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裹挟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协理机务的众多翰林院官员都是不明所以,这种情况还是较为少见的。
哪怕朝堂无人不知二人是师生关系,但只要在公门之中,均会自觉的保持适当距离。
冬月二十一日,传出一个令满朝哗然的消息,次辅许阁老上书告老致仕!
许国被召入乾清宫问对之事,也很快扩散开来,令满朝官员不禁猜测其中是否有关联。
虽说许阁老是四位阁臣中年纪最长者,且有官员到花甲之年就会主动上书致仕的惯例。
可到了阁臣这一位置,就只是走个形式而已,皇帝配合下几道旨意挽留便接着干了。
且许阁老早在三年前便已经走过了形式,最近也无大事发生,突然上书致仕,难道是犯了什么过错?可也没有任何消息啊?
第一个上门拜访许国的是礼部尚书于慎行,可是很快便一脸失落的离开。
随后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负责教习庶吉士的沈一贯。
后面还有工部尚书曾同亨,礼部左右侍郎田一俊和黄凤翔,吏部右侍郎赵用贤,户部左侍郎宋纁等官员。
许国给他们的答复与于慎行一样,年迈思乡故乞骸骨。
内阁文书房中,叶向高趁着稍歇的空档,悄然移步到李霁的桌案旁。
叶向高转悠了两圈,才低声问李霁道:“许阁老他?”
李霁微微抬头,也压低声音回道:“白头想见江南!”
李霁照着老师许阁老引用的王安石诗句回答。
叶向高的才学自是不用多说,闻言立即会意。
此诗是王安石再次拜相,回到北宋京城重游西太一宫所作,这时的王安石已经开始厌倦官扬,真正有了致仕还乡的念头。
叶向高也不再多言,轻轻叹了口气便回到自己的桌案。
方从哲、朱国祚和李廷机等人,自然也想知道其中原因,与叶向高一般,接连不经意地路过李霁的桌案。
临近放衙,王家屏值房内的书吏来请李霁前去。
王家屏没有打官腔,而是简洁明了地问李霁道:“你恩师许阁老上书致仕,可与昨日陛见有关?”
其实什么原因,再有些许时日便会知晓,宫墙虽高耸,可一向藏不住多少秘密。
李霁恭声回道:“回王阁老,有些许关联,但老师他是真的已有致仕还乡之念。”
王家屏是请立朱常洛正位东宫的坚定派,在内阁之中一向与许国暗为援引。
王家屏闻言,摩挲着书案上的镇纸,缓缓开口道:“国本仍未定,许阁老便要致仕还乡,这诸多国事便放任由之吗?”
王家屏猜想明年立储之事仍有风波,不,一定会再起风波!
因为当时其他三人皆告病在府,王家屏他独自一人在内阁,清楚知道皇帝朱翊钧的态度,皇帝是在拖延,在用另一种方式去拖延!
李霁轻声开口道:“老师说他已年迈力衰,诸多国事,就要靠众多朝臣,且仍有王阁老您。”
后面真有什么事,可就得靠你这个山阴(山西大同)王阁老顶上了。
王家屏喟然一叹道:“罢了!既然许阁老已决意归乡,也无法挽留,光风替吾转告,待许阁老离京之时,吾再为他饯行。”
李霁出了王家屏值房,已经到放衙时间,便径直回家去。
紫禁城后宫,翊坤宫郑贵妃处,皇帝朱翊钧怒砸了好几个御碗,犹不解恨,又踹翻了一架屏风。
郑贵妃竟然毫不在意,无动于衷地在一旁津津有味翻看着一本书,名为《闺范图说》。
见皇帝发泄完怒气后,郑贵妃才轻轻放下书本,开始安抚喘着粗气的朱翊钧。
一边给皇帝递过去杯玉露茶,一边柔声安慰道:“万岁爷何必跟他置气?气坏了身子不值当!”
朱翊钧接过温热的茶水,猛灌了一口,冷哼道:“为一六品通判,堂堂内阁次辅便上书告老,他许国是在要胁朕吗?”
许国进言劝谏,不要再继续揪着张居正旧案不放,他朱翊钧倒一字不提!
郑贵妃轻抚着朱翊钧的胸口,为他舒缓气息,开口回道:“他既然想告老,干脆就给他打发回去不得了?省得三天两头就给万岁爷您找事儿!”
许国告老,就少了一个支持朱常洛的内阁重臣,开心!
至于制衡首辅申时行什么的,能有儿子当太子重要?
朱翊钧竟顺手又将手中茶杯给摔了,寒声道:“若非有规矩,朕恨不得立马把他的辞呈给批了!”
郑贵妃看着满地狼藉,将皇帝朱翊钧拉到了软塌去安坐,同时吩咐宫人赶快收拾干净。
冬月二十三日,许国陛见进言的内容,传出了宫外。
有言官开始上书,力请皇帝挽留许国继续任职内阁。
有一人上奏便有其他言官紧随脚步,毕竟许多人都不希望少了许国这个位列次辅的带头大哥。
而且言官们也有自己的心思,实在是受够了皇帝对张居正一案旷日持久的清算。
以前与张居正暗有瓜葛的官员,整日的提心吊胆,生怕被对手翻出旧事用作弹劾的借口。
且皇帝对于此事还十分在意,一旦有些许关联,轻则贬谪戍边,重则削职流放,简直毫不手软。
随着上书的人越来越多,又把朱翊钧气得不轻,这次他还没法处罚言官。
言官一个个理由冠冕堂皇得很,许国于国有功,国家多事,当继续用重臣等等。
朱翊钧本就想走个流程,随后便把许国的辞呈批下去,且是许国自己上书致仕,干我屁事!
有言官开始直接戳朱翊钧肺管子,奏章中含沙射影问是不是因为许国进言之事,有意将其罢去。
结果就是许国辞呈的程序还没走完,那言官先被皇帝勒令卷铺盖回家了。
所以说朱翊钧“好使气”,他不将那言官罢职还好,这一下又捅了马蜂窝。
好啊!皇帝你果然就是因为许国进言劝谏一事要将其罢去,既然这样,干你没商量!
言官们开始赤膊上阵,奏章堆得朱翊钧的案头都放不下。
有的自觉是为许阁老鸣不平上书,有的则是不想让皇帝再揪着张居正旧案不放。
朱翊钧只觉得脑壳疼,早知道忍一忍,待走完许国的辞呈步骤再应对了。
正等待回乡的许国,见事情发展成这般模样,不禁摇头叹息。
李霁知道老师许国是真心想致仕还乡,但照此下去,估计都由不得他自己了。
晚明的政治环境就是如此,中下层官员裹挟上层官员达成政治目的,有时上层官员又利用中下层官员去打头阵。
果然,随后到重量级官员开始上奏章,有尚书、六部侍郎、郎中等,最后甚至王家屏都递了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