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尴尬奏对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既不觉得沉重,也不是压抑,只感觉一阵尴尬,对,就是尴尬……
心道万岁爷你一口一个李爱卿,还真是有点难为人了。
李如松官职更高,且谁都知道万岁你对其偏爱,又是已定下来的入朝平倭主将,谁不以为皇帝你问的是他?
可问的问题又似意有所指,感觉是在问李霁。
人家李霁还不好答,毕竟李如松是出了名的爱与文官争风头。
李霁不管是出于小心谨慎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开口好像也情有可原。
不过最令人意外的是,今日李如松十分谦让,一改往日性情,皇帝你又说话云遮雾绕,便造成了当下尴尬的局面。
终究还是李如松先顶不住,拱手恭声回道:“回禀万岁,臣是联名上奏请求改造鸟铳,不过在宁夏镇主要负责军器改造事宜的是李谕德和叶部堂,所以此事还需李谕德来答。”
方才李如松先回了话,皇帝又是顺着他的话发问,于理也确实应该由他继续回话。
李如松在心底也暗道,万岁你直接点个名成不成,这样下去尴尬得很。
这平日里脑子十分活泛的李霁,今日也不知怎么突然装起了糊涂,故意的吗?
朱翊钧停下手指轻叩御案的动作,看向李霁,面无表情地开口道:“翰林院侍讲李霁,李爱卿,回话。”
李霁这才拱手回道:“回禀万岁,微臣也不知。”
朱翊钧闻言皱起眉头,语气不悦道:“不知?”
学着入定的梅国桢,眨了眨眼,李如松则是目光快速扫了眼皇帝的脸色。
李霁淡然回道:“是,万岁说赶制一批,并未说明数量几何,由多少人力参与制造,所以微臣不知。”
李如松暗道,嗯?有点没不对劲,但好像也确实没毛病!
李霁决定暂时先接过老师许国的衣钵,不惯着朱翊钧的臭毛病。
问话故意不点名,而且问的什么破问题?谁能给你答上来?
朱翊钧被噎了一下,真有些尴尬了,但又不能说李霁答错。
朱翊钧轻咳了一声,又说道:“朕自然是指兵仗局和军器局等所有制造火器的部门参与制造,至于数量则是尽可能的多,此次入朝平倭兵马约为四万七千人。”
李霁又问道:“请问万岁,何时誓师出兵?”
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自然是核定完参与宁夏平叛功臣的功劳后。”
李霁依旧淡然回道:“回万岁,时间太短,能赶制多少,微臣亦不知。不过臣建议京中部门赶制的同时,派工匠到辽东改造旧式鸟铳,如此速度会快些,也免了长途运输。”
朱翊钧点点头,又问道:“如此倒是可以,可京中又由何人主持改造?”
火器制造非同小可,没有人主持督造当然不行。
李霁回道:“微臣斗胆,请命督造。”
李霁话音刚落,朱翊钧便开口道:“朕对李爱卿你另有重用,仍任监军,需随平倭兵马入朝,督理后方粮秣军需,协赞军务。”
缓了缓,又继续道:“不过在京期间,李爱卿你仍主持改造鸟铳事宜,兵仗局和军器局等衙门皆可调度,稍后旨意便会下发。”
李霁只得领命道:“微臣领旨。”
才刚回京城,看来还是待不久,而且李如松他们还能歇一歇,自己肯定没有空闲了。
李如松扯了扯嘴角,显然早就知道这个安排。
相对梅国桢,李如松更乐意与李霁合作,能力方面且不去说,但肯定舒心许多,因为李霁身上没有什么书生气,做事务实。
朱翊钧看了眼李霁,又问道:“李爱卿对出兵入朝平倭,有何看法?”
说罢,拿起手边的茶杯饮了口茶。
可是朱翊钧喝完茶,发现无人回话,殿中又一次陷入沉默。
朱翊钧重重放下茶杯,再次开口道:“翰林院侍讲李霁,回话!”
李霁再次拱手,回道:“万岁恕罪,微臣以为是问李总兵。”
李如松和梅国桢不约而同地扯了扯嘴角,他们此时已经确定,李霁就是故意的。
朱翊钧重重呼了口气,又道:“朕问你,对入朝平倭有何看法。”
出兵事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朱翊钧问的自然不是该不该出兵。
于是李霁回道:“回万岁,微臣认为入朝平倭不可久战,当然想要速胜也不可能。所以应是先帮助朝鲜国王收复部份国土后,利用其国力抵御倭寇。”
朱翊钧闻言,重重点头,显然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刚才李如松回答的是军事策略,以朝鲜军队为前驱,从而减少本国军士伤亡。
可朝鲜军队根本指望不上,否则也不会短短两个月时间,三都(汉城、开城、平壤)七道国土皆陷入倭寇之手。
李霁所答则是入朝平倭作战的总体方针,且结合了当下大明自身的情况。
为平定宁夏叛乱付出巨额军费不说,今年北方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又出现大范围旱灾,部分区域伴随蝗灾。
例如,陕西延安、庆阳等地“自春至夏不雨,禾苗尽枯,蝗蝻蔽天”,导致粮食几乎绝收。
这也是宁夏镇平叛期间,筹措粮饷困难的原因。
北方是旱灾和蝗灾,而南方也不安稳,多地发生水灾。
江南及湖广地区夏季暴雨频发,长江、淮河流域出现洪涝。
苏州、松江一带“淫雨连月,圩田溃决,禾稼淹没”,浙江杭州、嘉兴等地也因水灾导致秋粮减产。
这也是朱翊钧让李霁继续任监军的原因,李如松是武将,只顾埋头打仗,考虑不到这些。
况且李如松上的密奏中,也言明希望让李霁随军入朝,对其能力大为称赞。
李如松还是第一次对一名文官进行夸赞,此前从未有过,更别说指定要求合作。
朱翊钧看了眼殿中的李霁,赞赏道:“李爱卿素有全局之识,临事能舍小就大,以国事为先,实乃社稷之幸。卿之筹策,往往细密周详,远虑深谋,亦非他人所能及也。”
朱翊钧话音一落,殿中竟再次陷入沉默,已是第五次了……
大太监田义实在受不了这种尴尬奏对,清了清嗓子,说道:“李谕德,万岁在夸赞你呢。”
李霁这才假装赶紧拱手道:“万岁恕罪,微臣以为是在夸奖李总兵。谢过万岁夸赞,微臣惶恐。”
朱翊钧闻言不禁嘴角一抽,最后无奈挥手道:“具体事宜,朕会再召尔等问询,平定宁夏叛乱,你们都辛苦,且出宫去吧!”
三人躬身揖礼,准备告退。
不曾想,李霁又开口道:“万岁容禀,微臣有一事上奏。”
李如松和梅国桢均是一愣,刚才一直在装糊涂,怎么突然又主动开口,这是闹的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