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李爱卿怎么看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午门前广扬设皇帝御座,锦衣卫列卤簿仪仗(金瓜、钺斧、朝天镫等),教坊司奏大乐,文武百官按品级列班于广扬两侧。


    皇帝朱翊钧没有穿龙袍衮服,而是身着戎装升座。


    朝臣见此均是十分惊讶,因为已经许久没有皇帝身着戎装参加大礼的记载。


    先帝穆宗在位时间短,期间也不曾有大的战事。


    世宗皇帝在位倒是平定了东南倭乱,但世宗痴迷黄老修道,后期身居西苑,二十余年不朝。


    东南倭乱基本平定后,礼部根据大明会典拟好了献俘事宜,世宗下旨依行,并让礼部告示文武百官具朝服,诣午门前行庆贺礼,然世宗皇帝本人并未出席。


    所以,上一个曾身着戎装的大明皇帝,还得追溯至武宗。


    由不得朝臣们不惊讶,眼看今上就要往他祖父世宗皇帝的路子走,今日突然又来这么一出,莫不是开窍了?


    大乐再起,献俘礼正式开始,群臣跪拜,恭迎皇帝升座。


    由传制官宣旨,开始献俘。


    李如松率将校押解叛贼俘虏哱承恩、哱承宠、哱洪大和土文德等十余人至午门前。


    李如松跪奏:“臣李如松,助宁夏镇众将荡平宁夏叛乱,谨献俘于阙下!”


    刑部尚书孙丕扬,出列禀奏:“臣孙丕扬,请将叛贼俘虏付法司定罪!”


    这仅是形式而已,具体如何还要看皇帝裁决。


    以往古制,常对胁从者进行宥免,从而展示君王的宽仁。


    皇帝朱翊钧从御座缓缓起身,高声道:“乱臣贼子,犯我疆扬,戕害生民,罪该万死,不必久羁,着即正法!以此告慰平叛阵亡之将士,及罹难之子民!”


    锦衣卫领旨,将所有叛贼俘虏押赴刑扬,立即行刑。


    意料之中,烧了近二百万军费,宁夏边防被捣烂,导致数万蒙古骑兵蹂躏国土,最南已经劫掠到安边、平凉府和凤翔府等地。


    而且其中也没有胁从者,押解入京的都是哱拜的儿子和义子。


    至于那些宁夏镇本地汉军就比较棘手,现在就看叶梦熊那边的处理手段,因为涉及的人数实在太多。


    待锦衣卫回禀叛贼俘虏已经正法,象征叛乱彻底平定,随后布告天下。


    凯旋仪式到这里则告一段落,后面还有朝堂庆贺、论功行赏和庆功犒军,不过李霁等人可以先回家了。


    朝堂庆贺主要是百官上表称贺,鸿胪寺官员宣读“贺表”,内容多为歌颂皇帝圣明、将士奋勇之类,照朱翊钧的性格不一定会召开。


    至于论功行赏,则需要些许时间,因为战功核定仍需兵部、五军都督府核对军功册,而封赏的次日才会庆功犒军。


    皇帝朱翊钧看了眼李霁、李如松和梅国桢三人后,宣布献俘礼毕。


    待皇帝起驾回紫禁城后,李霁等人便随百官出皇城。


    许多朝臣都来向李霁和梅国桢道贺,立下这等功勋,只要不犯大错,以后定是平步青云。


    当然也有朝臣向李如松道贺,但是相对少,主要是李如松那性格实在与文官不对付,众人都避之不及……


    在李霁和梅国桢还在应付朝臣们道贺时,两名宦官前来传口谕,皇帝命他们入宫面圣。


    李如松那边自然也得到口谕,于是三人只得转身跟着宦官们往紫禁城内走去。


    李霁想早点回家,而有的朝臣不时回头看向李霁三人入宫的背影,眼中尽是羡慕。


    朱翊钧依然是在乾清宫召见李霁三人,在殿内等了一阵,换上一身龙袍的朱翊钧才从后宫转出来。


    李霁等人行过礼后,朱翊钧面带微笑道:“此次平定宁夏叛乱,三位爱卿皆有大功,待核定军功册后,再与众将一起封赏。”


    李霁三人拱手道:“臣谢万岁!”


    皇帝朱翊钧微微颔首,又开口道:“三位爱卿刚从宁夏镇回京,且先说说宁夏镇的情况。”


    没有点名谁来说,殿中沉默了片刻。


    李如松完全没有说话的意思,而李霁双手交叠于腹前,视线低垂,也根本没有回话的打算。


    梅国桢只得赶紧拱手回道:“回万岁,如今叛乱已平定,在平叛期间,我军重创蒙古诸部,短时间内蛮夷应无力袭扰边境。”


    顿了顿后,接着道:“有叶部堂、朱抚军和萧总兵主持重建边防、民生相关事宜,又有万岁之圣恩庇佑,宁夏镇民生已在慢慢恢复,仍是我大明西北之屏障。”


    朱翊钧点了点头道:“如此,朕可放心了。”


    看了眼殿中三人,朱翊钧又说道:“西北之乱方平,然倭寇却仍在犯我大明藩属,朕已决定出兵朝鲜,三位爱卿对入朝平倭之事有何看法?”


    殿内又沉默了片刻,因为又没人回话。


    梅国桢只得又赶紧拱手回道:“万岁圣明,倭国狼子野心,若占领朝鲜,日后定窥探我大明,务必将其驱逐。”


    朱翊钧看了眼李如松和李霁,问道:“李爱卿怎么看?”


    梅国桢闻言,不禁连连眨眼,这里可是有两人姓李,一文一武,万岁你到底问谁?


    李如松悄悄瞄了眼入定般的李霁,心道这么淡定的吗?


    而李霁却乐了,很明显是问你李如松好不好,你铁定是入朝平倭的主将。


    而且整个大明朝的武将,皇帝就只偏爱你李如松,你不是李爱卿,谁是?


    再说了,以往可没见你这么客气……


    李如松扯了扯嘴角,拱手回道:“启禀万岁,臣亦认为出兵助朝鲜平倭,乃是无比圣明之决策。但是为我大明将士少些伤亡,当以朝鲜军队为前驱。”


    朝鲜如今八道国土仅剩半道,朝鲜军队犹如泥捏的一般,碰上倭国军队瞬间崩碎,要么就是投降。


    不思如何作战抵御,只是一个劲地请求天朝出兵,哪有这等好事。


    而且他们肯定也没有粮饷提供给明军,所以大明相当于要帮他们白打仗。


    最重要的是不帮他们还不行,不说天朝上国的脸面,倭国一旦在朝鲜站稳脚跟,日后必定威胁大明边境。


    朝鲜国王就是看透了这一点,反正打不过,干脆摆烂,天朝你也不想天天被倭寇侵扰吧?那就赶快出兵把他们打跑。


    真是越想越气人……


    大明的部份官员也是觉得朝鲜人太软,动不动就投降,才不同意出兵帮助他们。


    投降的朝鲜军全是带路党,大明先期入朝的三千兵马损失了两千,有近一半还是死在了投降的带路党手上,想想就更令人气愤。


    朱翊钧手指轻叩着御案,又开口问道:“据朝鲜军和先期入朝的将士奏报,倭寇火器射程较远,李爱卿上奏改造的鸟铳可谓及时雨,不知入朝前能否先赶制出一批?”


    李如松忙又瞄了眼李霁,发现他还是如入定一般,怎么回事?


    改造鸟铳的奏章可是你李霁和叶梦熊递的,而且膛线和改燧石激发也是你李霁捣鼓出来的,这个李爱卿总是你了吧?


    李霁还是不打算回话,狗皇帝故意耍腔调,就让他耍去!


    那道改造鸟铳的奏章署名顺序是叶梦熊、李如松、萧如薰,最后才是自己,所以这个李爱卿还是你李如松!


    梅国桢也干脆入定,管你是哪个李爱卿,爱是谁是谁去,反正我不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