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接连的选择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李霁在尚州又停留了一天,亲眼看着刘綎召集所有军士,将那批向李平宽强行索要的棉布分发下去。


    到手的财物又散了出去,刘綎心中自然不舒服,但他仍是亲自将李霁送出尚州城。


    在战后评定军功时,李霁具有建言之权,并且监军的话语一向有着极重份量,刘綎想不服软都不行。


    一步迟,步步迟,刘綎没有赶上与倭寇作战,功劳便比吴惟忠、骆尚志等人少一大半。


    但不是只有打仗时攻城掠地才算军功,当下率军驻守朝鲜也同样是。


    李霁准备翻身上马,又突然停下动作,转头看着刘綎开口道:“令尊当年乃是我大明西南边镇柱石,功勋卓著,令世人敬仰。”


    顿了顿,又继续道:“刘副总兵出身将门,功勋从何而来想必再清楚不过,欲速则不达,建功立业会有时。还望刘副总兵承继前人之雄风,再而光大弘扬。切记,约束好麾下军士。”


    刘綎贪财之性格,一时恐怕难以改过,但严格约束麾下军士是可以做到的。


    他曾纵容部将行不法事,同样有前科,实在令人不放心,李霁不得不又多嘴说这几句。


    刘綎麾下的数千军士,以四川籍居多,近半人的父辈也曾随其父刘显征战,恩义相结,与刘家私兵无异。


    这些军士的战斗力没得说,但也桀骜不驯,除了刘綎,其他人难以统率。


    此类情况在大明边军之中,也已成了常事,大半原因是由于卫所制度的崩坏。


    底层军士与将领的利益关系愈发紧密,相互之间的情感也随之发生改变。


    李霁不将刘綎索要财物之事上报也在于此,若他被调回大明,那随其入朝鲜的数千军士八成也得一起调回。


    一来一回,便会牵扯到上万兵力的调动,又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军费开支。


    而上报之后,如若朝廷不处置刘綎,则又助长其桀骜之性,甚至有可能会动摇中央威权。


    将此事丢回朝堂,李霁说不得还会被认为缺失大局观念。


    刘綎拱了拱手,回道:“李谕德慢行,某会约束好麾下,在此谢过。”


    也不知他到底是谢李霁没告发他,还是谢李霁的善意告诫。


    李霁心底暗暗叹了口气,言尽于此,听不听得进去则是他刘綎的事。


    反正自己也差不多回京去了,只望他别再给自己搞出什么乱子。


    李霁又拱手回了一礼,随后翻身上马离去。


    李平宽的儿子等十余人,自然也被放归,与李霁一行同路回清州去。


    李溪然的弟弟李尚贤,也在扣留的十余人之中,回清州的路上,这小子时常眼神不善地偷瞄李霁。


    到了清州,李霁忍不住问李尚贤:“你可是对我有意见?”


    这小子竟然不怕李霁,硬着脖子回道:“是!”


    “放肆!你好大的胆,李谕德是何等身份,焉是你能质疑的。”


    李霁身边的锦衣卫赵百户,向李尚贤高声喝道。


    连你们朝鲜国王都要对我们大明李六魁礼敬三分,一个毛头小子竟然也敢有意见。


    李尚贤仰头看着高坐战马之上的李霁,质问道:“是你们大明将领索要财物在先,后还将我们扣押,你身为监军,为何不秉公执法?”


    “住口!再敢胡言乱语,必将你正法于此。”


    赵百户再次大喝。


    此事并不光彩,李霁没有上报朝廷,但是已经让锦衣卫密报皇帝朱翊钧。


    李霁必须规避风险,万一刘綎再犯,又被其他官员发现,从而牵扯出今日之事,非得被扣上个包庇的罪名。


    自己的“良苦用心”,可得先让皇帝知晓,若真有事发之日,你朱翊钧可得替我洗刷冤屈。


    李霁先抻了两下腿,骑马久了十分累人,当然,胭脂马且另当别论。


    随后俯视着李尚贤,开口道:“我劝你最好管住嘴,于你,还有你的家族只有好处,事情闹大了,对你们朝鲜更没有好处,这不是恐吓。若觉不公,又想讨回公道,便先强大自身。”


    李霁已经够心累了,实在懒得再同他解释许多。


    李尚贤冷哼一声,又开口道:“你冤枉了我们,需要给予补偿。”


    李平宽的儿子,他的堂兄李尚顺闻言,一把将他拉到身后,又赶紧拱手道:“请李谕德恕罪,他年纪尚幼,经事不多,言语冲撞尊驾,恳请大人不计小人过。”


    赵百户又欲出声喝斥,却被李霁抬手制止。


    “你想要何补偿?”


    李霁看着约莫十六七岁的李尚贤,轻笑问道。


    李尚贤从堂兄李尚顺背后探出脑袋,回道:“你不是说讨公道要先强大自身么?我便投军,去你们明军那里学,但我不去尚州。”


    还是个小机灵鬼,原来是在打这个主意。


    李霁笑着点点头,开口道:“可以,但千万要先想好了,再去汉城找我,限期三日,逾期作废。”


    说罢,一挥手中马鞭,策马疾驰赶回王京汉城。


    李尚贤竟欲撒腿跟着跑,却被堂兄李尚顺拉住,用朝鲜语呵斥了几句。


    冬月初七日,李霁回到汉城,整个人身心俱疲,脸上尽是倦容。


    进了宅子便直接回卧房,然后倒头呼呼大睡。


    李溪然在李霁转回后院时,就在自己屋门前看着,见到李霁脸色沉重,整颗心也跟着沉到谷底。


    李霁再醒来时,天都已经快黑透,外面下起了雨。


    “官人你醒了,竟累成这般。”


    王清妍坐在床榻沿,满是心疼地柔声说道。


    李霁抬起双手,轻拍了两下脸,叹息道:“是真累人!”


    回来的路上,李霁又在想另一个问题。


    宋应昌或许并不是在故意刁难自己,如果是故意刁难,那么现在才是真正的开始。


    辽东供给的冬衣,竟然没有一件是符合制备标准,此乃克扣军需、贪污腐败之事。


    李霁又要做选择,是否要上报京师。


    宋应昌故意留下这两千五百套冬衣的缺额,就是间接让李霁知道此事。


    而且宋应昌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李霁也同样还猜不透。


    他是欲借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将此事上报回京师后,得到支持,从而大力整顿辽东边军贪腐?


    还是想借此打压辽东一系武将,或者说是辽东李家?


    大明平倭军队入朝鲜后,大部分的军需制备都在辽东,如器械、冬衣、粮草转运等等。


    经略宋应昌到辽东不过带着寥寥数人,众多具体事务都是由辽东当地官员署理。


    而辽东当地的武将,甚至部分底层官吏,都同辽东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查贪腐查到最后,定然是查出一连串的人和事。


    李家这颗大树枝繁叶茂,根系脉络交织,少不了会被剪掉一些,挖出部分……


    公心?私心?还是以公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