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论功行赏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因为要参加朝会,李霁起得更早,此时窗外边还是漆黑一片。


    黄婉婉柔声开口说道:“官人,抬一抬手。”


    她和佩儿正在为李霁穿戴上朝的服饰,而李霁本人连连打着哈欠。


    李霁抬起双手,又变成了伸懒腰,惹来黄婉婉一个妩媚的白眼。


    黄婉婉赶紧又无奈道:“官人,抬得太高了,快放下,褶裥都拉上去!”


    今日是特意为平叛功臣召开的朝会,李霁要穿戴御赐的麒麟服。


    麒麟服比之平时穿的公服要复杂一些,腰部有横向分割线,腰部以下为褶裥,下摆打满裥,呈圆摆状,两侧开衩,要求穿戴者保持端庄的仪态。


    李霁不满道:“这衣裳还不如公服穿得舒适。”


    说罢,又打起了哈欠。


    黄婉婉却不管他,仔细地整理着腰带和衣摆,佩儿也在后面小心地抚平襟口外露的中衣。


    终于穿戴整齐后,佩儿出到门口吩咐丫鬟将早饭端过来。


    “官人,吃早饭吧。”


    佩儿从丫鬟手中接过托盘,放置在外间的桌子上。


    刘妈妈和孩子们都还没醒,李霁担心吵醒他们,便在正房里吃。


    佩儿尝了一口粥,不烫不冷刚刚好,李霁一坐下就给他递了过去。


    李霁吃了两口,又要打哈欠。


    看得黄婉婉又是一阵无奈,干脆转身回到里间去。


    李霁轻声低笑道:“婉婉这是还在生气?”


    佩儿帮李霁夹了筷松茸和一点腌菜到碗中,低声回道:“官人你以后不能那般……乱来,姐姐说你要多注意身体……”


    昨晚她在李霁的“威胁”下,捉弄了黄婉婉好几回……


    李霁放下碗,假装叹气道:“我在边镇坐了一年多的‘苦窑’,回了家,娘子们反倒不高兴了呢……”


    佩儿闻言皱着小脸,忙紧张道:“官人在家,我和姐姐当然是无比高兴的,姐姐她是担心你的身体……”


    李霁起身说道:“我去上朝了。”


    佩儿端起碗,柔声劝道:“官人你才吃了两口,好歹多吃些……”


    黄婉婉这时也从里间款款走出来,红着脸道:“我……我没有生气,只是让官人你爱惜身体。”


    李霁假装不悦道:“娘子分明是在生我的气嘛,算了,我去上朝。”


    黄婉婉赶紧拉住李霁,让他坐下,温声道:“官人先吃早饭,我真没有。你明知今日要早起参加朝会,昨夜还……折腾半宿,最近本就忙碌,饭都没好好吃,再好的身体也要累坏了。”


    李霁拍了拍膝盖,笑道:“好,我以后注意,娘子喂我。”


    黄婉婉无奈瞪了他一眼,从佩儿手中接过碗,喂李霁喝粥,佩儿则在一边夹菜。


    美美地吃过了早饭,李霁出发上朝。


    送李霁出了门,黄婉婉转身点了点佩儿的额头,皱眉道:“你就惯着他吧,什么都听他的,这种事要节制,哪能总任由官人他胡闹嘛!”


    佩儿吐了吐舌头,嘻笑道:“有姐姐你管着官人就行了,我们俩都这样的话,他会不高兴的。大不了下次你来抓我的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黄婉婉又想起昨夜的情景,瞬间俏脸通红。


    边轻轻在她腰间一拧,边羞恼道:“还说还说,浪蹄子!”


    佩儿咯咯笑着躲开,往里间跑去,娇笑道:“嗯,待官人回来,我就跟他说,姐姐更喜欢看,我去叠铺盖……”


    黄婉婉红着脸赶紧追到里间去,有张湿了一片的丝绸褥子还丢在床榻边。


    今日朝会,皇极殿中,文武百官列朝。


    朝会分大朝、常朝等,大朝通常在元旦、冬至、万寿节等重要节日举行,是礼仪性质的朝会。


    参加者包括在京的一至九品官员,此外,各省的督抚等地方高官在京时要参加大朝会。


    今日是为论功行赏而召开的朝会,仍属于常朝之列。


    参与者以京官中的高级官员为主,如六部堂官、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司、大理寺等堂上官,以及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和部分勋贵、科道官等。


    低级官员,如从五品及以下非科道官通常不参与常朝,其奏事需通过上级官员转达。


    李霁加衔也才从五品,但他是受赏对象,自然被点名参加。


    皇帝朱翊钧准时升座皇极殿,文武百官行大礼。


    随后,鸿胪寺官员啰嗦了一阵仪式废话,便开始宣读封赏圣旨。


    三边总督叶梦熊平叛有功,谋划全局,进兵部尚书衔,授太子少保,右都御史,荫一子锦衣卫千户世袭。


    宁夏巡抚朱正色加兵部右侍郎衔,授右副都御史,荫一子锦衣卫百户世袭。


    宣府总兵官李如松,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太子少保,赐蟒袍玉带,荫一子锦衣卫千户世袭。


    殿上文官不约而同地看向谢恩接旨的李如松,真是父子二人荣誉加身,皇帝偏爱至极!


    监军梅国桢升任太仆寺少卿,荫一子入国子监。


    监军李霁升授散阶正五品奉政大夫,升授勋官修正庶尹(正五品),再荫一子入国子监。


    什么玩意儿嘛!连个本官都不升,升的不是散阶,就是勋官。


    不过许多文官心里倒好受些,李霁还不到二十二,已经是正六品清贵翰林院侍讲,他也才入仕三年。


    要知道翰林官转迁太快,出了翰林院和詹事府,少说也得四品以上。


    现在满殿的官员,又有几个是曾在二十岁前能有六品实职?


    李霁面无表情地谢恩接旨,意料之中的事。


    自己不同于梅国桢,他历任地方官,又在御史位上熬了多年,升正四品太仆寺少卿属正常。


    后面接着宣布封赏,朝臣们静静听着,这些官员都还在地方上。


    萧如薰晋升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为其夫人建坊表彰。


    麻贵升任延绥总兵官,由署都督同知实授右都督,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延绥总兵董一元转任保定总兵,署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


    李登冒险入城传递离间信,特赐锦衣卫千户世袭及白银千两。


    原三边总督魏学曾,虽作战迟缓,主抚策略失败,然功大于过,许以原官致仕。


    以上都是主要的封赏对象,其余有功官员将士均由吏部、兵部等部门传至地方。


    朝会结束,皇帝朱翊钧召两位阁臣、兵部尚书石星、兵部右侍郎宋应昌、李如松、李霁、梅国桢等前往乾清宫。


    皇帝这是要开小朝会,百官也猜到了到乾清宫将会商议何事,无非就是出兵入朝平倭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