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新人旧人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李霁回到京城后,自然便卸下了监军的差遣,而入朝平倭兵马并未誓师出发,所以就回归本官翰林院侍讲。
哪怕皇帝朱翊钧命他主持改造鸟铳的工作,但也只相当于差遣,并未有相应官职。
开展委派的工作之前,李霁须先到翰林院一趟,因为这里才是他所属的衙门。
而且翰林院有了些人事调整,李霁新的顶头上司叫盛讷。
盛讷是资深翰林,现任官职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
李霁的加衔又是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所以不论是本官还是加衔官职,盛讷都算是李霁的部门上司。
之前掌翰林院事的陈于陛,已经升任礼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且掌詹事府事。
这里有趣的是,詹事府詹事掌翰林院事,而翰林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但其实属于正常情况。
詹事府本是辅导太子的机构,但明中期以后,太子出阁的讲读之事多由其他官员充任,詹事府逐渐成为翰林官迁转之阶。
在明初,储副机构詹事府官员便常由尚书、侍郎等重臣兼领。
自宪宗成化年间以后,詹事府由翰林院出身的尚书、侍郎兼任掌事已成惯例。
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承担咨询、修书撰史、起草诏书等职责,地位重要,但往往官阶不高,是内阁制度形成后,才由高品阶重臣兼领。
而詹事府则可视为“太子府”的翰林院,负责教习太子等事务,随着时间推移,两者关系日益紧密,便形成“翰詹合流”的情况。
其中翰林院大学士,又皆是由礼部尚书或有尚书衔的阁臣兼领。
而有尚书衔的重臣,都已走过翰林院转迁储副机构之路,“翰詹合流”便在此闭环。
掌詹事府事者多为资深翰林(如侍郎、尚书衔),权力和地位通常高于掌翰林院事者,且更接近中枢决策圈(如参与内阁备选)。
陈于陛掌詹事府的前提便是礼部右侍郎职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也是重臣标志,文翰兼储官。
而朝堂官员均认为李霁正式崛起,便由于此,他本官是翰林院侍讲(文翰),加衔是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东宫储官)。
虽未正式转迁,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他实在太过年轻,入仕才不过三年,有功劳却没有深厚资历。
李霁来到翰林院,便有属吏为他引路,带至盛讷的值房。
“晚生李霁,拜见盛学士!”
李霁向掌翰林院事的盛讷揖礼道。
盛讷微笑颔首道:“光风请坐。”
待李霁落座后,盛讷又笑道:“光风你外放历练一年有余,如今平叛有功还朝,辛苦了,重归玉堂亦是可贺之事。”
谁都知道李霁当初是被贬谪到宁夏边镇的,但不会有人再提这一茬,因为有点打皇帝脸的意思。
去年申时行和许国同释朝衣,其中风波曲折,明眼人都看得明白,李霁只是被牵连的人之一。
且那扬风波也是以李霁被贬谪边镇为结尾,倘若持续下去,说不定会有更多的人被牵连。
李霁笑了笑,回道:“多谢盛学士,万岁予以历练之机会,作为臣子自当报效。如今回到玉堂,可得盛学士和诸多前辈教导,乃是晚生之幸。”
盛讷看向李霁,笑着再次颔首,遭受贬谪仍可立功起复,是机缘幸运,但也须有能力才行。
且盛讷明显感觉到李霁比之前愈发沉稳,真正具有宠辱不惊之气象。
盛讷又开口微笑赞道:“光风的文采自不必多说,六元及第天下皆知,如今万岁倚重,方委以重任,乃是我翰林院后进之楷模。”
翰林院是储才之地,能踏入此门者,都是经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的精英,无一不是文采斐然的读书人。
可具有科举盛名和平叛大功之人,唯有李霁一人。
李霁拱手谦虚回道:“谢过盛学士夸奖,晚生资历浅薄,尚有诸多不足之处,还需向学士与前辈们请教。”
盛讷又暗暗点头,心道李霁自入仕以来,便以文采出众和性情谦逊著称,如今仍一如既往,难得。
在李霁和盛讷继续寒暄之际,有人前来向盛讷汇报工作事务。
盛讷看了看李霁,向属吏开口道:“让他们进来吧。”
又转头对李霁笑道:“光风也正好认识一下我们翰林院的新人。”
不一会儿,三人缓步走入正厅。
翰林院新人自然是新科进士的三鼎甲,分别是状元翁正春,榜眼史继偕,探花顾天埈。
今科的会试正副总裁,正是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的陈于陛,还有面前的盛讷。
以往春闱正副总裁,多是阁臣搭配某部尚书或带翰林院侍读学士衔的侍郎,可内阁的赵志皋和张位都没有能任主考。
或许有宁夏叛乱,导致内阁忙碌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皇帝朱翊钧对两位阁臣的能力不满。
新科三鼎甲向上首的盛讷揖礼后,又微微转身向下首的李霁见礼。
李霁起身还礼后,并未再次落座。
盛讷笑着介绍李霁:“这位便是我们翰林院李侍讲,方平定宁夏镇叛乱还朝。”
“见过李侍讲!”
三鼎甲翁正春、史继偕和顾天埈再次揖礼,他们自然知道李霁这位“前辈”。
三人均已过而立之年,其中翁正春四十岁已至不惑,史继偕三十三岁,顾天埈三十二岁。
李霁满打满算才虚岁二十二,是一位年轻的“前辈”。
李霁笑着拱手回礼道:“三位有礼,日后可多多切磋学问。”
探花顾天埈笑着回道:“李侍讲之才名,天下无人不知,能得李六魁指点学问,乃是荣幸。”
顾天埈是南直隶昆山人,其出身不凡,是弘治十八年状元顾鼎臣的族孙。
翁正春和史继偕则都是福建人,今年春闱,福建可谓赢麻了。
上一科赢麻了的省份便是浙江,李霁和陶望龄同列三鼎甲,都是浙江绍兴府人。
盛讷闻言,笑道:“李六魁虽是我们翰林院侍讲,但若想在翰林院见到他,可不容易,如今万岁又委派了重任。”
说实话,李霁这个翰林官在翰林院待的时间还真不多,算下来不到三个月。
随后,盛讷让新科三鼎甲放下送过来的一大叠文书后,同李霁一起回史馆。
李霁也正要去史馆与曾经的一些同僚打声招呼,四人边聊边往史馆走去。
来到史馆时,萧良有和袁宗道等人,以及焦纮、陶望龄、吴道南和朱国桢等同年都在。
吴道南、朱国桢和董其昌等人,已经结束庶吉士的学习,正式进入翰林院不久,其实也算是新人。
众人见面揖礼问候,新人旧人聚于一堂,互相畅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