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约定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战略性后撤的决议一致通过,大部队撤至平壤城也已确定下来。


    收复平壤城后,李霁和梅国桢就已经将那里作为南下的军需物资中转之地,备倭经略宋应昌也同意。


    如今平壤城便存放有大量物资,大部队撤回即可。


    大部队后撤至平壤城为什么不先征求经略宋应昌的意见?别人或许会,但李如松不会,也不用。


    宋应昌知道后反对呢?李如松会让他尽管弹劾,然后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后撤……


    随后,李霁、李如松和梅国桢三人接着商议具体驻守哪些朝鲜城池要地,又该由哪些将领统兵驻守。


    经过最终商议,李如松和杨元率大部队回撤至平壤城,控制大同江,防备倭寇加藤清正部。


    李如柏率部分兵马镇守宝山要冲;查大受和游击将军毋承宣率两千兵马在临津江沿线驻防,作为前哨。


    祖承训和李宁则领兵镇守朝鲜中都开城,碧蹄馆之战的伤员也同时转移至开城。


    至于坡州城,交由张世爵和朝鲜军队协同防守。


    一系列的驻防安排定下后,李如松拨了拨面前火盆中的炭火,突然开口道:“朝廷就应该让女真人和倭寇好好撕咬一番。”


    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起兵后,至万历十六年,先后攻并苏克苏浒河部、董鄂部、浑河部、哲陈部和完颜部,统一了建州五部 。


    又于去年,万历十九年,兼并长白鸭绿江部,此时已统一了女真六部,隐隐势大。


    梅国桢闻言,苦笑道:“这个太过于复杂,朝廷一开始曾想让女真人入朝同倭寇作战,可是朝鲜君臣坚决反对,后来朝廷也就只能作罢……”


    去年七月,建州努尔哈赤向大明朝廷递交请战书,表示“我部下原有马兵三四万,步兵四五万,皆精勇惯战。我愿拣选精兵,待严冬冰合,即便渡江,征杀倭奴,报效朝廷”。


    还在请战文中表示,“本地与朝鲜界限相连,今朝鲜既被倭奴侵夺,日后必犯建州”


    还别说,努尔哈赤真猜对了,倭寇加藤清正部就干了过去,不过打的是海西女真,不是他建州女真。


    大明朝廷有认真考虑建州女真参战之事,并向朝鲜征询意见。


    可是朝鲜君臣表示一万个不愿意,称女真人“阳示助顺之形,阴怀狺噬之计”,担心其假借援军之名,行吞并朝鲜之实。


    朝鲜坚持“只恃天朝终始哀怜救活”,即只相信明朝的援助。


    女真人与朝鲜素有摩擦纷争,朝鲜视其为“人面兽心”、“北蕃”,对其极度鄙夷且警惕。


    倭寇已经来了,再来一个北蕃,朝鲜国王李昖都想直接上吊……


    这哪是什么“驱虎吞狼”,那“虎”和“狼”说不定还要勾结在一起,把所有朝鲜国土给倾吞占领,它们再如何互相“撕咬”那也是后话了。


    后来,大明朝堂反对女真人出兵的声音,也压过了同意其出兵的声音。


    担忧女真人由此坐大是其一,大明对边境少数民族采取松散管辖政策,此时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领导下已逐渐壮大,若参战会使其获得更多作战经验,变得更难以掌控。


    毕竟此时的建州努尔哈赤仍对大明臣服忠顺,大明也还能制得住他们。


    维护现有秩序原则是其二,大明构建的秩序是“天子居中,四夷拱卫”。


    朝鲜是大明藩属国,建州女真则是羁縻卫所,若允许藩属国与羁縻卫所直接接触,等于承认建州女真有更高的合法性,这与大明所秉持的秩序原则相悖。


    其三则是与朝鲜君臣有同样的担忧,防止“虎狼勾结”以攻大明。


    加藤清正和海西女真干起来之前,曾遣使联络海西女真叶赫部,人家没鸟他而已。


    海西女真没搭理倭寇,谁知道你建州女真是什么心思?


    须知西北的宁夏镇叛乱才平定,范例可谓新鲜出炉。


    那哱拜就是异族,之前也为大明屡立战功,杀起自家草原同胞那是毫不手软。


    一朝反叛,便蹂躏了大半个宁夏重镇,最后勾结数方草原势力南下,将宁夏这个边疆重镇的防线打得稀烂。


    同意努尔哈赤出兵,万一其真与倭寇勾结,战火就瞬间烧到大明边境,西北乱完再到东北,那可真是倒灶!


    届时别说朝鲜要哭天喊地,大明自己也得遭不住。


    李霁看向李如松,开口道:“建州女真必为大患,不可再任其发展壮大!”


    后世多称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养寇自重”,李霁未见其人,尚不好评价。


    但李如松对建州女真显然已有很强的戒心,若换他来处理辽东问题,肯定是要极力打压。


    李如松继续拨动炭火,点头沉声道:“建州女真已经涉及农耕,不再靠游牧渔猎,继续任其壮大,确成大患!我父亲主张分化,虽有压制之效,怕也难挡那努尔哈赤统一各部,该适时剪其羽翼。”


    李霁都想站起来为李大提督鼓掌,就得打,三天两头狠狠一顿打!


    李如松放下手中火箸,又开口道:“但当下国库既无盈余,又要驱逐倭奴,尚无法分身料理他们。”


    李霁正色问道:“如果国库支持用兵对其打压,李提督能让万岁下旨?”


    李如松看着李霁,回道:“能!只要有粮有饷,我便能让万岁下旨。届时我亲自统兵,定把他建的那座破城,夷为平地!”


    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山“筑城三层,启建楼台”,修建费阿拉城(又称佛阿拉城)。


    费阿拉城是努尔哈赤建的第一座城池,且具备一定规模,相当于边境的千户所城。


    外城墙周长十里有余,设门三处及泄水通道,单独水门有六处;内城墙周长约八里,与外城共用墙垣约四里,有四座城门和五座水门。


    修建城池,不仅是努尔哈赤让自己统一的女真各部从游牧渔猎向定居农业过渡,更是想从松散部落联盟走向政权化的关键标志。


    可能正是如此,李如松嗅到了来自建州女真的危险味道。


    李如松出身于辽东,对辽东方向的蒙古各部、女真各部都十分了解,努尔哈赤的种种行为,绝不是只想做一个大点的部落酋长。


    李霁握拳捶膝,说道:“好,那今日就此约定,我来弄粮饷,李提督你得守诺,届时统兵扫荡建州。”


    这时,梅国桢无奈道:“二位,当下朝鲜的倭乱还未平,怎么就讨论起打建州女真了。再者说,那建州卫也属我大明羁糜卫所,打仗要讲究个师出有名,总不能说打就打吧……”


    李如松冷笑道:“梅少卿,你是读书人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就一个借口么,这还不容易?只要他有不臣之心,就是装得再恭顺,那也藏不住。”


    又转头对李霁说道:“光风现在编都能编出十个八个光明正大打他的理由,是吧?”


    李霁气笑道:“咋?李大提督你的意思说我不是读书人?我可是堂堂六元及第的状元!还有,你都说他有不臣之心了,还用我编吗?”


    李如松点头笑道:“也是,已经用不着编了。我就同陛下说这么一条,打他没商量!”


    梅国桢在一旁听得抬手扶额。


    李霁又突然说道:“梅少卿说得也对,咱们当下得先解决朝鲜这摊倭乱,而建州女真的事得先放一放。不过,希望日后李提督多注意自身安危,像在碧蹄馆亲自冲锋陷阵之事,尽量不要做,你乃是一军之主将。”


    李如松点点头,回道:“当时需要稳定军心,带头冲锋陷阵更是我李家儿郎之传统。我这身板在马背上再冲锋厮杀个二十年也不是问题,不过日后我少做便是。”


    李霁和梅国桢对视无奈一笑,人的性情终究不是三五日或三五个月能改的。


    李霁继续劝道:“李大提督,你知道我说的不是身板问题。就像咱们陇西李氏的代表人物唐太宗,除了打仗猛,那也是智谋无双,你得朝他看齐,为我们陇西李氏再起高峰才对嘛!”


    李霁只好抬出陇西李氏,李如松对此很是狂热。


    李如松手摸短须,认真道:“为我陇西李氏再起高峰,说得好!要看齐,要学习!”


    把椅子往李霁的方向挪了挪,李如松又正色道:“那咱们再好好聊聊我们陇西李氏的代表人物,唐太宗!”


    梅国桢闻言,赶紧起身道:“你们二位继续聊,我先告辞,去查看一下所剩物资。”


    他实在是怕了李如松,接下来将会没完没了地一口一个“我们陇西李氏”……


    李霁其实也怕,但话头是自己起的,只能硬着头皮留下陪李如松继续唠,也想以此好好劝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