顶十几个人的轿子。}
各朝人士都呆了下。
这一看,百姓们对皇帝的生活又有新认知了。
钓鱼的老叟摇了摇头,“老汉以前还以为当皇帝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一看,还得分人啊啊。”
店小二一边招呼食客,边插话,“他爷爷有钱,可惜也是个大手大脚的,把钱造没了。”
聚在一起聊天的妇人们,有人表示,“怪的了谁,谁让他爷爷是个败家子呢,但凡给子孙多留点钱财,也不至于穷成这样。”
“他儿媳妇慈禧一顿上百道菜,过得都比这公公好。”
......
嬴政脸上颇为惊讶,主要是他就没穷过,尤其是现在灭了六国还很富有,这清朝皇帝穷成这样还意外的很。
刘彻意外的挑了下眉,“之前听说慈禧花钱大手大脚,一顿饭还一百多道菜,还以为清朝真的很有钱,没想到她公公在位时期国库那么穷。”
李世民摸了摸自己的私库,唏嘘了下,“朕以为自己都比较穷了,没想到还有更穷的皇帝。”
朱元璋‘呵呵’了两声,“国库没钱,慈禧还能大笔的花钱,百姓也是倒霉。”
一众帝王各有想法,清朝人士不知说什么。
康熙年间
这些阿哥们初次听到最抠门的皇帝是他们爱新觉罗家的时,很意外;接着又看到旻宁这么穷,实在是无言以对。
胤祥惋惜的说,“四哥啊,你这后代过得委实太惨了点。”
胤禛“嗯”了一声,接着说,“这个孩子想着节俭还是不错的。”
乾隆年间
乾隆看这个孙子活成这样,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怎么会,连鸡蛋都吃不起?”
周围的小太监也不敢说什么。
乾隆此刻也不得不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真的太花钱了?
嘉庆年间,嘉庆帝很感慨,想了想叫儿子来勉励一番。
道光年间
后宫这些娘娘们伤心啊,对慈禧也讨厌得不行,对乾隆也一样,和这两人的奢侈比,她们过得简直跟苦水里泡的一样。
道光帝颇为伤神,他真不会赚钱啊,他爹还能遇到一个和珅抄家,自己没这运气。
{从清朝传下来的道光帝画像看,画像上的他,脸颊凹陷、非常瘦,像鬼一样,这还是画师刻意美化过的结果。
他过度节俭,也只堪堪弄到两千万两左右,国库依然空虚。
别人觉得他太吝啬可能是心理有问题,但大概是作为一个王朝晚期的君王,在试图以个人表率来挽救国家危机吧。
只是王朝后期的问题,不是节俭就能改变的。}
各朝人士想了想,也明白这个理。
“他节俭是不错”。刘恒夸了一句,又可惜的摇摇头,“只是遇到了一个好奢侈的儿媳妇。”
诸葛亮声音有些飘渺,“大概每个王朝的后期,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手腕极强的帝王在位,那是无法挽救帝国危机的。”
苏轼郁闷的说,“我以前还好奇慈禧吃一百多道菜,都有什么,但现在不好奇了,国库没钱,无外乎是榨取民脂民膏罢了,苦的是百姓。”
......
各朝人们的看法,清朝皇室们此刻也没心情关注。
道光帝苦笑了一声,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没办法挽救岌岌可危的王朝,但节俭是自己可以做到的。
不过看到奕詝,他的脸就黑了。
奕詝:??
道光帝也不看他,脑子里想到了慈禧那个女人,穷奢极侈,人比人简直气死人。
同治帝的表情也欲哭无泪,他爷爷过得那么简朴,还被说成抠门,他母亲骄奢侈糜、铺张浪费,亡国好像也不冤。
—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何传承了千年?}
牛郎织女的故事,很多朝代的古人也是知道的。
甚至在前些日子的七夕佳节,古代的青年男女们还纷纷走上街头,和三两好友一起,庆祝节日。
此时看到这个问题,也有人表示,“可能是因为一个是凡人、一个是仙女,仙凡之恋比较吸引人吧。”
“牛郎织女一年才相会一次,彼此至死不渝,这样的爱情感天动地,世人自然都认可他们。”
......
在各时空的人们闲谈着的时候,刘晓希也给先秦的先人们介绍了下牛郎织女的故事。
“先秦时期,牛郎和织女是两个星名,到了汉代,有人将牛郎星和织女星撮合成了情侣。
两人在七夕相会...
七夕节在古代也叫女儿节、乞巧节,至于七夕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代的学者还争议不定。
两人在哪里见面呢,就是刘安在《淮南子》中写的‘鸟鹊填河成桥’。”
光幕下
各时代的年轻少男少女们,听得如痴如醉。
虽然很多人已经了解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但因为对爱情的向往,倒是并不觉得无趣。
如花似玉的少女嘟了嘟嘴,“到底是何人将牛郎星和织女星配对的?”
半大少年一脸憨笑,“真羡慕牛郎啊,可以娶到仙女做老婆。”
“我看啊,还是董永和七仙女比较幸福,两人至少一直在一起。”
......
长辈们看到这一幕笑了笑,他们还年轻那会儿,也憧憬美好的爱情啊,但年纪上来了,兴趣也就不大了。
现代时空
刘晓希:“在最早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里,织女住在天河东边,天帝看织女太孤独,就将她嫁给了西边的牛郎。
只是织女出嫁后,变懒了不织布,天帝很生气,就让他们分开,各归各家,一年让他们见一次面。”
光幕下
明清百姓们都听傻眼了,手里的活都不自觉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