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平壤之战(七)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李霁抬头向普通门附近城墙看去,倭寇似乎已经在撤退。


    又转头看向李如柏,李霁急声道:“李副总兵,倭寇似乎要放弃外城,迅速带兵攻占城墙,第一时间打开城门。”


    接着又对李芳春说道:“城门一开,李参将立刻率军入城,城内民宅或有倭寇躲藏阻击,骑兵下马突入,尽快肃清残敌。”


    现在李如松都已冲入城中了,还如何去拦?只能迅速转化优势,让倭寇无法在中城从容布防。


    果然,很快李如柏部攻占普通门城墙,倭寇已经内撤。


    随后普通门城门被打开,李芳春带三百骑和两千下马步战的骑兵冲杀入城。


    李如柏与李芳春各带千人步战骑兵,从普通门开始肃清倭寇残部。


    李如柏向北面,李芳春则向南面而去。


    祖承训在佟养正带军增援抵达,击退欲反扑含毯门的倭寇后,也分别率军冲入城内。


    李如柏在城内带兵往北肃敌,就是急着与兄长李如松部汇合。


    从普通门杀往七星门方向,李如柏部中途遭遇多次倭寇伏击,好在早有准备,损失不大。


    找到兄长时,李如柏吓了一大跳,因为此时的李如松灰头土脸,脚步一瘸一拐。


    “兄长,伤在了何处?快去寻军医!”


    李如柏焦急说道。


    李如松摆了摆手,沉声回道:“并未受伤,只是突入城中时,战马被倭寇鸟铳击中,从马上摔了下来,无碍。”


    李如柏闻言长长地舒了口气,还是不放心道:“兄长还是尽快让军医查看一下,从战马上摔下来也不是小事。”


    李如松只是点了点头,开口却是问道:“你那边战况如何?”


    李如柏回道:“已经攻占城门,李芳春往外城南面肃清残敌,外城想必很快便能控制住。”


    李如松又点了点头,转头看向李如柏所带部队,皆已下马步战,这才放心。


    方才他自己太过心急,率数百亲兵骑军突入城中,因城中街道狭窄,竟摔伤了数十人。


    李如松拍了拍铠甲上的尘土,又开口道:“你们尽快肃清外城残敌,先不必管中城城墙上的倭寇。七星门这边有数个倭寇修建的土窟,强攻会出现大量伤亡。”


    李如柏抱拳领命而去,战场之上,李如松说的话便是军令。


    直至傍晚时分,李如柏、李芳春、祖承训和佟养正等人,才全部肃清外城西南面的残敌。


    外城和邑城的东面,便是中城,仍盘踞大量倭寇。


    而外城和邑城的北面,也就是七星门附近,也有数个倭寇修筑的土窟工事,明军只是与躲在土窟中的倭寇对峙,并未强攻。


    几乎已经进行了一天的攻坚战,军士也需要休息。


    夜间,城外明军大营李如松的大帐中,李霁和梅国桢都在此,商议如何继续攻破倭寇的最后一道防线。


    “据俘虏的朝鲜士兵和曾被强征修建土窟的城内百姓所述,外城以北主要有密德、万寿台等土窟工事,中城内还有练光亭和风月楼两大土窟工事。”


    李霁用手指点着舆图,为李如松和梅国桢二人指出工事具体位置。


    喝了口温水润喉后,李霁又继续说道:“今日一战,我军共杀伤俘虏朝鲜投降军四千余人,倭寇约五千人,如今城内约还有倭寇一万三千人左右。”


    缓了缓,接着道:“我军损失六百余人,伤近四千人,其中重伤有五百余人。”


    如此战果,实打实的一场大胜,可三人都感觉没什么可高兴的。


    六百余人埋骨异国他乡,伤重士兵还会有不治者,且倭寇据守土窟工事,仍要继续攻坚。


    李如松轻揉着右腿,沉声道:“不可再继续强攻了。”


    李如松治军严明,但也从不苛待士卒,对于本国军士的牺牲是无比痛心。


    梅国桢叹了口气,开口道:“可是城内地形狭窄,重型火炮无法施展,该如何应对?”


    梅国桢当然也不愿看到大明的将士过多牺牲,可这是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今日查大受和吴惟忠并未算真正攻下牡丹峰,该据点的倭寇是接到小西行长的命令,突围撤回了城内。


    吴惟忠后面借助大量火炮才压制倭寇,但也无法完全摧毁那些土窟工事。


    在城外开阔之地尚不能摧毁土窟工事,在城内狭窄的地形更难。


    天气寒冷干燥,李霁又抿了口温水润唇,随后又说道:“方才在伤兵营中,吴参将告知我一个情况,倭寇的土窟工事狭窄,期间有几次神火飞箭和毒箭射入,附近的倭寇跳出了土窟工事。”


    李如松抬头看着李霁,开口道:“火?”


    李霁点头回道:“不错!不管倭寇是因被火烧,还是被烟熏得跳出土窟,至少证明用火应是有效的。而且那土窟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在城内是有可能接近的,但我们并非一定要欺身搏杀。”


    李如松一拍大腿,向梅国桢开口问道:“营中还有多少猛火油?”


    梅国桢点头道:“约还有六百斤,可是光靠猛火油也不行。”


    李如松又转头看向李霁,不够,咋弄?


    李霁笑道:“本地人路熟,那就让他们‘打柴’烧火。”


    “他们”自然是指朝鲜军队,可不就是本地人吗?


    梅国桢又开口道:“如今这时节,哪怕让他们数千人去弄柴薪,短时间内也弄不到多少吧?”


    李霁手指又轻弹了下挂着的舆图,笑着回道:“谁说打柴一定要上山?”


    李如松和梅国桢往李霁手指的位置一看,是平壤城外城。


    二人顿时明悟,外城的民宅多是木质结构,还都是干柴咧!


    李如松和梅国桢不禁嘴角上扬,怪不得当初在宁夏镇时,军中有人传李霁就不像个读书人,阴险得很!


    梅国桢虽觉得不合大义,可也不想顾这许多,他们的房子能有我大明将士的性命宝贵?


    再说了,是你们朝鲜士兵去拆的房子,关我们大明什么事?


    李如松继续揉着右腿,笑道:“朝鲜破王子那边,就劳烦李谕德你去沟通了。”


    李霁一口喝完杯中水,笑着回道:“他想军功都想疯了,我直接送到他手上,那不得千恩万谢?再说了,他们朝鲜百姓为收复国土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


    放下杯子,李霁出了李如松大帐,带着人直往朝鲜军营走去。


    拆!连夜就拆!打仗的事哪里能拖得?


    李珲可是立志当朝鲜国王的有志青年,心慈手软可不行,就需要好好磨练一番。


    往朝鲜军营的路上,李霁就是这么告诉自己的。


    李珲在攻破外城后,便第一时间命人将这天大的好消息传往义州。


    书信中给平安道兵使李镒和防御使金应瑞请功表彰,当然他也说自己亲临战场督战了。


    父王你不信?那你问天朝的李谕德和梅少卿二位监军,还有好几个将军可以作证!


    你的世子李珲,我,不是孬种,是优秀的王位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