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敲皇帝竹杠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皇帝朱翊钧轻轻掸了掸左手袖口,开口问道:“就不能从他处再临时筹措部份饷银?”
首辅赵志皋再次拱手,略显无奈道:“禀万岁,兵部发太仆寺库,户部所能支取的所有衙门,及工部的节慎库皆已统筹核算其中。”
这说得还不够明白么,能掏的都掏出来了,现在就剩皇帝你自己的“小金库”,赶紧拿出来吧!
皇帝看了眼赵志皋,又问道:“能否预发茶引,临时筹集款项以充军饷?”
“茶引”是官方发放的茶叶经营许可证(类似专卖凭证),商人需向朝廷购买茶引,才能合法收购、销售茶叶(尤其是官茶)。
“预发茶引”即提前售卖未来的茶引额度,将原本按计划逐步销售的茶引提前变现。
赵志皋悄然叹了口气,回道:“万岁,在宁夏叛乱初期,前三边总督魏学曾已借茶马银给平叛兵马拨饷,其中也已经预发部份茶引,此乃寅吃卯粮之策,焉能无所节制?”
这时,张位也说道:“万岁,宁夏之乱方平,需重建边镇防线,才可保我大明西北边疆稳定,岂能视而不见?”
隆庆年间开关,于西北边疆实行“茶马互市”,由朝廷垄断茶叶(主要是川陕地区的官茶),在边境与藏族、蒙古族等部落交换战马。
这一贸易产生的收益(包括茶叶专卖利润、马匹折银等)会形成专项财政资金,即“茶马银”。
茶马银归兵部或地方边镇统筹,主要用于军需、马政等。
魏学曾面临军饷短缺的情况下,借用茶马银发饷,已是调用了茶马贸易积累的专项军费储备。
如今户部正为这个窟窿头疼不已,再提前售卖剩下的茶引筹措赴朝平倭军饷,更是拆东墙补西墙。
那宁夏镇防线还要不要重建,西北边疆还要不要了?西北蒙古诸部是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可不是都死绝了!
皇帝朱翊钧抬起左手食指,挠了挠太阳穴,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沉吟了片刻后,朱翊钧却突然目光扫了眼李霁。
李霁立刻将视线投向地上金砖,同时心道,狗皇帝你是真抠啊!
此时,李霁已经猜到朱翊钧又要打什么臭主意了。
朱翊钧放下左手后,果然还不死心地又开口道:“可否号召士绅捐纳?”
遇重大军需、赈灾时,朝廷会号召或强制官绅“捐俸”“捐银”,所得款项归入专项财政,不属于户部常规收入,但可补充资金。
前面赵志皋说官员俸禄有在拖欠,便是先堵死这个口子。
现在朱翊钧开口说“士绅”,就是指让民间富户捐纳,说白了就是卖官!
李霁暗道无耻,自家老丈人那是看他女婿我身在西北,才慷慨解囊。
一万多两银子扔出去,你个抠门的狗皇帝,最后就给了个破从七品的散阶和一身衣裳,很得意吗?
你看其他民间富户有人会鸟你么?还上瘾了?
而且这种“卖官鬻爵”补充财政的方式,会极快加速吏治腐败,都是王朝末期,走投无路时才会用。
典型的便是那个公开对十一国宣战的老女人。
你朱翊钧有钱就是不愿意掏出来,光打这种歪主意,你老朱家的江山果然要毁在你手里。
朱翊钧话音刚落,梅国桢便拱手肃声道:“万岁不可!如今国库暂艰,然此举虽解燃眉,却遗祸千秋。历代捐纳一启,乃吏治崩坏之始,史书有鉴,望万岁三思!”
梅国桢原为御史,对这种事当然得劝谏。
也好在他已不是御史,否则明天朱翊钧的御案上就得堆满言官御史的奏章。
而且大明第一喷子雒于仁骂朱翊钧贪财,朝臣心里都清楚,没人敢明着说而已,但他这一行为就是给自己实锤。
两位内阁辅臣也忙呼道:“万岁慎重三思!”
石星也高声道:“万岁,切不可因此而失万世之名!”
宋应昌同时拱手道:“万岁不可!此乃饮鸩止渴,遗害无穷也!”
朱翊钧名声都这样了,少这一条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劝谏有公心,但也存有私心。
“捐纳得官”冲击科举正途,且易导致流品淆杂,士大夫阶层普遍轻视,百姓亦讥为“捐班老爷”。
在扬文官谁不是科举出身,捐纳会导致科举制度溃烂崩坏,这可关乎切身利益。
英宗、代宗、宪宗和孝宗朝都曾有短暂开放“捐监”或“纳粟补官”(多为虚职或荣誉头衔)的举措,以应对财政危机,但都是零星小范围的。
且如今缺额口子那么大,得卖多少官才能补上?真这么搞,强烈冲击之下,科举制度非崩不可。
再如何相斗,前提都是要先维护这一阶层的利益。
朱翊钧握拳轻捶了两下眉间,暗道自己昏了头。
他朱翊钧曾受过严格的皇家教育,这些维护王朝统治的基本原则还是懂的,只是不愿舍财,一下便脱口而出。
看向宋应昌,朱翊钧又问道:“如今还有多少缺额?”
众人闻言均是松了口气,皇帝朱翊钧的性情实在固执,真怕他又在这里拗下去,那少不了又要闹一扬。
如今这般开口,证明皇帝便是准备答应掏钱了。
宋应昌回道:“回万岁,若要维持五万兵马半年作战,尚最少还需四十万两粮饷。”
朱翊钧闻言脸色一变,再次高声问道:“你说多少?”
宋应昌轻咳一声,回道:“万岁,尚需四十万两。”
朱翊钧嘴角一抽,冷哼道:“四十万?那你之前和朝鲜谈的什么?他们是打算一枚铜子都不出吗?”
宋应昌瞄了眼兵部尚书石星,才回道:“万岁,朝鲜称预备了三月粮饷之用,然他们国势如此,我等还需做好万全之准备。”
还是那句话,朝鲜跟我们大明吹牛呢,先做好他们一个铜板都出不了的准备吧!
要不然几万兵马浩浩荡荡开拔过去,最后却因为粮饷不继,狼狈退回来。
不但白白浪费前期投入的军费,还惹人笑话,有损国威。
朱翊钧拿起御案上的茶杯,灌了口茶,冷声道:“二十万,朕发二十万内帑充军费!你到辽东后告诉朝鲜国王,不管他用何办法,剩下的务必补齐,若胆敢延误,后果自负!”
宋应昌看了眼部长石星,只见他已变得老神在在。
赵志皋和张位两位阁臣也是持笏而立,不再开口,显然这个结果是他们能接受的。
宋应昌只得回道:“臣领旨!”
这一扬敲皇帝竹杠行动,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