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不甘于人下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有别于外官(地方官)考察,称为外察(三年一考),亦称外计或大计,外察又分为朝觐考察和巡察两种形式。


    明太祖建国时,立有官员考察制度,最初为三年一考,后改十年一考。


    正统元年,正式确立京察制度,仍为十年一考。


    孝宗弘治十七年,改为六年一考,武宗正德四年,规定“巳年”以及“亥年”为考察之年。


    主持京察的主要机构是吏部与都察院,吏部尚书任主考,具体实施部门为考功清吏司,另由都察院监督公正性,称“吏部考功司主察,都察院纠劾”。


    御史可弹劾考核不公的官员,六科给事中则可对吏部提出的处分名单拥有“封驳权”(驳回不合理决定)。


    此外,户部、兵部等部门需配合提供被考核官员的钱粮、军务等相关政绩数据,确保考核有据可依。


    所谓京察,那么考核对象即全体在京官员(含南京),但内阁大学士、勋戚、锦衣卫等通常不参与。


    京察分层次考核,四品以上京官向皇帝提交“自陈疏”,自我述职,由皇帝决定去留。


    而五品及以下京官,则由吏部与都察院联合考察审议。


    具体为先由各部门长官对下属官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评语,及相关材料报送吏部和都察院,再由吏部尚书和都御史主持堂审考察。


    京察考核依据《大明会典》,以“三等”、“八法”为评定标准。


    “三等”即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考核等次。


    “八法”为贪(贪污受贿)、酷(滥用刑罚)、浮躁(轻浮急躁)、不及(能力不足)、老(年老体衰)、病(健康不佳) 、罢软(庸碌无为) 、不谨(行为失检)。


    最后的处分方式如下:


    贪、酷者:削职为民,永不叙用,严重者交刑部治罪。


    浮躁、不及者:降职或调任闲职。


    老、病者:勒令致仕(退休)。


    罢软、不谨者:免职("冠带闲住"保留身份但无实权)。


    堂审和自陈后,皆需以皇帝的名义进行批复裁决。


    而后科道官可进行“拾遗”,即对遗漏或不当之处进行弹劾。


    “拾遗”制度并非由圣旨颁布确立的定制,而是在科道官多次申请察后论劾、争取纠劾自主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惯例。


    其惯例形成于成化弘治年间,“拾遗”一词最早出现在正德十六年的京察中。


    而“拾遗”被赋予专名是在世宗即位后的嘉靖初年,最终在万历初年被视为定制。


    最后,吏部对六科拾遗的结果进行复核,并报皇帝最终裁定,京察结束。


    总之,京察制度覆盖全面,每到京察之年,两京九成以上官员皆是战战兢兢,风声鹤唳。


    因为政敌往往都会选择在此时进行蓄力一击,轻则罢官免职,重则还会有牢狱之灾。


    李霁看了眼对面的沈一贯,开口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朝廷有制,也当人人遵守。”


    沈一贯闻言,轻笑道:“光风你的品行政绩,皆是无可挑剔,自然无需忧虑,而某些人则已经运作筹谋甚久了。”


    翰林院当然也在京察之列,但整个翰林院,还真就李霁高枕无忧。


    不说李霁没有错处可抓,如今平叛功劳在身,皇帝又有任用,部门长官盛讷也是给了大大的赞。


    哪个不长眼的科道言官敢跳出来“拾遗”试试看?拍不死你!


    李霁又端起茶杯饮了口茶,没有继续说话的意思。


    与这种权谋心思深沉的人打机锋,着实累人。


    况且京察与李霁关系不大,对于沈一贯说的“某些人”具体是哪些人,他并不是很感兴趣。


    沈一贯对此淡然一笑,又开口道:“光风,可有听闻最近关于内阁的消息?”


    李霁微微摇头,回道:“晚生方回京不久,不曾听闻。”


    沈一贯问的是关于内阁,而并非内阁补缺,这还是不太一样的。


    李霁回京后,还没有机会与叶向高、方从哲等人见面,所以确实听不到这方面的消息。


    沈一贯身体微微后仰,开口道:“据说太仓王阁老已经启程返京。”


    李霁闻言,不禁微微皱眉。


    王锡爵返京?这倒是个令人意外却又觉正常的消息。


    其实王锡爵如今仍是阁臣身份,只是处于休假状态而已。


    在后张居正时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和王家屏四人,是在阁时间最久且最稳定的四位内阁重臣。


    期间虽有张四维短暂任首辅,但时间不到一年,万历十一年四月,张四维去职丁忧之后未再起复。


    潘晟和余有丁在张居正去世的当月(万历十年六月)递补入阁,然潘晟未任罢,余有丁也仅是占个位置,于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卒于任上。


    之后便是内阁四辅臣的稳定格局,直至去年申时行和许国“致仕”,格局才被打破。


    李霁手托茶杯,依旧没有说话。


    沈一贯看了眼对面的李霁,上身微微前倾,伸手有意无意地轻挪了一下公案上的镇纸。


    同时,沈一贯轻声说道:“南直再次执政矣!”。


    王锡爵的资历和威望自然不是赵志皋能比的,王锡爵一旦还朝,赵志皋只能让出首辅之位,退居次辅。


    三月份时,王家屏被勒令致仕,曾经的内阁四辅臣,仅剩王锡爵一人。


    在此之前,许多人忽略了一个恐怖的事实。


    申时行苏州府长洲县人,王锡爵苏州府太仓州人,许国徽州府歙县人,三人均同属南直隶人。


    李霁又将手中茶杯轻轻放下,开口道:“太仓王阁老才望冠绝朝野,万岁信重,乃股肱之臣。”


    说罢,李霁看了眼沈一贯。


    王锡爵还朝,皇帝极有可能会将内阁补缺之事暂时搁置,那么沈一贯也就无法入阁。


    现在李霁也已明白,方才沈一贯口中的“某些人”,应该指的就是王锡爵在朝的一些亲信和门生,以及另一部分人。


    毕竟如果有内阁首辅这棵参天大树“遮阴”,哪怕被列入京察罢黜名单,犹有挽救余地。


    满朝皆知,皇帝一向亲近王锡爵这位阁臣。


    沈一贯自然察觉到了李霁的目光,微微扯了扯嘴角。


    将一方紫铜雕花镇纸拿在手中,轻轻掂了一掂。


    沈一贯看着李霁,突然沉声道:“我们浙人,为何一定要居于人下!”


    李霁闻言,眉头再次一挑。


    此人果然不甘于人下。


    沈一贯话中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自诩有才学抱负,应当入阁。


    其二,即使自己暂时不能入阁,首辅之位也应继续由赵志皋坐。


    赵志皋不止与沈一贯是同年,也同为浙江人。


    赵志皋浙江兰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