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分水岭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入夜之后,方收复的汉城内灯火稀疏,偶尔见有门庭屋檐下挂出灯笼,映照着前两日才悬挂出来的朝鲜旗帜。
城内有巡兵往返巡逻,此时常有一些宵小之辈趁机生事,浑水摸鱼。
城墙上的哨塔点着数个大火盘,春风吹拂而过时,火苗随之摇曳。
“李谕德,朝鲜光海君那小子回到城里,竟然急不可耐地让属下带兵去与金命元守卫王宫的士兵换防,还是太年轻。”
走在李霁身边的李如梅,边走边轻笑道。
李如梅手下的军士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禀报,是李霁派人传话给李珲,他才中途停手。
李霁对此摇头一笑,回道:“有时太想表现,却不知极易遭反噬。之前求我同李提督将他继续留在南边,我给他开了个‘方子’,药害是什么,既不问也不听。”
李如梅又轻笑评价道:“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在李成梁众多儿子之中,五子李如梅称得上文武兼济,不止箭术超绝,能冲锋陷阵,同时也是心思细腻。
李霁对此不想作评价,还是那句话,夺嫡争权的戏哪里都唱。
何况朝鲜又处在当下这种战乱情形,王子争点权也属正常,甚至李霁都觉得算是克制的。
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西逃蜀地,太子李亨与其分道,后于灵武登基为帝,李隆基则直接成了大唐第二位太上皇。
随便翻一翻华夏史书,历朝历代每处于此种情形,别说什么皇子了,但凡手里有点兵权之人都要生出点别的心思。
再者说了,大明朝庙是大,水也更深,风刮倒都是一大片,水底下的“老王八”都不知道斗成什么样了。
李霁在前不久刚收到消息,国内南北两京的京察已经基本落下帷幕。
此次京察,自然是要有一大批官员被贬谪或去职。
南京牵涉的官员众多,主要有御史黄正色、太仆寺丞赵卿、太仆寺丞高维松、郎中张问达、郎中喻应台、主事江东岷、司业余梦麟、吏部郎中王永宁等人,均被罢职或降调。
这一部分官员可不是在南京养老,而是在南京任职,处于仕途的过渡阶段而已。
北京方面涉及的人数也不少,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杨于庭、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等均被罢官。
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还是备倭经略宋应昌指定的参谋,其并不在京师,而是身在辽东,却依旧被牵涉其中。
京察虽已结束,可暗斗却并没有停歇。
协助主持京察的考功司郎中赵南星,因性格刚强固执,触动到多方利益,而遭受严厉弹劾。
天官吏部尚书孙鑨当然同样不好过,也被科道言官揪住弹劾。
这自然是首辅王锡爵在背后发力反击,经过“三王并封”事件后,王首辅的声望虽有受损,然而虎死不倒架。
更何况王锡爵仍在首辅位上,请他还朝的又是皇帝本人,他背后有着朱翊钧的支持。
结果就是吏部尚书孙鑨遭罚俸,考功司郎中赵南星被降三级调外任。
到了这里,双方理应暂时罢兵收手,可是并没有。
随后,众多官员如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汝训、通政使魏允贞、大理寺少卿曾乾亨、礼部郎中于孔兼、员外郎陈泰来、主事顾允成、张纳陛、贾岩,国子监助教薛敷教等上疏为孙鑨、赵南星二人鸣冤。
这些官员为孙赵二人鸣冤的同时,还指责内阁首辅王锡爵庇护私人、排除异己,利用票拟权擅自拟旨严厉处罚吏部 。
结果那些官员也多数遭贬谪或降调,例如于孔兼、顾允成、薛敷教被贬谪外任,陈泰来被降三级。
原本降三级调外任的赵南星也改削职为民,回家吃自己的了。
吏部尚书孙鑨见此,也干脆自己递上辞呈,以此表示抗争,但是皇帝朱翊钧未批复。
李霁后半段路都是心事重重,李如梅送他到城东安排好的住所后,便告辞离去。
路上,李霁想了很多,有沈一贯等人同首辅王锡爵的暗斗,还有在思索京察的余波是否会形成新一轮政治风波。
收到的消息中,另有一条是关于熟人。
为孙鑨和赵南星鸣冤的众多官员遭贬谪或降调后,又有一批新的官员站出来指责内阁利用言官打击吏部和都察院,皇帝对内阁唯命是从 。
刚刚回京重新授官的高攀龙便是其中之一,李霁不知他是站队某一方,还是出于个人意志参与其中。
不过,后面站出来的一批官员都没有被处置,双方暂时止戈了。
据李霁了解,万历二十一年的此次京察算是分水岭。
此次京察,本质其实是沈一贯等浙江籍官员同首辅王锡爵争权相斗。
两方强势阵营的激烈对抗,无形中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党系,那便是后世著名的“东林党”。
赵南星、高攀龙、薛敷教、顾宪成和顾允成兄弟等人,都是后来“东林党”的核心组织奠基人。
此次京察都将他们囊括其中,顾宪成虽还未浮出水面,但是其弟顾允成已经搅到了这摊浑水中去,他定然也在背后扮演着某个角色。
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后来联合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在江苏无锡重建东林书院,定期讲学,于是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其中高攀龙、薛敷教和叶茂才都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与李霁是同年关系。
叶茂才位列二甲进士,薛敷教的进士名次比高攀龙高些许,二人则同列三甲。
高攀龙和叶茂才与顾氏兄弟为同乡,都是无锡人。
薛敷教虽不是无锡人,却也同属南直隶人,他是南直隶常州府武进(今属江苏)人 。
而且薛敷教和顾宪成、顾允成兄弟认识得极早,关系极为密切。
顾宪成和顾允成兄弟早年拜于薛敷教的祖父薛应旂门下求学,一起学习科举制艺。
薛敷教与顾允成同年出生,都是嘉靖三十三年生人,顾宪成则比二人年长四岁。
三人年龄相仿,乃是少年同窗,情谊之深厚自不必多说。
高攀龙和叶茂才二人后来与顾氏兄弟走得如此之近,极有可能是薛敷教这个同年居中牵线。
毕竟高攀龙和叶茂才二人虽与顾氏兄弟是同乡,但此前只闻顾宪成解元之名,其实并不相识。
而李霁与薛敷教和叶茂才二人虽是同年,但关系平平,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交集。
李霁高中之后便入翰林院任职,身边同僚多为往年进士。
刚入职翰林院不久便被狗皇帝以钦差头衔赶回家,后又被贬谪到西北宁夏镇,李霁中间在京为官的时间也就一年多。
所以与大部分同年之间的联络并不多,不过在众多同年的眼中,李霁一直官运亨通……
看来回京之后,得找机会多联络一下同年之谊才行。
进门之前,李霁摇了摇头,甩掉脑子里一些乱七八糟的思绪。
赶紧搞完朝鲜倭乱这一摊子事情,方才好回京去,要不然儿女们都认不得自己这个父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