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打仗之外的烦心事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正月二十四日夜,李如松正独自一人在大帐中看着朝鲜王京汉城附近的舆图。
李霁来到大帐前,帐外的亲兵并未通禀,直接为他掀开帐帘。
自家提督与李谕德的关系,哪里还需要什么通禀,都熟得很。
李如松微微转头,看到是李霁,笑道:“来,光风坐,正想着准备找个人商议一下。”
李霁缓缓落座后,笑问道:“李大提督在琢磨什么?”
李如松用脚将火盆轻轻往李霁方向推了推,笑着坦言回道:“在想如何进兵之事。”
李霁伸手在火盆边烤着,又问道:“准备何时进兵?”
李如松笑了笑,反问道:“这不是在想么,你可有想法?”
李霁搓了搓烤得微烫的双手,开口道:“李提督,不如让将士们休整几日,在平壤城弄的粮,可以多食用个十天左右是没有问题的。”
李如松抬头看了眼李霁,又问道:“这个也是梅国桢的意思?”
李霁点头回道:“是的,我们二人都想了一下,我军一路南下收复众多朝鲜城池,虽没有什么大战事,可将士们都挺辛苦,好好休整几日也无妨嘛。”
李霁说得委婉些,但相信李如松能够听得出其中暂停进兵的意思。
且李如松出身将门,又领兵多年,怎么可能没有察觉现在军中弥漫着一股浮躁之气。
将士们都在渴望立功,从平壤城南下至开城,倭寇皆闻风而逃,基本没有再与之交战。
没有仗打,底层军士便没有军功,所以中间也发生了一些李霁不太愿意看到的事。
李如柏等人的部队杀了一些朝鲜百姓“冒功”,但此事其实比较难界定。
因为倭寇占领朝鲜的城池时,都会有朝鲜军投降,也就是“带路党”。
那些投降倭寇的朝鲜军士,被要求剃成倭国人的发饰,类似“地中海”那般,十分的丑陋。
他们原本就是因为怕死才投降的,剃头而已,只要不砍头,那些投降的朝鲜军自然照做。
倭寇除了要求投降的朝鲜士兵剃发饰,后来也强行将普通朝鲜男子剃成他们倭国的“地中海”。
所以李如柏部杀的那些“带路党”中间,应该是有无辜的平民。
到了开城之后,有普通百姓向朝鲜光海君李珲申冤,控诉明军杀良冒功。
李如松对于此事给了个不轻不重的惩罚,当众杖责数名军官,算是给了个“交代”,但朝鲜百姓似乎不太买账。
朝鲜官员已经向他们的国王李昖禀报此事,李如松却全然不在乎。
李如松拿起火盆边的火箸,拨了拨炭火,开口道:“期间发生的事,我已经处理,李如柏和杨元也确认了那些多是朝鲜投降军,他们的罪责并不比倭寇轻。”
李霁微微点头,回道:“李提督说得不错,此类人之罪,可能犹甚倭寇。”
这类叛徒可能往往祸害起本国人来,比倭寇还要残暴。
看着李如松,李霁又说道:“但从中确实也有无辜的百姓,无论出于道德或是政治影响而言,此类事件还是不要再发生。”
李如松叹了口气,回道:“光风你也是多有经历战事了,当知此类事件实难禁绝,且也常难以查明,更关乎军心。若真有查明的,便多给予抚恤吧,我会再次告诫诸将。”
李霁又点了点头,这种事有些确实会成为糊涂账,别说是在异国他乡打仗,就是哪怕在大明都会发生。
作为主将,李如松确实也两头为难,彻查起来容易使军心士气不稳,也会花费大量时间。
如今正在与倭寇作战,花大量时间精力扯这事,那仗还打不打了?
所以行军打仗可不光是一个劲的带兵冲杀,打仗之外也会有诸多烦心之事。
李霁收回又烤烫的双手,开口道:“此事我会尽量与那光海君李珲掰扯清楚。”
李如松笑道:“那便辛苦光风了。”
随后,又接着说道:“我准备亲自查看一下进军路线,好想想那汉城如何拿下,倭寇退至汉城定然不会再退了。”
数万倭寇退至王京汉城,肯定不会再退,除非他们真的打算直接乘船回倭国,因为这一退就相当于大溃退,军心皆无。
李霁闻言,微微皱眉道:“李提督一定要亲自前去?”
李如松点头回道:“不错,不亲自查探一番,难以把握布署。我看了那汉城周边的地形,与查大受等人传回的情报有不小出入,这舆图应是很久之前绘制的。”
李如松昨日一到开城,便命查大受和朝鲜京畿道防御使高彦伯领五百骑兵作前导,往南勘查敌情与地势。
李霁转头看了眼那舆图,确实已经老旧。
勘测绘图是一项大工程,朝鲜没有众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加之朝鲜已经二百余年没有大战事,军事舆图都没有几张。
哪怕是有,估计以当时朝鲜国王李昖和众臣子那仓惶跑路的模样,想到要带的也不是这类东西。
李霁知是劝不动李如松的,只得开口道:“李提督既然已经决定,肯定有自己的考量,然提督肩挑重任,万望注意安全,还是不可轻视倭寇。”
李如松笑道:“不必担心,又非孤军深入,如今开城南面的坡州已经收复,我会先率部分兵马到坡州去,然后我再分兵前去勘查地形。”
开城以南的坡州距离汉城约八十里左右,已经相当逼近朝鲜王京。
李霁抿了抿唇后,还是开口道:“李提督统兵多年,我一书生本不该多言,不过还是想多一句嘴。”
缓了缓后,接着说道:“如今军中将领似有轻视倭寇之心,还须重视。我军虽悍勇,可倭寇毕竟仍有十数万之多,军士的家人都在殷切盼望他们平安归家。”
梅国桢请李霁前来,还是主要和李如松说这个事,轻视敌人往往需要付出代价。
李如松搓了搓手,笑道:“光风虽是书生,却不是一般书生,敢上战场的书生更是少之又少。打仗需要高昂的士气,确实也不可轻视敌人,我会再告诫一番其他将士。”
李霁闻言笑道:“日后谁再说李大提督不纳他人言,我必与其据理力争。”
不管李如松怎么做,这番话可以说十分给李霁面子了。
梅国桢同为监军,就不敢对李如松的行事指手划脚。
李如松哈哈笑道:“世人说我李如松骄横,我从不否认,也确是如此。若换梅国桢在我面前说这种话,他已经在外边吹西北风了。”
李霁无奈笑道:“李大提督,咱们都是自己人,大可不必嘛!这两日梅少卿就关于‘冒功’一事,也是同朝鲜官员破口大骂,为此都失了读书人的风度啊。”
梅国桢是极力回护本国军士的,破口大骂可是字面意思,连老家俚语都给骂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