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二代之差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两日时间,李霁率人快马赶至清州全义县,到达之时已是入夜时分。
因仍在清剿流寇,所以全义县也有少量的朝鲜守军。
王必迪麾下军士打出大明军旗,全义县的朝鲜守军很快便打开城门,恭请李霁等人进入。
验明身份?还用怎么验?
就这数十匹雄壮的战马,别说那些降军变成的流寇,即使本国正规作战军队也少有。
还有他们身上所穿的精良甲胄,除了大明天兵之外,别无二家,如何冒充?
两名朝鲜军官带着数名士卒出城迎接,锦衣卫赵百户对那两名军官开口道:“这位是我大明平倭兵马监军李谕德,带路前去全义李氏的李平宽住所。”
那两名朝鲜官员赶紧再次行礼,恭声道:“拜见天朝李谕德。”
“我们这就带路,请李谕德移步入城。”
在两名朝鲜军官的带路下,很快来到李平宽这一支全义李氏的族人居住之地。
全义李氏在整个朝鲜国都属排得上号的,极具声望,要不然李平宽也不能号召组织起众多平民抗倭。
县城以东连成的大片房屋建筑,都属于李平宽这一支,占地可不小。
其实这还是家道中落了,全义李氏始祖为棹,初名齿,因护卫高丽王朝太祖有功,被赐名棹,官至太师,最开始曾有封地。
哪怕到了李氏朝鲜王朝,全义李氏也是高官频出。
无怪乎李溪然自恃高贵,不仅出自这样的家族,且与其族姐上一任国王的淑仪李氏一样,也身具朝鲜王族血脉。
嗯,还是一如既往地乱!
一名朝鲜军官上前敲门,态度恭敬。
李平宽一族虽曾经数十成丁入狱,可人都好好地回来了,那本地朝鲜人就不敢小瞧。
开门之人在朝鲜军官口中得知了李霁的身份,赶紧小跑而来,行礼恭敬道:“拜见天朝李谕德,不知尊驾莅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李霁面无表情开口道:“带我去见李平宽。”
“李谕德请!”
那人说罢,便在一侧躬身引路。
李霁穿过两个院子后,李溪然的叔父李平宽已带着十数人匆匆出迎。
“恭迎李谕德,未能远迎,万望恕罪!”
李平宽带着众人见礼齐呼道。
李霁站定,看着李平宽开口冷声道:“恕罪与否,还需听你如何解释!”
李平宽听李霁语气冰冷,明显不悦,又见他背后带着众多大明甲士,心中咯噔一下。
不过,还是先恭敬将李霁请入舍廊。
李霁也不废话,直接将刘綎的信件拍到桌面,开口问道:“此事,你如何解释?”
李平宽小心拿起信件,看过之后,脸色已变得无比苍白。
随后躬身拱手,颤声说道:“此事……此事请李谕德听我解释,非是我等……私自这般做。”
李霁闻言,咬牙寒声道:“真是你所为,你好大的胆子,该死!”
李平宽带着身后十数名族人跪地俯身,开口解释道:“李谕德,非是我等私自减少那物料,且我们每套冬衣仅少三两花绒,绝没有减至五两,数量更没有六百余套之多,仅有二百八十套……”
李霁猛地一掌拍在桌面上,低喝道:“少一钱一分,你们都该死!不是你们私自减少,又是何人如此大胆?”
李平宽思虑片刻后,最终咬了咬牙,回道:“是天朝的刘副总兵,我们乃是被逼无奈!”
李霁闻言,瞬间双目圆睁,刘綎?怎么可能!
“我们将第一批冬衣送去尚州时,刘副总兵就向我等索要财物。可我们制备冬衣乃是倾尽家族所有,已无多余之财物。但刘副总兵仍是强行索要,还把我儿子在内的十余名族人扣在军营中……”
李平宽伏地老泪纵横解释道。
抬头看了眼李霁,他又继续说道:“我们一再说明已无余财,他便说我们可以缩减物料……无奈之下,我只得先将一批棉布送了过去,可刘副总兵还是未将人放归。”
缓了缓,又接着道:“前几天送去第二批冬衣之时,刘副总兵再次索要财物。可我们实在拿不出了,否则便无法制备剩下的冬衣……”
李霁开口寒声问道:“为何不告知于我?”
李平宽看着李霁,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回想方才他听到自己要解释时,一脸惊愕的模样。
“你觉得是我伙同刘綎在向你们索要财物?”
李霁看着跪在地上的李平宽,再次狞声问道。
李平宽依旧不敢答话,其他李氏族人也伏地不起,舍廊中陷入沉寂。
在给刘綎的信中,李霁只说是朝方供给缺额的两千五百套冬衣,并未说明中间发生之事。
刘綎定然以为是朝鲜官方出面,命令地方大族制备缺额冬衣,他才敢强行索要财物。
当下大明军队在朝鲜,如同“太上皇”一般,朝鲜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人敢得罪大明军士,这便给了刘綎底气。
而且刘綎个人性格贪婪,在云南之时就曾因贪财索贿、治军不严,导致部下哗乱,乃是有前科之人。
万历十年,刘綎因平定云南之乱有功升为副总兵 ,辅镇云南。
万历十三年,他不仅向蛮莫安抚使土官思顺索要大量钱财,还放纵部将谢世禄等人奸淫暴虐思顺妻妹,导致思顺不堪受辱,叛逃至缅甸。
朝廷念其父亲刘显之功勋,而刘綎自身也是勇猛骁将,参与过平定云南之乱,遂革去他副总兵衔,以游击身份听候调遣。
刘綎和李如松一样,起点都很高,在父荫之下以指挥使入仕途,其父乃是大将军都督刘显。
甚至刘家与李家崛起的经历,都极度相似,刘家起于刘显,李家起于李成梁。
刘显生而膂力绝伦,稍通文义,传言曾因家贫落魄,欲在祠庙中自缢,后被神护佑未死。
之后,刘显辗转至四川,做了童子师,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宾苗人作乱,刘显应募投军。
在首次战斗中,刘显手舞两把大铡刀当先冲锋,亲手砍杀数十人,并擒获三名首恶,由此声名大震,从一名走卒升为副千户。
刘显此后一直身经沙场,七年之间凭战功直升至总兵。
刘显还曾在江浙一带平率兵抗倭,与戚继光和俞大猷并称抗倭三大将,最后官至大将军都督。
后复又调回云南和四川平定叛乱,累立战功,万历初年,刘显又奉命去西南讨伐蛮族,刘綎此时也跟随前往。
刘家在刘显的沙场搏命拼杀中而崛起,他卒于万历九年,其崛起还要早于李成梁。
同为将门二代,刘綎和李如松的个人勇武可谓不相上下,但是私德却相差极大。
李如松也有私心,偏袒北方军士,甚至暗中打压南兵,为的是让辽东李家在北方军界屹立鳌头。
但李如松用的都是政治手段,他从不是短视之人。
治军方面,李如松更是严明纪律,别的不说,绝不会放纵部将行奸淫暴虐之事。
李霁坐在上首,深呼了好几口气后,沉声问道:“剩下的冬衣,内絮花绒为多少?”
李平宽低着头回道:“内絮花绒……一斤五两。”
“立即去安排人手装运冬衣,我亲自连夜送去尚州。”
说罢,李霁便闭眼坐着等待。
你刘綎已经官至副总兵,还因前科遭斥责革职过,何至于死性不改,贪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