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你们还得学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宣旨的内侍离开后,李霁与方从哲从正堂耳房转出。
二人今日一起来拜访许阁老,正在正堂与许阁老交谈时,宣旨的内侍突然到来,故而回避。
二人回到正堂时,只见许阁老眉头紧锁,一脸愁容。
以往重臣官员致仕,皇帝若同意其告老,大概经过三次慰留表示尊重后,便会批下辞呈。
既然如今皇帝第五次下旨慰留,便是表明让许国继续任职。
这当然不是皇帝朱翊钧的内心真实想法,实在是迫于压力,如今南京那边六部言官的奏章怕也已经在路上了。
且朱翊钧若同意许国致仕,就相当于坐实“好使气”这一条。
因为在言官眼中,皇帝你就是因为许阁老进言劝谏,故意将其罢去。
在这里,李霁都想替朱翊钧鸣一下冤,因为许阁老是真想回家养老了。
但是言官可不管这些,更何况其中有不少官员目的并不只是挽留许国。
许国看着李霁和方从哲,微微摇头无奈道:“不遂愿矣!”
李霁与方从哲对视一眼,许阁老这次应是回不成老家了。
许国多次硬刚皇帝,但那都是在国事上,在他看来,立储之事自然是重中之重。
对皇帝朱翊钧本人,许国也是十分爱护的,肯定不会令他坐实污名。
许国也是朱翊钧的老师,朱翊钧为太子出阁读书时,许国兼校书,朱翊钧即位后,许国进右赞善,充日讲官。
方从哲开口道:“阁老是朝廷柱石,万岁当然要倚重。”
许国却道:“如光风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夫已是垂垂老矣,不想再挡后人之路。”
李霁是有些理解许阁老心情的,被这一扬风波裹挟,想回家养老都不行。
许国为人刚直,做了坚定立朱常洛的带头大哥多年,多次怼过皇帝。
朱常洛未来能继位还好说,一旦被皇帝达成换人目的,后果难以预料。
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许国得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照这年纪,是注定活不过皇帝的。
腊月十六日,皇帝第六次下旨慰留许国,请其回内阁理事。
在此之前,对荆州府通判吴南远的判决结果也下来了,由削职流放,改为贬谪至贵州思南府务川县任知县。
许国只得领旨重新回到内阁理事,继续发光发热。
腊月二十八日,年关将近。
正在气头上的朱翊钧以身体不适为由,派宦官通知内阁自己不参加正旦朝会,免百官朝贺。
四位阁臣联名上书劝谏,朱翊钧直接留中不发。
其实这已经不是朱翊钧第一次不参加正旦朝会了,万历十七年,他以日食为由,未升座正旦朝会,同时免朝贺。
万历十八年正旦,称“朕躬不时违和,头晕眼黑,力乏不兴”,依旧没有参加正旦的朝会。
这一天,老师许国给李霁和方从哲派了个差事,命二人陪同鸿胪寺和礼部的官员接待朝鲜使臣。
原本不干翰林院的事,可是朝鲜使臣这次来,除了正旦朝贺,还请大明天朝赐书籍、请教书法等。
李霁书法小有名气,负责外交事务的许阁老便指派了李霁和方从哲前去应付一下。
鸿胪寺由左寺丞张钊负责礼仪协理和馆舍安排,礼部派出的是主客司郎中高桂。
高桂就是在万历十六年顺天府乡试后,上奏乡试有舞弊行为,暗骂王锡爵和申时行是奸相的狠人。
当时王锡爵的儿子和申时行的女婿都中了举人,一起弹劾首辅和一位阁臣,还一点事儿没有,李霁挺佩服这家伙。
李霁和方从哲随高桂等人来到会同北馆时,鸿胪寺的人已经安排好了宴席。
外交嘛,少不了吃吃喝喝。
说是来朝贺,实则是来打秋风,带点什么所谓土特产过来朝贡,大明朝廷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还得给予成倍的赏赐。
朝鲜的正使是一名朝鲜礼曹参判,叫金具元,看样子还是个大明通,都不需要通事翻译,汉语说得有模有样。
高桂向金具元介绍到李霁时,他赶紧揖礼恭维道:“原来阁下就是连中六元的李六魁,久仰大名!”
李霁却不回礼,而是转头问鸿胪寺左寺丞张钊:“张寺丞,这算什么?”
张钊瞬间脸色涨红,因为金具元揖礼时是右掌叠左掌,正确规范的应是左掌叠于右掌之上。
张钊赶紧再次给金具元解释礼仪,金具元正确揖礼后,慌乱说道:“陪臣初次来到天朝,有很多礼仪没有学好,也有一些紧张,请见谅!见谅!”
李霁回了一礼,说道:“金参判,你们还得学,但学归学,可不准说成是你们自己的。”
金具元忙点头道:“是是是,天朝文化像大海一样宽广,也像大海一样深,陪臣一定好好学!”
李霁又微笑道:“金参判,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如海之渊或者博大精深,懂?”
刚才还觉得应该是个大明通呢,啥也不是!
金具元又是连连点头,方从哲和高桂两人都在憋着笑。
张钊脸色更红,正旦朝会时,皇上是不升座,可是也要举行的,只不过简化一些仪式而已。
若是这些外国使臣在朝会上失礼,自己非得被御史言官参上一本。
随后金具元又让几个朝鲜成均馆的学生前来拜见李霁等人,他还特意又给那些学生当扬演示了一遍规范的揖礼。
其实学生们都懂,只是他金具元第一次出使明朝,太过紧张而手忙脚乱罢了。
朝鲜成均馆类似大明的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朝鲜贵族子弟和治国人才,为朝鲜王朝的文化传承和政治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高桂代表朝廷赐给朝鲜使臣一些礼仪、药理、天文的书籍,历代朝鲜国王时不时就派使者来大明请赐各类书籍。
随后金具元让几个成均馆的学生展示书法,请李霁和方从哲指点。
方从哲看完几个成均馆学生蚯蚓爬般的书法,一脸嫌弃地说道:“金参判,李侍讲说得对,你们还得学,快请我们李六魁给你们展示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书法吧!”
金具元一脸期冀地对李霁恭声道:“还请李侍讲指点书法,赐下墨宝。”
这本来就是随便应付的差事,李霁缓步走到书案前,抖袖提笔,用赵孟頫的行书体写就一首明初宋濂的《题倪元镇耕云图》。
全诗为:“看院留黄鹤,耕云种紫芝。天下书读尽,人间事不知”
同时开口缓缓讲解道:“赵体行书多以笔锋入纸,起笔要轻盈,行笔过程中,中锋用笔为主,笔画方可圆润饱满。以提按来控制笔画的粗细与节奏,横向笔画多舒展,纵向笔画相对收敛,重心平稳,方能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
李霁才不管他们听不听得懂,而且猜他们九成九听不懂。
看一遍,听几句就想学会?
真能学会,老子光着身子逛两圈大明京师给你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