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平壤之战(六)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禀提督,祖副总兵和骆参将已率军占领南面含毯门!”
旗令兵向李如松禀报南面的好消息。
李如松点头,缓缓抽出腰刀,沉声道:“告知李谕德依计而行。”
随后又高声道:“随本提督督战,今日就大破倭奴!”
说罢,带着数百骑亲兵策马而出,巡视战场。
李霁这边也收到了已攻占含毯门的消息,下令道:“传令佟养正,率两千人急速增援含毯门。”
倭寇收到消息时,必然派兵反扑,南面虽有八千人,但其中五千是朝鲜军,战斗力实在是一言难尽。
既然已经攻下南门,那就没有所谓的佯攻了,全部都是主攻。
梅国桢点头笑道:“今日计成矣!”
之前突袭失败,今天声东击西总算是成功了,确切的说是“声西击南”。
朝鲜光海君李珲与属官金应南对视一眼,心中的兴奋险些压制不住。
最先攻破的是南门,而参战的朝鲜军队在南面,哪怕明知都是明军的功劳,但现在可不管这个,跟着登上城头之时,实打实的军功便握在了手里。
城内的倭寇主将小西行长也同样收到南面含毯门被攻陷的消息,顿时怒不可遏。
小西行长猛然拔出佩刀,直接砍杀了两名前来禀报消息的朝鲜投降军。
之后,又命令属下带兵去夺回南门。
而祖承训与骆尚志在攻下南面城门后,便立马部署防守,准备抵御倭寇反扑。
“李兵使,金防御使,要握紧这先登之功,得先击退倭寇反扑,可别让贵国国王和光海君失望!”
骆尚志看着两个朝鲜将领,冷声说道。
登城之时,朝鲜军大多躲在后面,难怪连本国降兵都看不起他们。
李镒和金应瑞躬身抱拳,恭声回道:“骆将军放心,定誓死不退!”
这都已到手的泼天富贵,当然不能让其溜走。
骆尚志在亲兵的搀扶下,走到城头边歇息。
方才攻城之时,骆尚志一手举盾牌,一手持戟攀梯攻城,被城头守军掷下滚石击中腹部,但他仍奋战不止。
另外,他胸部还被铅子击中,因距离太近,甲胄也未能完全防护住,此时伤口血流殷踵。
李镒和金应瑞看得肃然起敬,天兵果真英勇无比,将领更不必多说。
祖承训对骆尚志的勇武也心生佩服,虽然各自分别为北军和南兵,但都是同属大明的将领。
他也想劝骆尚志先退下去救治养伤,可是暂时还不行,须得等到增援到来之后。
这次进攻南面的军士都是南兵,哪怕祖承训是辽东副总兵,官职比骆尚志更高,可他也指挥不动。
西面七星门处的战场,李如松率数百亲兵督战。
数轮攀城攻坚未果,在倭寇的顽强抵抗之下,已有军士溃退。
李如松策马拦住十余名溃退后撤的军士,手起刀落将前面的那名军士砍杀,其余人等皆愣在当场。
李如松冷声大喝道:“不前者,斩!”
溃退的军士皆是一凛,脑子瞬间清醒过来,立刻调头继续攻城。
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临阵退却而被斩,只会被耻笑,死了便死了。
但选择继续攻城,也许同样会死,结果却不一样,战死者,家人会得到抚恤。
战场之上就是如此,慈不掌兵。
李如松又继续下令道:“传令杨元、张世爵,半个时辰内给我轰开城门,若不能,军法论事!”
城北牡丹峰高地,倭寇在此部署了数千人,修建有防御的军事设施“土窟”。
查大守与吴惟忠率军屡攻不下,出现不小伤亡。
土窟的建造方式是先掘地,然后用石块及泥土筑成墙,以此来增强工事的坚固性。
土窟的规格不一,有宽有窄,其上面布满了安放鸟铳的洞穴,密密麻麻如同蜂巢,便于倭寇藏身其中,对外进行射击,以发挥鸟铳的威力。
吴惟忠已身中数枚铅子,其中左胁与腿上两处伤口最为严重,血流不止。
但吴惟忠仍在率军督战,攻打牡丹峰高地也是以南兵为主力。
看着那些土窟,吴惟忠大恨,最后下令道:“请李提督和两位监军再调些火炮过来!”
李霁这边接到吴惟忠请求增调火炮的消息后,立马安排人将部分较为便捷的火炮运过去。
同时嘱咐道:“告知查副总兵和吴参将,牡丹峰并非一定要攻克,第一要务是保证主力侧翼安全,同时也要确保自己所部不能严重伤损。”
旗令兵躬身领命后,疾驰往北而去。
这时,梅国桢开口道:“部队已经有大量军士受伤,这攻坚战不可太过持久。”
明军死亡的还不算多,但不同程度的伤员却是在不断增加。
李霁深呼了口气,回道:“就差一口气了,就看敌我双方谁先承受不住,且我军已攻占南面含毯门,占据了优势!”
梅国桢点点头,他也知道战况已经进入关键时刻,但是看到不断有伤员被抬下去,不免心中戚戚然。
这可是在异国他乡,又有多少大明军士无法归家?
正在督战的李如松手持犹带血迹的战刀,跨坐在战马之上,看着平壤城头暗暗咬牙。
一名传令兵疾驰而来,高声禀报道:“禀提督,七星门被我军火炮轰烂,张副总兵已率军往城内突去!”
李如松闻言,立刻以刀背一拍战马,疾奔七星门而去,身后数百亲兵战骑紧随其后。
临近七星门,果然城门碎烂,连附近城墙都塌了一大截。
李如松大喝道:“随我冲杀入城,尽屠倭奴!”
说罢,带着数百亲兵冲杀入七星门,杨元早已命两千骑兵准备就绪,跟随冲锋。
城内,小西行长因未能夺回南面含毯门正气急败坏。
突然又接到禀报,七星门被火炮轰碎,明军已突杀入外城,登时惊惧不已。
西、南两面城门已失,外城、邑城已经不保。
平壤城分三城,分别为外城、邑城和中城,其中外城与邑城相连,中城则相当于内城。
中城与外城、邑城有城墙相隔,主要有两座城门,西面静海门,南面朱雀门。
小西行长也极其地果断,迅速收缩聚拢兵力,回守中城,同时在城内的街道与明军打起了“巷战”。
听到突破七星门的消息,李霁和梅国桢二人同时松了口气。
可是听到李如松这个主将又带兵冲杀入城,梅国桢整个人头都大了。
“胡闹!城中情况未明,数万大军之统帅,焉能轻易涉险!”
梅国桢气急道。
明知李如松的性情,他依旧忍不住气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