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观政内阁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先看了眼申时行,后目光又向许国与李霁这对师生打量去。
略微思索,朱翊钧放下手中的一页报文,缓缓道:“便依许大学士所言,李卿,你且说说吧!”
李霁拱手揖礼,回道:“禀万岁,微臣知万岁心系黎民,日夜忧念赈灾诸事,故待地方赈务稍定,便星夜兼程,赶回京师,恭向万岁复命。因微臣贱内有孕在身,途中常感不适,所以未有过多关注南直隶赈灾情形。微臣因忧心内宅而废公事,伏乞万岁降罪。”
顿了顿后,又继续道:“南直隶相比浙江灾情较重,想必赈济事务也较为繁巨,欲令民生复安,灾象尽除,尚需假以时日。”
我可不掺和你们这破事,又不是没人弹劾杨文举,朱翊钧若真想治他的罪,早就办了。
至于不办他的原因,在这殿中的人,谁心里不跟明镜似的?
许阁老你也不能可着我一个学生造,在浙江该办的事都给你办了,还有附送的。
这刚回京城,你又要把我当枪使?没门儿!
万一狗皇帝一生气又把我给撵出京师,你能保我不?我家娘子现在大着肚子,你好意思?
不得不说,李霁又是诉苦,又是请罪,最后再来一手四两拨千斤,连太极宗师申首辅都想赞他一声后生可畏。
许国微微皱眉,用余光扫了眼学生李霁,微不可察地叹了口气。
朱翊钧嘴角上扬,显然很满意李霁的话,笑道:“李卿赈灾有功,忧心有孕的妻子亦是人之常情,朕岂会不明是非?”
看了眼许国后,又继续道:“既是有功,便应赏之,即日起擢升翰林院修撰李霁为侍讲,并入内阁协理机务,念其妻有孕在身,可三日后再朝。”
李霁连忙谢恩,这次是真升官了。
翰林院侍讲,正六品,主要承担为皇帝讲解经史书籍等任务,也参与编修书籍、起草诏令等工作。
与正六品侍读的职责几乎一样,不过朱翊钧现在朝会都少上,更别说开经筵了。
若是立了太子,倒是有机会给太子讲学。
入内阁协理机务就大有讲究了,可以理解为观政内阁,协助几位内阁大学士处理机要事务。
内阁为大明权力中枢机构,在那里接触的都是最核心机密的政务。
李霁谢恩起身后,心中暗爽,别人观政六部,我观政内阁,不枉在外奔波劳碌一年多。
狗皇帝,不!圣上体谅臣下带着怀孕的妻子两千多里奔波回京复命,还给了三天假,先好好休息再上班,实在圣明。
有了整理好的赈灾报文,李霁不用再继续逐一汇报,朱翊钧便让李霁先行出宫去。
李霁与林棠回到澄清坊的宅子时,佩儿和映荷带着几个丫鬟已经将一年多没住的宅院打扫的差不多了。
黄婉婉听闻夫君升官,高兴不已,便说要好生庆贺。
因为刚回京,宅子还在打扫,以前李霁和李康两人住时,也根本没自己做饭,锅碗瓢盆都少得可怜,便暂时不生火做饭。
李霁让李康带着黄寿到外面酒楼订了两桌席面回来,就当自己给自己接风兼庆贺了。
朱翊钧给了三天假,李霁也没能好好休息,因为许多在京同年和翰林院同僚知道他回京且升官后,都纷纷上门拜访。
一连三天都在打官腔,比赶路回京还要累人,转眼又要上班。
李霁如今虽然入内阁协理机务,可还是翰林院官员,所以去内阁前,先到翰林院拜会了掌翰林院事的陈于陛等官员。
朱赓回乡丁忧后,礼部左侍郎于慎行升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文渊阁位于紫禁城午门之内、文华殿南面、皇极门东庑尽处,左顺门东南,即宫城的巽隅位置。
因为日后需要经常出入宫禁,所以李霁领到了牙牌凭证。
牙牌由司礼监督造,尚宝司检核颁发,以象牙制成,刻姓名官职于上。
牙牌按官员身份,分为“勋”“亲”“文”“武”“乐”等字号,李霁为翰林院侍讲,使用的便是“文”字号牙牌。
洪武朝太祖皇帝有制,规定京城各类文武内外官员,凡经常出入内廷者,俱应佩带牙牌。不佩则门者却之,私相借者论如律。
李霁在宫门处出示牙牌,宫门太监检验核对后,便带他前往文渊阁。
内阁与翰林院有极深的历史渊源,明初翰林院主要承担文化职能,如修史、编纂、起草诏书、参与经筵讲学等。
而文渊阁,最初是作为皇帝的私人藏书楼,翰林院官员便经常到文渊阁查阅藏书资料,为辅助进行史书编纂、典籍校勘等工作。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高度集权后,一人处理繁杂政务压力巨大,便设立殿阁大学士,如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作为顾问。
但此时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为正五品,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很少参与决策。
太宗朱棣靖难即位后,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
七人在入值文渊阁时或此前均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与翰林院有密切关联。
此七人有较为稳定的职掌,可参与讨论国家机密事务,内阁制度初具雏形,文渊阁为固定办公地点。
仁宣时期,内阁权力进一步扩大,大学士开始兼任六部尚书等职,地位逐渐尊崇。
内阁拥有票拟权,即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章之上,供皇帝参考。皇帝决策时,多采纳内阁意见,内阁对国家政治日益重要。
到英宗正统年间,内阁制度基本定型,内阁有了较为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运作程序。
首辅、次辅等官员职责明确,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力中枢机构,与六部等机构相互协作又相互制衡,共同维系着大明朝政治运转。
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在此时形成定制,可以说内阁实脱胎于翰林院。
此时内阁之中除了几名大学士,吏目之外的辅助官员也均来自翰林院。
带李霁到文渊阁前,宫门太监悄然离去。
又由一名内阁中的杂吏为李霁引路,真正进入文渊阁。
李霁需先去拜见首辅申时行,哪怕座师许国也在内阁之中都得往后稍,这是规矩!
而且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没有老师,关起门来再另当别论。
回京当日,在乾清宫中奏对时,李霁没有与许阁老步伐一致,关系有些许裂痕,须得好生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