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吃相太难看了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李霁连夜带着剩下的六百余套冬衣,赶往尚州城,于第二日巳时到达。
即使李霁昨夜没有到清州全义县去,李平宽等人也会在今天将这批冬衣送来尚州。
副总兵刘綎听闻李霁亲自送冬衣过来,便带着亲兵在城内办公兼住所的宅子门前迎候。
其实纵然李霁有监军身份在身,刘綎一个副总兵也不至于如此。
但这便是刘綎与李如松同为将门二代的另一不同之处,李如松面对文官是要平起平坐。
一般的文官李如松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如兵部尚书石星和经略宋应昌,他都未必放在眼里。
当着李霁的面讨论到时,李如松对这兵部尚书、侍郎二人也从来都是直呼其名。
李如松敢这般有恃无恐,自然是因为皇帝朱翊钧的偏爱,倘若以此类礼仪过失去弹劾他,可以说连挠痒痒都算不上。
而皇帝这种偏爱,简直毫无道理可言,所以李如松的骄横,在大明的武将中乃是独一份。
刘綎面对有监军身份的李霁仍要低头三分,这才符合大明官场文尊武卑的常态,或者说是潜规则。
文官整起武夫来那是毫不留情,手段更是层出不穷。
刘綎与其他武将一样,并没有皇帝的偏袒,面对大明文官便也只有讨好,完全不敢放肆。
“竟劳李谕德亲自送来冬衣,实在辛苦,可见李谕德对我等驻守朝鲜将士的关心,请入内用茶。”
李霁刚翻身下马,刘綎便先拱手见礼,满脸笑意说道。
李霁拱手回礼后,面无表情回道:“事关驻守军士御寒过冬之事,我为平倭兵马监军,自然要关心。辛苦倒也称不上,只是怕我本一番好心、热心,反倒被寒心。”
武将在文官面前多抬不起头是不假,但他刘綎一个副总兵也不至于出门亲迎,除非心里有鬼。
刘綎闻言,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调整回来,继续笑道:“李谕德为我等在异国他乡驻守的将士殚精竭虑,尽心尽责,不惜亲自来回奔波,若有人敢寒李谕德之心,我刘某人第一个便不答应。”
李霁暗暗咬了咬牙,淡然开口道:“刘副总兵,我们入内叙话。”
门口人多眼杂,要说事还得关起门来说。
进了宅子舍廊中,李霁落座后便开口问道:“刘副总兵,你信中说有六百余套冬衣内絮花绒仅为一斤三两,是怎么回事?”
刘綎刚端起茶杯,随即又放下,回道:“李谕德,那些朝鲜人不思报恩,竟缩减冬衣物料,妄我大明举数万精锐替他们驱逐倭寇。”
李霁假意点点头,开口道:“如此确实令人寒心。”
刘綎也跟着点头说道:“所以,某便将他们十几人抓了起来,必须让他们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霁看着刘綎,又开口道:“那要如何才能令刘副总兵满意?他们确实已经没有棉布,或其他财物再送过来了。”
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发达,棉布成为重要贸易商品。
尤其是大明松江府等产地的优质棉布,可直接作为高价值财物用于大额交易,或折算银两计价,是市场中公认的“硬通货”类财物。
朝鲜产的棉布虽然没有大明的优质,但同样具备“货币”属性。
明初“布钞法”不再推行,货币替代功能被一定弱化,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流货币,棉布不再作为法定赋税折算物或官方认可的货币替代品。
可即使如此,在民间小额交易、偏远地区物物交换中,仍可作为财物等价交换,本质是“实物财富”的流通。
刘綎还未察觉李霁语气不善,拱手说道:“李谕德,朝鲜人送来的棉布,我已预留你一份,正准备给你折银。朝鲜人说话……”
李霁右手握拳连砸三下桌面,寒声道:“刘副总兵,吃相太难看了!”
刘綎被李霁突然砸桌的动作,惊得眉头一跳。
李霁此刻心中更气,他自己要贪不止,竟还想把自己拉上。
大明边军将领吃空饷,层层克扣,是屡见不鲜,手段也是花样百出,可想不到刘綎到了朝鲜,更加的肆无忌惮。
“缺额的冬衣,朝鲜国王百般诉苦诉难而推辞,不愿为我军供给。李平宽乃是捐资抗倭,倾尽家族所有来制备两千五百套冬衣!”
李霁不想说搭救李平宽等人的事,况且刘綎肯定也不在意这些事。
刘綎搓了搓椅子的扶手,开口说道:“我大明军士为他们朝鲜千里迢迢赶来打倭寇,浴血拼杀,拿他们一些,也是应该吧。”
顿了顿,又接着道:“那后方盘剥我等,我们也只得向朝鲜人找补嘛。”
你是想说你刘綎千里迢迢赶来朝鲜,没赶上捞军功,总应该捞点财物吧?
李霁冷哼了一声,开口道:“是没有帮白打仗的道理,可现在朝鲜是个什么光景?而且刘副总兵想过影响么,朝鲜人会如何看待我大明军队,倘若此事传回朝堂,你刘副总兵便不遭弹劾?”
刘綎梗着脖子,高声回道:“那些朝鲜人敢?我打听过,他们有通倭嫌疑,老子亲自率兵帮朝鲜国王去剿灭!”
看了李霁一眼,他又低声道:“李谕德你不说,朝堂便不知其中具体缘由……”
他给李霁也备一份,自然是想让李霁打掩护。
李霁真想跳起来指着刘綎喷一顿,为何这般贪恋身外物。
“刘副总兵,可以了!好见小利,妨于政!现在与倭寇的谈判未定,我军还要继续驻守朝鲜。朝廷发兵入朝鲜,也并非仅为援助藩属国,倭寇狼子野心,最终乃是觊觎我大明,望你好好思量。”
李霁又猛砸了一下桌面,目光冰冷看着刘綎,寒声说道。
刘綎被李霁看得尴尬且发毛,抬手挠起了额头。
之后,李霁在平复心绪,而刘綎则沉默不言,舍廊内陷入安静。
长呼一口气后,李霁再次开口道:“此事,我可不上报朝廷。现在重制冬衣已然来不及,只能将当下制备的冬衣继续发放。”
顿了顿,又接着道:“但李平宽是因少了一批棉布,才不得已缩减物料。所以,那批棉布必须平均分发给领到缩减物料冬衣的军士,一尺也不能少。”
其实内絮花绒一斤五两的冬衣,在如今大明边军都是属于超高标准了。
大明各镇边军常存在军官克扣、勒索军士布花的情况 ,所以大多情况下,军士并没有领到足额的冬衣布花。
即使领到足额的冬衣布花,自制冬衣时,军士也不会全部使用,而是会选择将部分的布花卖掉,以换取银钱或其他生活必需品。
李霁都这么说了,刘綎当然只能点头答应。
若李霁真将此事上报朝廷,他肯定够喝一壶的,李霁当下可是深得皇帝的信重。
刘綎他自己又是有前科的人,朝廷和兵部甚至都不用查,直接就又将他官职给撸掉好几级,或者调回国内去。
李霁看向刘綎,突然又开口问道:“你方才说后方盘剥你等,是什么意思?”
刘綎轻咳一声,回道:“辽东送来的冬衣,内絮花绒就没有超过一斤五两的,大多是在一斤二两左右,超过一斤三两的只有六百余件……”
军中老卒只需将冬衣拿在手里掂量几下,重量就能估个八九不离十。
李霁闻言,默默爆了句国粹……原来都是一路货色!
李霁如果没有猜错,刘綎是让李平宽缩减到花绒一斤三两,只是他没敢这么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