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抵京 陛见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一上船,黄婉婉就抱着《紫钗记》文本无比专注的看了起来,就连途中用饭的时候也不曾离手。


    看到剧情曲折处,竟还偷偷抹泪,刘妈妈见此眉头紧皱,担心不已。


    将李霁悄悄拉出船厢,刘妈妈语重心长道:“少爷,少奶奶她如今怀着身孕呢,你要多让着她些,有什么事得好好说,这样对肚子里孩子可不好!”


    李霁苦笑着解释道:“刘妈妈,我们好些呢,婉婉她那样是因为看戏曲文本的缘故,不干我事!”


    刘妈妈皱眉道:“真没有拌嘴?”


    李霁一再保证没有吵架,夫妻之间恩爱无比,如胶似漆。


    刘妈妈往船厢里看不眼后,又说道:“这样可不行,怀着身子呢,最好有个舒畅心情,少爷你还是把那戏曲本子给收起来吧。”


    李霁暗道,现在没收黄婉婉的《紫钗记》文本那才叫糟糕,看一半没看完,眼泪不得如黄河决堤般?


    李霁只得继续摇头苦笑,回道:“还是待她看完去吧,刘妈妈您也不用担心,那戏曲文本没多厚,一两日就看完了,而且看到后边她心情会好的。”


    刘妈妈看着李霁,叹了口气道:“好吧!”


    五月二十五日,行至徐州城,又暂作歇息。


    邓昌糜等人的目的地就是徐州,他们一路尾随李霁的官船,蹭了些方便。


    到了徐州城,邓昌糜不知从哪里弄来了点葡萄酒,说要送给李霁做谢礼,同时也是辞行,到此就分道扬镳了。


    李霁没见他,让林棠收下葡萄酒,便打发他滚蛋。


    徐州与与河南归德府相邻,汝宁府又与归德相邻,刘妈妈的家乡就在归德府与汝宁府交界地带。


    李霁和黄婉婉问刘妈妈要不要稍稍绕路回家乡看看。


    刘妈妈自从遇到李霁的母亲陈氏后,便照顾在她左右,没再出过绍兴府。


    近乡情怯,刘妈妈心底是有些念头的,但一想到去汝宁府要走陆路,马车颠簸,黄婉婉又有孕在身,担心出意外,便摇头说不回去了。


    李霁和黄婉婉又劝了她几回,刘妈妈均是拒绝,两人最后只得作罢。


    进入六月,天气开始变得酷热。


    李霁一行由会通河,一路乘船继续北上,进入河间府时已是六月底。


    七月初五,到达天津卫,真正进入京畿地区。


    七月十三日,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到达京城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码头。


    刚一下船,李霁就不禁长舒一口气,一路平安!


    黄婉婉已是五个多月的身孕,宽大袍服之下肚子开始隆起。


    刘妈妈一路都十分高兴,多次说黄婉婉显怀早,肚子里的孩子一定很康健,说不定就是个男孩。


    李霁倒无所谓,男女都一样喜欢,最重要的是能平安健康。


    有皇命在身,李霁不能先回住处,得先报到。于是让李康带着妻子映荷,以及黄婉婉和刘妈妈等人先回家。


    换上官服,李霁带着林棠到了户部衙门。


    差事是督理赈灾,得先向户部汇报赈灾相关物资的使用情况。


    刚准备进户部大门,一名宦官和鸿胪寺的官员就将李霁叫住。


    宦官嗓音尖细道:“李修撰不必进户部,万岁召你即刻入宫陛见。”


    李霁闻言有些惊讶,朱翊钧竟召见自己,皇帝现在朝会都极少上了,能见到他人的也就几名内阁大学士。


    稍一敛神,李霁向宦官揖了一礼,便跟着往皇城去。


    到了宫门外,林棠止步等候,李霁跟随宦官继续前往紫禁城。


    进入乾清宫后,发现四位阁臣都在。


    李霁行过大礼,听到御座上的朱翊钧道了声“平身”,才缓缓站立起身,目光低垂。


    朱翊钧又开口道:“李卿,将头抬高些。”


    擦?怎么有种被调戏的感觉?


    可谁让人家是皇帝呢?李霁依言稍稍将头抬高。


    朱翊钧开始打量起了李霁,暗道还真是长得一副俊朗相貌,怪不得传言京师有不少未出阁的女子,甘愿给其做妾!


    去年因祈谷礼上的事,朱翊钧对李霁很是恼怒,不过早已气消,事后也已知晓李霁纯属歪打正着,并非有意。


    相比前几个月的那个大理寺评事,李霁之事根本不算什么。


    一想起这事,朱翊钧就怒火冲天,半年间不知摔了多少御瓷杯碗。


    要不是几个阁臣劝阻,又顾及影响,恨不得砍了那小臣的脑袋!


    其实朱翊钧心底对李霁的才学是认可的,要不然当初圈三鼎甲时,也不会将李霁的文章反复拿起又放下。


    而开始不想将李霁点为状元,是担心庶子登顶,众朝臣会由此猜测他的立储心思,不见许国当时就曾发难?


    不过最终还是爱惜李霁的才华,也没忍住执政期间出六元及第之状元的诱惑,将其点了头名。


    李霁快速瞄了眼皇帝朱翊钧,年近而立,相貌普通得很嘛,远不如自己多矣!


    汤大戏曲家亲自盖章验证,不服来辩!


    这也是李霁第一次看清皇帝朱翊钧的相貌,殿试时距离太远,根本看不清。


    到传胪唱名和上表谢恩之时,朱翊钧更是连面都没露。


    朱翊钧看着李霁,缓缓又说道:“李卿督理赈灾事宜的差事办得很好,没有辜负朕与内阁的期望。”


    李霁恭声回道:“得万岁之褒奖,微臣惶恐之至。微臣不过是秉承万岁旨意,奔走效命,略尽绵薄之力,与万岁之圣德相比,实不足挂齿。”


    朱翊钧闻言,微笑点了点头。


    刨掉李霁的出身,以其才华与办事能力来看,确是个好苗子,值得重用。


    且他在浙江的所为,皆在职权范围之内,从不逾矩。


    照此来看,李霁应不会跟随他座师许国掺和立储之事,甚至拉过来培养也未尝不可。


    随后朱翊钧又问了些浙江的情况,李霁逐一对奏。


    见此,李霁干脆主动道:“启禀万岁,微臣已整理出赈灾期间的各项开支用度去向,以及各府县的相关报文,请万岁御览。”


    说罢,从袖带中取出一沓整理的报文,这些本是交给户部的。


    朱翊钧示意身边的太监田义呈上来,看了几页,频频点头,报文所述简洁详尽,无一废话。


    于是又赞了李霁两句,相比督理南直隶的杨文举,确实要做得好太多。


    一想到杨文举,朱翊钧又不禁有些烦,最近弹劾他的奏章愈发的多,申时行举荐的他,一时不好处理。


    这时,许国突然开口道:“万岁,李修撰巡察灾情时,也上报了南直隶的灾情,如今回京途经南直隶,应也看到赈济情形,不如先让他粗略禀报所见。”


    杨文举还没有回到京城,但估计也差不多就在这几日到达。


    李霁闻言,暗暗叫苦,我的个好老师啊!我这才进京城没两个时辰呢,你这是干什么?一刻也不给消停吗?


    首辅申时行抬眸看了眼皇帝,便又复将视线投向丹陛处,神色平静。


    王锡爵看向朱翊钧,看他会如何处理应对。


    王家屏则余光扫了眼许国和李霁这对师生,眉头微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