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这期节目注定封神
作品:《文娱:我大佬身份被女儿曝光了》 就在秦昊那段表述落下的瞬间,直播间的节奏,悄然改变了。
起初,只是观众惊讶于他表达的条理清晰、节奏沉稳。
然而,当他说出那句“不是崩溃,而是对自我身份彻底否定之后的精神落差”时,屏幕前的一批人,坐直了身子。
这些人,不是普通观众。
他们是心理学在读硕士,是高校影视学院的青年讲师,是表演训练坊的主教练,是做非虚构叙事研究的传播学博士。
他们原本只是凑热闹,才点进来想看看秦昊是怎么谈演技的。
却没想到,竟然意外撞见了一次结构性表达、逻辑严密、甚至足以写入学术论文的表演深度解析。
镜头之外,此刻的B市电影学院。
一间研究生公共课教室内,几个学生对着电脑屏幕陷入了短暂沉默。
他们的导师,原本正在讲关于“表演情绪的非线性设计”的课程。
但在课间意外点进了《视角之外》的直播后,没过多久就坐不住了。
直接调了投影,把直播画面投到了课堂主屏幕上。
讲台上没人再讲话,所有人都盯着那个镜头中穿着灰色衬衫、声音不疾不徐的秦昊。
同时,在另一座城市的临床心理辅导培训机构内。
几位刚完成案例研讨的心理咨询师,也盯着同一个直播画面出神。
那段对“自我认知撕裂”的描述、那种“因不理解自己行为,而产生逻辑不适”的设定,让他们有那么一瞬间,以为这是某个PPT里摘下来的文本。
而且更重要的是,秦昊说得并不玄奥。
不像很多理论专家,那样说一堆听不懂的术语。
他说的是一种观众能听懂、但专业人士听了,也会默默点头的方式。
察觉到这一点后,几个资深咨询师交换了一个眼神。
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某种共识。
这人懂,而且是真懂。
而且,秦昊说的这些,这已经不仅是演员的直觉了。
这是研究者级别的归纳能力。
一时间,《视角之外》的这期节目,被迅速推上多个知识社区的热榜。
不同领域的专业观众,纷纷涌入评论区和弹幕区。
甚至直播间都出现了小幅度的卡顿。
而在导播间,许一扬猛吸了一口气。
又抓了一把速效救心丸塞到嘴里,随后似哭似笑的喃喃道:“完了,这节目今天彻底洗白了。”
听到这话,摄像助理茫然地回头:“洗什么白?”
而许一扬一咧嘴,激动的脸都快红透了。
压低声音说道:“你知道我们节目,过去最出圈的一期是什么吗?是请企业家讲创业,结果主持人连问三遍‘您跟太太是怎么认识的’,那位老总脸都黑了……那期把我们黑得够呛,说我们低俗。”
“可你看今天秦昊这状态,这层次……我告诉你吧!这期要炸!哪怕林唯再想搞事,再嘴碎,这一集也绝对会封神!”
摄影助理听完这话,顿时更茫然了。
然而,许一扬已经懒得搭理他了,而是连忙跑去跟后台打电话,让他们紧急对直播间进行扩容。
而与此同时,直播间。
秦昊本人依旧平静的坐在那儿,不疾不徐的继续讲解。
“情绪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秦昊坐在镜头前,双手自然搭在膝上,语气不紧不慢,像是随口而谈,却又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在一场戏里,观众看到的是结果,看到角色哭了、怒了、崩溃了。但一个演员,不能从那个结果出发去演。”
“你不能上来就想着‘我要崩溃’,想着‘我要爆发’,那样演出来的都是空壳情绪。真正的表演,是找到那个角色,在当下那个情境里的反应机制。”
“他在想什么?他知道什么?他不知道什么?他怎么处理他知道的这些信息?这个过程决定了他的状态。”
说到这时,他轻轻侧头看了眼镜头。
一字一句地补了一句:“而状态,才是情绪的源头。”
就在这句话落下的一瞬间,《视角之外》的直播间再次被刷屏。
“对对对!我终于懂了!”
“没错!就说哭戏吧,除了粉丝之外,谁也不会想看一个演员哭的有多梨花带雨,有多好看,几秒落泪什么的……我们想看的就是他为什么哭啊!”
“对啊!如果状态部分没有演绎好,那哭的再好看有屁用啊!”
弹幕一时间满是惊叹和共鸣。
而与此同时,林唯尽管表面还在努力维持着职业笑容,但身体已经明显僵硬了几分。
因为秦昊说的这些,根本就不是她准备好的提纲能驾驭得了的内容。
她甚至开始有些后悔刚才那句“您怎么看观众说您杀过人”。
因为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真正把表演当作研究课题来处理的演员面前,显得无知得可怕。
他根本不是在聊演技,他是在讲一门系统的知识结构。
而这,让她那些提前准备好的热搜引导型问题,显得格外愚蠢。
“秦老师,那、那您是事先揣摩过角色的动机、行为、情绪和状态的吗?”
林唯红着脸问到。
这个问题不在她的提纲本上。
但她现在实在问不出来那些“你当过兵吗”、“你受过专业训练吗”这样的蠢问题了。
而秦昊闻言,笑了一下。
平静道:“我不太喜欢揣摩这个词,它默认了表演是一种外部猜测,而不是内部建构。”
“一个立体的,完整的角色,不是靠猜,也不是靠套模板,而是靠逻辑和经验去搭建出来的。”
秦昊的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作为演员,我们不该站在角色外,去猜他怎么想,而是你要知道他知道什么,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为什么他只只能这么做。你知道得越清楚,演的时候就越不需要用力。”
“就像一个,在婚姻中长期被忽视的中年女性。”
秦昊举了一个例子。
“她早上六点起床做早餐,送孩子上学,赶地铁上班,晚上回来还得伺候公婆、做家务。她的丈夫每天跟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饭怎么还没好’。十年,二十年。”
“有一天,她在便利店结账,收银员多收了她五块钱。”
“你猜,她会是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