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忙碌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黄婉婉还在熟睡中,佩儿便一人服侍着李霁盥漱更衣。


    自李霁成婚后,从来都是佩儿和黄婉婉两人服侍他的起居,主卧也只有她们能自由出入。


    佩儿正在仔细认真地帮李霁整理腰带袍服,这关乎官员体面,容不得出错。


    李霁看了眼床榻的方向,将佩儿搂入怀中,在她耳边低语了两句。


    佩儿闻言俏脸微红,抬头看了眼李霁,羞赧地点点头。


    李霁抬起右手捏了捏佩儿的圆颏,低声笑道:“我的佩儿这一年多丰腴了不少!”


    佩儿赶紧摸了摸自己的脸,紧张问道:“官人,我……我是胖了许多吗?”


    李霁微微摇头笑道:“不是胖,是丰腴!具体哪里丰腴了,晚上我还得再仔细检查一番。”


    说罢,轻捏她圆颏的手稍稍下移探入,佩儿俏脸更红。


    李霁抽出大手,替她拢了拢襟口,笑道:“去吃早饭,我得早些出门。”


    佩儿妩媚一笑点点头,转身拿起一件披风挂在臂弯上,捧着李霁的官帽一起出了正房。


    刚吃完早饭,外院的林棠便通报说,吏部的属吏送了些文书还有一个盒子。


    文书应是颜四和孙老头等人的官身敕牒,盒子又是什么东西?


    待李霁打开盒子,里面放置着两方镇纸,是昨日在沈一贯公案上的那两方镇纸。


    李霁缓缓盖上盖子,对坐在身旁的佩儿轻声道:“佩儿,把它拿到书房放好。”


    佩儿闻言,便起身拿起盒子往书房去。


    李霁和李康出门后,先到崇文门与颜四等人汇合。


    军器局隶属工部虞衡清吏司,但其实军器局下面也有多个部门,包括盔甲厂、王恭厂(铸锅厂)、军器库、神枪库等。


    盔甲厂最初主要生产弓、刀、盔甲等冷兵器,正统十年开始成为重要的火器制造所在。


    弘治年间,朝廷下令军器局每三年需生产一批新火器,以满足军队需求,主要生产部门便是盔甲厂。


    王恭厂主要负责火药生产工作,但也承担部分火器相关配件的制造任务。


    今天李霁要先去的是盔甲厂,盔甲厂位于明时坊,在内城东南角。


    到了崇文门,颜四和孙老头等三十余人已经在此等候。


    崇文门里街右侧便是明时坊,李霁带着他们三十余人继续往盔甲厂方向去。


    盔甲厂大使接到上面的命令后,这两日每天一大早便在大门候着,生怕李霁过来不能亲自迎接。


    李霁没有功夫陪盔甲厂的大使废话,直入盔甲厂的同时便向其安排人员,布置相关工作。


    上面早有旨意下达,一切听从李霁指挥,盔甲厂大使在一旁频频点头,一直回答“是是是”。


    李霁布置工作期间,从后堂走出一名太监,此人便是盔甲厂的掌厂太监。


    盔甲厂前身为鞍辔局,初设时,有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后来隶属工部军器局,官员品级全部下调。


    盔甲厂除了工部的一套官员体系外,还有一套听命于内廷的宦官体系。


    领衔的便是掌厂太监,其还辖有贴厂佥书等十数人。


    宦官代表皇帝对盔甲厂进行监管,掌握实际的生产调度、人员支配和物料审批等核心权力。


    大明历代皇帝对火器的研发制造都极为重视,也从来紧握这一权利在手中,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派遣宦官掌权。


    掌厂太监自然也接到了旨意,面对李霁时态度十分客气。


    李霁与负责盔甲厂的掌厂太监寒暄了好一阵,毕竟还要其关照颜四与孙老头等人。


    皇帝的耳目,一向都有着不小的权力。


    而且正好通过盔甲厂的掌厂太监与兵仗局的人协调工作,兵仗局会派遣部份人员到盔甲厂学习技术,他们同属内府沟通方便。


    李霁不打算沾手太多,因为容易犯忌讳,而且与内府的人走得太近,名声不好听,大明文官天然厌恶宦官群体。


    现在李霁在文官体系中口碑良好,他可不想因小失大。


    安排在盔甲厂的是二十人,李霁随后又带着十余名军匠赶去王恭厂。


    王恭厂位于阜财坊,在内城西南角,一下又从城东边跑到城西边。


    李霁安排这十余人到王恭厂,主要是负责弹药包装。


    在宁夏叛乱中期,李霁便已经提出将火药定量与弹丸包装,这属于填充版定装纸包弹。


    这样的好处有很多,可提高射击效率、保障操作安全、便于后勤管理、提升作战稳定等。


    火药定量可让每次装填的火药量精准一致,避免因药量差异导致射程、威力不稳定,同时降低火药过量炸膛的风险。


    弹丸与定量火药一起包装,能让军士快速取用,缩短装填流程,尤其在连续作战时优势明显。


    包装不仅能避免火药受潮、沾染杂质,也能防止弹丸磕碰损坏。


    标准化的定量和包装便于统一生产、储存和运输,减少后勤混乱,确保前线弹药供应有序,同时也利于统计消耗、规划补给。


    叶梦熊在上奏给皇帝朱翊钧的奏章中,便大加陈明定量火药与弹丸包装的好处。


    其实在此之前,大明军中也曾有人提议,但是难以施行。


    因为大明军中的制式鸟铳很杂,隆庆、嘉靖、正德几朝生产的皆有,甚至弘治朝的都还有在用,鸟铳长短也不一致,难以统一。


    李霁故意让叶梦熊在奏章中说得夸张点,火药量多一点,刻了膛线的鸟铳都得炸膛,就问你搞不搞吧!


    其实多一点火药量倒也不会马上炸膛,但会缩短使用寿命确是真实的。


    在王恭厂又耗费了大半日光景,才安排完人员和一些生产工作。


    李霁随后又跑了一趟工部,让他们尽快安排好几十名军匠的住宿问题,一直住在驿馆不像话。


    人家千里迢迢跟着来到京城,总得给人家一个安身之所,没有后顾之忧才能踏实认真做事。


    这一天忙碌下来,给李霁累的够呛。


    而后,李霁又要监督生产制造,又要协调各方,好几天都没得片刻停歇。


    晚上回到家,净搂着娇妻呼呼大睡,什么也没心思做。


    冬月二十三日这天,李霁从城北的兵仗局外厂赶回家。


    但因为路上马车突然损坏,没能赶上宵禁前回到家,还被东城兵马司的人给扣下了。


    因为李霁这个差遣是皇帝口谕,给到相应部门配合的通知也是口谕。


    带队巡逻的武官估计在文官那边吃过大亏,非说李霁没有文书,不能证明是因公务延误。


    事情闹到了负责夜巡的锦衣卫那里,锦衣卫又通报了巡城御史,最后闹得皇帝朱翊钧都知道了。


    朱翊钧听闻这个消息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随即命宦官出宫传口谕,放李霁归家。


    皇帝朱翊钧正翻看着一本奏折,对大太监田义笑道:“这李霁办事着实得力,对他的赏赐是不是提一提?”


    平定宁夏叛乱的功勋已经核定出来,将于明天进行封赏。


    太监田义躬身笑着回道:“万岁的赏赐皆是天恩,不在于多与少。”


    朱翊钧轻笑一声,将手中的奏本合上,与面前的几本摞在一起放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