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战略性后撤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正月二十九日,碧蹄馆遭遇战已经过去两日。


    李霁的营帐中,他盛了一碗鸭汤递给李康。


    待李康喝了一口鸭汤后,李霁问道:“咸淡怎么样?”


    李康点头回道:“正好,少爷你也喝。”


    李霁自己也盛了一碗,又给李康夹了几块鸭肉。


    李康又喝了口炖鸭汤后,问道:“少爷,这鸭子是哪里得来的啊?”


    李霁笑着回道:“拆了身衣裳,到坡州城里跟人换的。”


    这炖汤的鸭子还是李霁拆了一件双宫绸制外衣,同坡州城里的民户换取得来。


    双宫绸主产地是湖州,因原料特殊,价格略高于熟纺绸,多被用于制作冬季夹棉外衣的外层,保暖又显质感。


    双宫绸制衣裳已经是李霁众多衣物里最便宜的,其余的多是罗和锦制的衣物。


    其中半数还是杭州花罗、素罗布料,在大明属于价格最高昂的一列。


    明朝中后期制度松弛,绸和锦在民间已不是什么大禁忌,但罗制衣物若无官身,则极少有人敢明着穿。


    当然了,李霁所穿衣裳布料,均是出自黄婉婉嫁妆的那几家织坊, 最好的布料她都让人送到京城留为自用。


    罗的核心生产方是官营织局(如苏州织染局、杭州织染局),主要为宫廷、官员生产罗(如官服的“罗袍”),工艺和原料有严格标准。


    不过,江南地区如杭州、苏州等,有部分规模较大、技术精湛的私营织坊,因长期为官府“采办”供货(即承接官方订单),会获得生产罗的资质。


    以前黄家的织坊并没有生产罗的资质,但万历十九年十一月在“佥商采办”制度下,被摊派到采办任务。


    于是,在杭州的两家和苏州的其中一家织坊便被要求为官府采办供给罗布。


    那一段时间,正好是李霁刚被贬谪到宁夏镇平虏城做仓副使。


    其实为官府采办供货通常是亏本生意,一方面,物价多亏,官府所给的采购价格往往低于市场实际价格 。


    另一方面,官吏会百般挑剔、敲诈勒索,甚至有输物于官终不得一钱,或给买物料价十不偿一的情况。


    所以,为官府采办,对于被摊派到的商户而言就相当于傜役,许多商户因赔本而不堪重负,最后直至破产。


    当然也有盈利的情况,前提是采办商户与官府建立良好关系,或本身具有一定政治背景,能在采办过程中获得诸多便利。


    提前得知采办需求和价格标准,更好地规划采购、降低成本,同时在货物验收时可减少被官吏刁难、勒索的情况,从而保障利润空间。


    现在李霁起复重用,老丈人黄岚家里又挂着皇帝御制匾额,谁他娘敢刁难勒索?


    李康苦笑道:“少爷,就算你最便宜的一套衣裳,都能换一百只鸭子不止,这买卖亏大了。”


    李霁笑了笑道:“那身衣裳是外面铺子里的成衣,你两个嫂子亲手做的衣裳我又不拆。再说了,坡州城被倭寇洗劫过,几乎剩不下什么东西,便当鸭子涨价了。”


    李康又开口道:“少爷,我军功的赏赐过两天不是发下来么,也会有棉布,你要跟朝鲜人换什么东西,割点棉布去就行,可别再拆自己的衣裳了。”


    李霁点头笑道:“好,我知道了。”


    喝了口汤,李霁又问道:“伤兵营那边的军士们情绪如何?”


    李康腿上受了伤,好在伤口不是特别深,没伤到骨头,现在住在伤兵营里,今天是开小灶。


    “大家情绪虽有些低落,不过也还好,心里都想着报仇呢。”


    李康想起众多阵亡的同袍,又伤感了起来。


    李霁又给他盛了两勺汤,安慰道:“别想那么多,打仗胜败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也不算输。阵亡将士家里的抚恤,我们已经加急向朝廷请报,至于报仇总有机会的。”


    李康点了点头,但还是难掩伤感。


    这时,帐外的锦衣卫恭声道:“李谕德,李提督派人过来,请你过去一趟。”


    李霁回道:“好,我知道了。”


    又对李康嘱咐道:“康子,你多吃一些,才能好得快,不用给我留。还有,千万牢记,伤口不要沾水。”


    说罢,李霁就起身往帐外走去。


    梅国桢也接到了通知,于是二人一起往李如松的大帐去。


    “我打算将我军大部先撤回后方。”


    李霁和梅国桢进入李如松的大帐,待二人落座之后,李如松便开口说道。


    梅国桢看了眼李霁后,又看向李如松,开口道:“李提督此决议,我无异议。”


    朝鲜军无能,根本无法协同作战,倭寇十余万人固守王京汉城,一时绝难以攻克。


    且如今雨季已至,火炮几乎无法使用,也难以展开攻城。


    最重要的是后方补给已经出现不畅,最近战马因疫病或战损减少了一部分,否则粮草供给压力更大。


    要知道,一匹战马每日所消耗的粮草便是一名军士的三至五倍,李如松部又多为骑军。


    李如松看了眼二人,又开口道:“请你们过来,便是商议如何安排后撤事宜,二位有何看法尽可直言。”


    李霁看向李如松,缓缓说道:“不如暂时将大部队撤至平壤城,那里供给压力不大,还可以防备东北方向咸镜道的倭寇。”


    平壤城一战,收复了朝鲜平安道南部和整个黄海道,以及京畿道北方部分地区,当下的坡州便属于京畿道。


    平安道东面的咸镜道仍有一股实力强劲的倭寇部队,是倭寇先锋军团之一的第二军团。


    该部有近二万三千人,主将叫加藤清正,朝鲜的两个王子也正是被加藤清正所俘虏。


    之前没有重点防备加藤清正部,是因为他的大部队不在朝鲜境内。


    朝鲜的咸镜道北面以土门江(今图们江,朝鲜称豆满江)为界,与建州卫女真各部辖区相邻 。


    明军渡过鸭绿江入朝时,加藤清正已经带着大部队跟女真各部干了起来。


    最新传来的战况,加藤清正部被建州女真各部联手打得灰溜溜地退回了咸镜道。


    倭寇具体损失如何,还尚不得知,但肯定没讨到好。


    李如松点头道:“我也是如此想,这股倭寇在我军左后方,不得不防。”


    梅国桢闻言,长长地松了口气。


    后方补给压力确实很大,他生怕李如松经过碧蹄馆之战后,同盘踞汉城的倭寇死磕上。


    朝鲜果然撒了个弥天大谎,他们根本没有为大明平倭军队准备粮饷。


    现在入朝作战的明军部队所需粮草,均是从辽东长途运输而来。


    李霁与李如松相处还算愉快,对他也算有些了解,其实李如松并不全然是个粗鲁武夫,而是粗中有细之人。


    对于当下处境,李霁相信作为主将的李如松肯定看得清楚,所以他作出战略性后撤,李霁并不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