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白痴纨绔也献计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严班头也没有令赵县令失望,很快便找到了李霁一行所住的官驿。


    县令赵乃合一接到禀报,也立马前往官驿拜访李霁。


    李霁并没有见赵乃合,直接让李康找个理由给挡在门外。


    赵乃合心绪不宁地回到了县衙,几家富户大族的当家人还未离开。


    见赵县令那么快回来,郑元也意识到不妙,焦急道:“知县大人,那位状元公如何……”


    赵乃合烦躁地摆手打断他道:“人没见到,说是身体不适,你们赶快处理好那些手尾。本官问过驿丞,他是昨夜宵禁前入住的,应是没有没有了解多少情况。”


    郑元点头道:“大人,我们已经将人都撤了回来,今日打伤的几人,也赔偿过了。”


    赵乃合闻言点点头,可心绪仍是烦躁不安。


    这时郑元的儿子,名叫郑琼的那位郑三少爷,有些不满道:“他只是碰巧遇见今日刁民闹事,我们已经安抚好过那些刁民,更是允许他们取水了,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


    其父郑元低声呵斥道:“放肆!这里何时轮到你说话?”


    郑琼看了眼父亲,便退了两步,将头扭向一边,不再说话。


    赵县令也冷哼了一声,开口道:“他乃是翰林院修撰,不日当会回京,这常山县虽离着京师山高皇帝远,可人家离皇上和都察院乃是近在咫尺。”


    若李霁一道弹劾奏折递上去,自己这个县令也做到头了。


    事情已经做下,当务之急便是尽快遮掩痕迹,将一切圆过去。


    郑元又开口道:“大人,府衙那边是否已经禀报?”


    赵乃合喝了口茶,烦躁道:“本官已经派了人到府衙告知此事,但现在首先得探明那位翰林清贵的态度。”


    一名乡绅开口道:“且不管他为何来到我们常山县,如今事情已被他撞见,我们封他的口便是,想要多少好处,我们几家都可以与他谈。”


    赵县令睨了眼那说话的乡绅,同时嘴角抽动,果然商人之流俗不可耐,心中怒火更盛。


    寒声道:“你可知那新科状元李霁的岳家是谁?是那号称绍兴城首富的黄家,你们绑一块都比不上人家,用黄白之物封口,不觉可笑吗?”


    那乡绅闻言顿时吃瘪,悻悻然不再说话,其他几人原本也是这个想法,如今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这时,那位纨绔少爷郑琼开口道:“既然用钱财也堵不住他的口,那该如何办?要我说不如直接做了他,灾荒之年,落草的山贼到处都是。”


    县令赵乃合闻言瞳孔瞬间放大,同时牙咬得咯咯作响。


    郑元更是转身一个耳光狠狠甩到儿子脸上,郑琼被父亲的一个大耳光扇得脑袋嗡嗡作响。


    郑元气得胡子发抖,怒道:“混账东西!休要在这里胡言乱语,你是失心疯了不成?给我滚回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出门!”


    赵县令也咬牙切齿道:“郑员外!确实该请个大夫替令郎好好瞧瞧脑子,免得再说出这般疯言疯语!”


    果然是个胆大包天的蠢猪纨绔,竟敢说出将一个新科状元灭口的话,还想出嫁祸山贼这样的拙劣借口。


    在这常山县一亩三分地作威作福惯了,便不知天高地厚,当别人都与他一般头脑简单?


    即使事发,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夺职罢官,可若一个新科状元无缘无故死在自己辖境内,是想试试那斩首的鬼头刀是否锋利吗?


    其他几名乡绅闻言也是眼皮直跳,看向郑琼的眼神犹如看白痴一般。


    心中暗骂,蠢猪白痴纨绔也献计?你郑家要作死可别拉上我们。


    待郑琼被郑家的管家带走后,赵乃合仍是一脸寒霜。


    郑元躬身道:“大人,犬子出言无状,万望恕罪,我回去定好好严加管教,我们继续商议应对之法。”


    赵乃合却起身冷哼道:“本官乏了,明日再议,各位也先回去好生思量思量。”


    说罢,一拂大袖便转入后宅。


    几家大户的人听出赵乃合话中的意思,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又齐齐看向郑元。


    郑元叹了口气道:“诸位,我们且先回去吧。”


    第二日,赵乃合又到驿馆想见李霁,依旧被挡在了门外。


    赵乃合心中既怒且惊,却也没有办法。


    当第三日赵乃合准备再度前往驿馆时,师爷却来禀报李霁自己到了县衙。


    赵乃合闻言连忙快步向正堂走去,同时心中七上八下,不知这位状元郎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到了正堂,见到仪表堂堂的李霁正负手在身后,微微抬头看着正堂的匾额,上书“明公正道”。


    赵乃合挤出一副和煦的笑脸,揖礼道:“李修撰连中六元,文采冠世,如今莅临我常山县,真是令我常山县广沾文运,荣幸之至。”


    李霁微笑回礼道:“赵知县过誉了,蒙万岁圣恩方得此殊荣,亦是战战兢兢,赵知县乃是官场前辈,还望多多指点才是。”


    赵乃合也是三甲同进士出身,起初在西南边远府县任知县,后才调到浙江衢州府常山县任职。


    赵乃合笑着恭维道:“李修撰乃玉堂清贵,前程锦绣,在下不过年长些,如何敢言指点。”


    赵乃合看着相貌俊朗的李霁是打心底羡慕,连中六元状元及第,任职翰林院,年纪轻轻便盛名在外,怎么看都是前途远大。


    而自己自科考得中后,十余年都在地方攀爬,别说回到京师,如今依旧还是七品知县,不得不感叹真是同人不同命。


    李霁依旧是一脸笑意道:“赵知县乃是百里侯,代天子管理教化一方百姓,是朝廷守土安民的股肱之臣,自是劳苦功高。”


    赵乃合闻言心中更是焦躁不安,这李霁哪里像刚入官场的新科进士,打起官腔来竟比自己这个当了十余年县令人还要圆滑。


    赵乃合笑了笑道:“为国效力乃是我辈之责,在下政绩平平,岂敢言功劳,李修撰请坐。”


    李霁笑着点点头,缓缓落座后,又开口道:“本官此行前来乃是受万岁钦旨,巡察浙江旱灾情况。浙江乃是朝廷赋税重地,万岁十分关注,还望赵知县多多配合本官,一起为万岁分忧。”


    刚才是客套寒暄,现在是谈公务正事,李霁便直接自称本官。


    况且翰林院修撰为从六品,知县为七品,李霁自称本官再合理不过。


    赵乃合闻言犹如五雷轰顶,他完全没想到李霁竟还是带着皇命巡察地方,因为地方已有巡按御史,另派官员巡察的情况极少。


    赵乃合后背已经冷汗直流,他自然不会怀疑李霁的话,谁敢假冒钦差?


    李霁又是堂堂状元,翰林院修撰,可不是郑琼那种纨绔蠢猪。


    想到李霁已经知晓那些大户截断水渠,殴打百姓之事,额头的冷汗也下来了。


    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完了!那些乡绅在短短两三日之内,根本无法将事情完全遮掩。